摘要:今年以来,乌海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紧盯目标任务,聚合力、压责任、谋创新,扎实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在全面解决“有没有”的基础上,高质高效迈向“好不好”,着力念好“汇、统、督、实”四字诀,全力推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
今年以来,乌海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紧盯目标任务,聚合力、压责任、谋创新,扎实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在全面解决“有没有”的基础上,高质高效迈向“好不好”,着力念好“汇、统、督、实”四字诀,全力推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
念好“汇”字诀,打造汇集社情民意的“参谋部”
乌海市充分发挥综治中心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主阵地作用,通过“汇数据、汇力量、汇民意”三向发力,构建社情民意全量汇聚体系。一是汇数据,建强“智慧中枢”。市综治中心与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合署办公,汇聚48个部门约15亿条数据形成“数据池”,加强数据结构化分析、智能化研判,实现矛盾纠纷“一网汇聚、实时预警、精准处置”。二是汇力量,构建“多元矩阵”。针对婚姻家庭、物业、合同纠纷高发领域,吸纳住建、卫健、妇联等部门常驻,引入婚调委、医调委等12类专业性调解组织轮驻,各镇(街道)整合“四所一庭”资源灵活入驻,形成“部门+专业+基层”三级联动化解网络。三是汇民意,畅通“诉求通道”。通过网格巡查、线上平台、窗口接待等渠道,广泛收集群众诉求和矛盾线索,建立“一口归集、分类转办、限时反馈”机制,确保民意“零遗漏”、服务“全覆盖”。
念好“统”字诀,打造化解矛盾纠纷的“指挥部”
乌海市委政法委强化统筹协调,通过“统制度、统责任、统平台”三措并举,构建上下联动、高效协同的矛盾化解指挥体系。一是统制度,筑牢规范根基。联合15部门制定《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建立标准、职能定位、运行规则,细化32项具体举措,为扎实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二是统责任,压实层级链条。建立健全市区两级政法委班子成员、镇(街道)政法委员三级全覆盖包联责任制,通过“目标分解、过程督导、结果考核”闭环管理,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三是统平台,激发比学效能。在三区轮流召开现场推进会,搭建“观摩+交流+研讨”互动平台,集中展示各区在硬件建设、运行机制、智慧赋能等方面的特色做法与创新成果,推动形成互学互鉴、比学赶超的良好态势,促进综治中心工作质效提升。
念好“督”字诀,打造跟踪问效的“攻坚部”
乌海市委政法委聚焦督办落实,通过“督事项、督效能、督整改”三环紧扣,构建全流程跟踪、刚性化问责的攻坚机制。一是督事项,强化流程管控。坚持“综治中心负责程序性推进,办理部门负责实质性解决”的原则,建立“派单-跟踪-反馈”协同机制,制发“三单两函”,利用纪委“阳光+”监督平台,将超期未响应、未办结的群众反映事项,依规进行督办问责,督促有关部门、属地依法落实化解和稳控责任。二是督效能,深化实地督导。组织专班深入基层一线对阵地建设、机制运行、作用发挥等情况进行全方位实地督导,及时掌握综治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中的难点堵点,协调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各项部署要求直达基层、落地见效,今年以来共开展督导检查10余次。三是督整改,实施通报激励。实行定期通报制度,既精准反映工作推进中存在的短板问题,又及时总结提炼各区的先进经验与创新做法,肯定先进、鞭策后进,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各项任务落地见效注入强劲动力。
念好“实”字诀,打造解决治理难题的“服务部”
乌海市以实体化运行为核心,聚焦“阵地实、人员实、机制实”三向发力,构建全链条、闭环式治理服务体系。一是阵地实,筑牢服务根基。按照规范化标准打造市、区、镇(街道)三级综治中心实体平台,科学设置了接待区、功能区、办公区、视频研判区等区域,确保阵地实用管用,为实现法治化路线图提供了保障。二是人员实,锻造专业队伍。市、区级综治中心共核定编制44个,各镇(街道)、村(社区)综治中心全部由政法委员统筹,成立“6070和事佬”“刘磊工作室”等38个群众自治调解组织,组建“政法干警+专业人士+群众自治”复合型团队。三是机制实,推动闭环化解。健全7项工作制度、4项联动机制,深化诉调、警调等“六调”联动,通过“线上+线下”“面对面+背靠背”等方式,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实质化解,今年以来,各级综治中心已累计接待群众6000余人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3728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1338次,完成诉前调解1037件,速裁快审开庭547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145人次,真正实现了“进一扇门,解百家愁”,为区域平安建设持续“加码”。
来源:内蒙古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