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溯20世纪中期,我国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极度匮乏。1965年6月26日,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向毛泽东汇报时提到,全国140多万卫生技术人员中,仅10%的高级医务人员服务于农村。这一现状引发重视,毛泽东提出“要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为基层医疗体系建设指明方向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回顾历史,从“赤脚医生”守护基层健康,到如今国家大力推进中医药振兴,中医的传承脉络清晰可见。
客观审视中医发展现状,既需肯定其在政策支持下的进步,也需正视民间传承、执业规范等领域的挑战。
回溯20世纪中期,我国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极度匮乏。1965年6月26日,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向毛泽东汇报时提到,全国140多万卫生技术人员中,仅10%的高级医务人员服务于农村。这一现状引发重视,毛泽东提出“要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为基层医疗体系建设指明方向。随后,全国各县建立人民医院、公社设立卫生院、村设卫生室,农村三级医疗网络逐步成型;卫生部同步组织农村知识青年开展医学培训,“半农半医”群体快速成长,成为基层健康守护的重要力量。
1968年,上海《文汇报》刊发《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报道黄钰祥、王桂珍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事迹,《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后,毛泽东作出“赤脚医生就是好”的批示,“赤脚医生”自此成为乡村医生的标志性称谓,王桂珍的形象还被印在1977年上海发行的粮票上,成为一代人的记忆。1969年,黄钰祥编写的《赤脚医生培训教材(供南方地区使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首版50万册迅速售罄,加印后总发行量达118万册;此后,南北方多版本培训教材持续完善,上海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等集体编著的《赤脚医生手册》更是风靡全国,成为赤脚医生的“工具书”。
《赤脚医生手册》图文并茂,内容涵盖常见病诊疗、公共卫生知识、中西医结合疗法等,既为农村医生提供实操指导,也成为城市居民的健康参考,在特定历史时期有效缓解了基层“看病难”问题,为保障数亿人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赤脚医生手册》还获得国际关注,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全球发行,至今仍能在部分西方国家看到其外文版本,成为中国基层医疗经验的重要输出。
在1965年至1985年的二十年里,赤脚医生在农村医疗体系框架内开展服务,民间中医的诊疗经验得以充分发挥,中医文化在基层广泛传播。
1985年,卫生部取消“赤脚医生”称谓,要求相关人员需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方可继续行医。
1997年《刑法》增设非法行医罪,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实施,进一步构建了医疗行业的法律框架,为保障患者权益、规范医疗行为奠定基础。
当然,当前中医执业管理仍有优化空间。
部分民间中医因师承背景、学习经历等原因,难以满足现行执业医师考试的报考条件;考试内容对中医传统诊疗思维的体现不足,导致一些具备实际临床能力的民间中医被挡在执业门外。同时,互联网平台对中医科普内容的审核,若单纯以执业资质为唯一标准,也可能限制民间中医经验的合理传播,这些问题需要在政策完善中逐步解决。
民间始终是中医传承的“沃土”。中医起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服务于民间,历史上多数著名医学家源自民间,太医院御医也多从民间遴选;2022年评选的30位国医大师中,29人有民间师承经历,充分证明民间传承对中医发展的重要性。
如今,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程度达到新高度,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医传承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推动中医振兴,需在“传承”与“规范”中找到平衡,沿着正确方向稳步推进:
一、完善民间中医执业准入体系
应构建“考试+考核+备案”多元机制。
针对长期从事民间诊疗、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人员,可通过临床实操考核、患者满意度评估、师承关系认定等方式,开辟合理的执业通道;同时建立定期考核制度,避免“一证终身”,引导中医从业者持续精进医术,既保障医疗质量,也为民间中医提供发展空间。
二、规范民间中医行医环境
支持具备真才实学的民间中医加入基层医疗机构,或通过中医诊所备案制开展服务,明确责任边界;完善医疗纠纷处理与风险分担机制,既维护患者合法权益,也为民间中医营造安心行医的环境。同时发挥市场作用,让医术精湛、服务优质的民间中医获得更多认可,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格局。
三、保障民间中医合理话语权
互联网平台对中医内容的审核,应区分“科普知识”与“诊疗建议”。对于民间中医撰写的中医治疗、养生保健科普文章,可建立“内容审核+作者承诺+法律追责”机制:平台审核内容科学性,作者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若因虚假宣传引发问题,由作者承担法律责任。这既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也能让民间中医的宝贵经验得以传播,避免“万马齐喑”的局面。
民间中医是传承和发展中医的生力军,也是基层重要的医疗力量,他们可以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也可以缓解大医院的压力,不应忽视其重要性,应该给民间中医松绑。
中医的繁荣发展,从来不是单一模式的复制,而是在传承中创新、在规范中突破。唯有尊重中医传承规律,兼顾民间活力与行业规范,才能让千年中医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更好地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来源:仲景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