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9日下午,在摩登上海设计周暨摩登上海时尚家居展上,Frame携手中国国际设计师作品展示交易会DOD,在上海世博展览馆 · H2M50论坛区,以“Tomorrow Product”为题,邀请地产、商业、酒店与办公领域的实践者,共同探讨:
# FRAME & DOD
2025年9月9日下午,在摩登上海设计周暨摩登上海时尚家居展上,Frame携手中国国际设计师作品展示交易会DOD,在上海世博展览馆 · H2M50论坛区,以“Tomorrow Product”为题,邀请地产、商业、酒店与办公领域的实践者,共同探讨:
设计能否在日常空间中疗愈个体焦虑、承载集体记忆?设计师如何通过空间秩序、材质语言与叙事策略,让未来设计兼具思考深度与感知温度?
展厅现场
主题分享
感知未来:设计的情绪革命
本次4位演讲嘉宾从多维度的实践案例出发,审视设计如何从功能与指标转向情感与精神,如何通过空间与产品的创新,为未来建立新的想象与秩序。现场观点交锋激烈,思想与启发在场内流动,我们摘取部分瞬间,与大家共享。
首先分享的是矩阵纵横合伙人、矩阵研究院执行院长姜雪,她提到了矩阵纵横对当下时代症候的观察:我们正被数字疲劳、社交隔离和常态化的焦虑所包围。技术的丰裕,并未带来感受的富足。“情感赤字”,就是当下我们必须面对的设计起点。
解法是“感受力设计(Sentient Design)”。它要求超越美学与功能,去主动激发、回应和承载人的深层情感。设计不再仅仅是“解决问题”,更是要去“抚慰人心”。
为此,矩阵提出了三个具体路径:通过“韧性栖息”构建身心安稳的港湾;通过“共情交互”让技术向善,并用玩乐振奋感官;通过“社群织造”打破隔阂,重塑真实的连接与归属。这不仅是设计趋势的预测,更是作为从业者的行动宣言。希望通过设计的力量,让每一个空间都能成为情感的发生地,让生活本身,重新成为设计的最高目的。
矩阵纵横合伙人、矩阵研究院执行院长姜雪
第二个为我们分享的是STILL YOUNG创始人 & CEO: 朱畅先生,他提到,对于商业设计领域的实践者而言,“感知力”与“未来性”始终是核心课题。或许有些东西不会改变:“爱与美”,爱、作为关系的维系;美、作为感知的维度。
“随着AI的不断进步,我们反而更需要珍惜线下的互动与真实的体验——这是设计未来价值的根本所在。”
STILL YOUNG创始人 & CEO: 朱畅
第三位分享的嘉宾是华住集团“你好”品牌副总经理: 沈一飞先生,他强调,对于酒店这一传统行业来说,品牌即体验,而一切体验皆「设计」。伴随消费趋势的变化,用户越来越关注体验与性价比,品牌方更需要在有限的成本中,关注生理层面的体贴与情绪层面的宽慰。
在酒店空间上,“你好”以中国人熟悉的传统元素设计现代化的酒店;在服务设计上,结合中国传统习惯与现代生活方式打造体验场景;兼顾商旅与文旅出行,满足更感性的需求。
他表明要致力于打造最具「设计感」的国民酒店品牌。
华住集团“你好”品牌副总经理: 沈一飞
最后一位演讲的嘉宾是来自穆氏建筑设计办公空间策略规划的总监理:蒋哲生,他提出,年轻人正在重新定义“有用”。当情绪价值成为主流消费动因,社交方式趋向按需交心与模块化,AI逐渐成为日常的数字伙伴以及极简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在这一背景下,办公空间需要提供精神快充,回应搭子社交与场景体验需求。
“未来办公空间将以AI数智化实现高效无摩擦的工作,以品牌文化形成社交货币,同时满足社群凝聚、团队协作与个人专注的多层次需求。”
穆氏建筑设计办公空间策略规划总监:蒋哲生
触觉复兴
家具与产品的情绪语法
家具与产品的讨论,正从功能层面延展至情感体验。触觉作为最直接的感官,正在被重新定义为设计语言的重要入口。在圆桌论坛环节我们围绕“情绪语法”,探讨了材质、形态与文化符号如何转化为情感的表达方式。
在器物与情感链接的话题上,几位嘉宾们普遍认为,人与器物之间存在深度的情感连接。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章俊杰指出,人类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不断交换信息,这种情感是真实存在的。空间装置艺术家郭怡强调,艺术的美好是日常的点缀,能够带来亲切感与陪伴。
TELLS STUDIO创始人党心宇则认为,产品本身就是情感的体现,选择一件产品往往是一种情绪的投射。循 REDUST LAB 材料实验室创始人王健则在可持续陶瓷实践中提出,在物质过剩的当下,设计更需探索与情感的链接。
TELLS STUDIO创始人:党心宇
循 REDUST LAB 材料实验室创始人:王健
对于智能化与生活的探讨上,嘉宾们观点更是深度先锋,关于家具的智能化趋势,belaDESIGN本来设计创办人的张飞认为,技术的发展方向往往多变,但设计拥有选择的自由。真正重要的是保持克制,让技术沉淀回归生活,而非喧宾夺主。党心宇探讨到他会更加关注其在日常场景中的融合,强调智能必须服务于家的氛围。
belaDESIGN本来设计创办人:张飞
在生活美学与中国语境的话题上,章俊杰认为,生活美学的核心是让人生活得更舒适,而非一味堆砌商业价值。真正长远的设计应是历久弥新的。他指出,中国社会正在不断提升整体的“美学素养”,关于美的讨论越多,美的轮廓也会逐渐清晰。郭怡补充,中国式美学包含向内寻找、留白与温暖的感受,在空间中自然发生。王健以陶瓷为例,说明材质肌理如何承载文化记忆与情感认同。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章俊杰
对于情绪语法与设计逻辑的探讨,党心宇强调,不同的使用场景决定了家具的情绪逻辑,天然材质与温暖色调能够营造被治愈的氛围。郭怡举例“了了兔”,作为陪伴性的摆件或是家具,可以与用户建立情绪互动。
空间装置艺术家:郭怡
最后对于在AI的时代背景下,嘉宾们对设计创新展开探讨。张飞指出,AI的学习基于已有风格,难以取代人类在工艺与不完美中的创造力。章俊杰认为,真正的创新需要跨维度思考,超越大数据的复制。党心宇提醒,年轻设计师需要在曝光与流量成本的压力中,坚持表达个人思考与设计逻辑,而非单纯成为“网红”。
从嘉宾的演讲到圆桌的对谈,我们看到设计的本质在于“回应”。它回应消费的变化,回应技术的挑战,更回应人们对于爱、美与情感的恒久需求。家具与产品不只是功能与形式的呈现,而是生活中最温柔的陪伴。在这一场关于“触觉复兴”的探索里,技术与情感交织,克制与创新并行。设计的未来或许无法被简单定义,但它一定会继续扎根于人的感知与情绪,为日常生活带来真实而持久的慰藉。
来源:FRAME构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