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栈道上(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4 10:18 1

摘要:作者感言“既是诗的,就是美的”——已经忘记了这是世界上哪位哲人说过的话。或许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各种文字式样中,我最早练习着试笔的,就是诗歌。

2025年3月27日,亚美尼亚加尼神庙

古栈道上

跌落了

最后一抹夕阳

竹掩的木楼里

琴音骤然凝固

化作半缺的月亮

粘满潮湿的风

误入于

密匝的蛛网

作者感言 “既是诗的,就是美的”——已经忘记了这是世界上哪位哲人说过的话。或许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各种文字式样中,我最早练习着试笔的,就是诗歌。

那是多么美妙而奇特的世界啊!由词汇与语句、由韵律与节奏、由热情与想象组成。那个世界,让青年人变得成熟,让老年人变得年轻,让徘徊者获得力量,让胜利者变得谦逊……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曾经在好些年里,每天坚持着写一首诗,并且在不少情况下,是不打草稿而一次写成的,我把这当成是锻炼自己的大脑思维的一种方式。现在我公众号里推送的不少诗,包括很多还没在公众号里推送的诗,都是那时留下的。

那个年代,是激情燃烧的年代,是梦想满怀的年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代。弱弱地说一句不谦虚的话,就是过了几十年后来看,我自己认为,那一些诗,有些还是过得去的。在那个时候,一心想的是出人头地,一心想的是成名成家,一心想的是“天下谁人不识君”,为此,某人可不是一般的努力的哦。

记得有一年盛夏的傍晚,在南昌市下沙窝赣江边游泳时,就坐在沙滩边上写了一首诗,题目是《我等着一个人》,这首诗至今还广受好评。有一回在福州市的于山公园游玩时,走累了,坐在椅子上休息,随便捡起旁边的一张纸,写了一首诗《说吧》。很多年过去后,有一位读者朋友在微信里动情地告诉我说,就是这么一首小诗,给了他走下去的信心,使他驱散了心中的阴霾,这也让我有了莫大的成就感。

2025年1月7日突尼斯城迦太基遗址留影

1981年去昆明旅游,那时要坐几天的火车,下车的时候双腿都是肿的。在疾驰的列车上,也随意写下了好几首诗,比如后来在报刊上发表了的《你一对发亮的灯笼》和《被风散开的秀发》,等等。经常开一些味如嚼蜡的大会小会,本人也会趁着旁边的人一不留神,就在纸上不停地涂涂抹抹。

上大学的4年里,本人是走读生,住在离学校教学区不远的家里面,要生煤球炉,要洗菜做饭。于是就在灶台边放着小本子或纸片,边干活边挖空心思想着意境呀、形象呀之类的东西,一有了什么好的构思、好的句子,马上就会记下来,很多很多诗都是这样写出来的。

诗与美,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在那块阔大的土壤里辛勤地耕耘着,播种着,当然也收获着。比如,本人曾是江西最早在《诗刊》发表作品的作者之一。要知道,在那个火红而难忘的年代,《诗刊》的地位那可是很崇高的,要在上面发表作品是很困难的。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一看、想一想,恐怕不能说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但是不是“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那就说不准了。

不过呢,伟大的左拉,很早就说过了:诗是伟大的,只有在诗里才有解脱。

作者简介 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江西省中青年文化名家、“赣鄱英才555工程”第三批人选、第三届“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入选江西省委组织部组织编写出版的《赣鄱群英汇·江西省优秀人才成长案例》。

3次获得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中国新闻奖。

曾采写长篇人物通讯《人民的好警察邱娥国》以及后续系列报道,为推出和宣传邱娥国这个全国重大先进典型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华新闻报曾以《从先进人物身上汲取力量》为题发表通讯,对其从业事迹进行报道。

新闻采编业务娴熟、全面,在消息、通讯、言论以及散文和诗歌等方面均有一定建树。采写和创作的大量消息、通讯和评论、散文、诗歌等,有着自己的风格,自成一家,特色较为鲜明。

有七八十篇作品获全国和全省奖项。

来源:卓凡的呼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