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段时间,智能驾驶似乎成了一种潮流。几乎所有的主机厂都在推出自己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同时都在强调自己的智驾方案是安全的。中国汽车战线的老领导、原工信部部长苗圩日前在一场新书发布会上,谈到当前国内的智能驾驶热时说,我们不要在推行自动驾驶的过程当中,失去对安全
最近一段时间,智能驾驶似乎成了一种潮流。几乎所有的主机厂都在推出自己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同时都在强调自己的智驾方案是安全的。中国汽车战线的老领导、原工信部部长苗圩日前在一场新书发布会上,谈到当前国内的智能驾驶热时说,我们不要在推行自动驾驶的过程当中,失去对安全性的控制,净出车毁人亡的事故,这样有可能全面颠覆自动驾驶的发展。他说,安全性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有钱、有时间要实实在在地去研究自动驾驶系统,使它确保安全。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对技术的信任,力证这个东西很成熟了。但表象的背后,其实智能驾驶真的很危险。
对此,内行人说出大实话,大家别再盲目选购了!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智能驾驶”到底是什么,它离“自动驾驶”还有多远!
现在短视频平台上已经有很多教你如何用重力块骗过方向盘监控的视频了,还有把婴儿放在副驾驶证明智驾很平稳的,点赞过万,更多的在高速上一边狂飙一边睡觉打呼噜的,我就不提了。
当技术门槛降到比考驾照还低,人性偷懒的本能就会被无限放大——你以为买的是智能汽车,其实买的是定时炸弹的遥控器。
车企们总爱把智驾包装成一场魔术秀。发布会上,高管们双手离开方向盘,车辆自动避障、泊车、变道,台下掌声雷动。可没人告诉你,这些演示需要高清地图、激光雷达、特定路况——甚至剪辑师的剪刀。车企们还爱吹嘘“月均40万新车数据回传”,仿佛海量数据能自动孵化出完美驾驶系统。但小米SU7的97km/h撞击,恰恰暴露了这种“数据拜物教”的虚妄——再多的普通场景训练,也抵不过一次极端路况的失控。
余承东当初开着问界M9跑了一千多公里全程0接管,这件事儿当初让很多人都对智能驾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很大程度上转化了一批用户出来。有人说这是忽悠人呢,是虚假宣传。我只能说,那你可就想多了,人家要真的全程0接管,这还真就不算虚假宣传。但问题是,这一趟跑下来确实是0接管了,那么下一趟呢?企业的宣传,永远是以通俗易懂为金标准,永远追求最大传播效率,没人会在发布会上拉出一块黑板给你写方程解释具体的算法模型。而现实却是复杂的,产品的宣传只要不违反《广告法》就没事,产品的说明书要考虑的就多了——没办法,说明书是真要背法律责任的。
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Waymo加州旧金山和亚利桑那州凤凰城380多万英里(约600多万公里)的车内无驾驶人自动驾驶过程中,Waymo自动驾驶系统未造成任何涉及人身伤害责任保险索赔事故,而人类司机为每百万英里1.11起责任保险索赔。从财产损失的责任保险索赔数据来看,自动驾驶系统和人类驾驶员指标分别是0.78和3.26,该指标也大幅下降了76%。可以说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自动驾驶确实能够使安全性实现较大幅度的提升。接下来我们要追问的问题是,自动驾驶系统究竟是什么?传统认识上,我们将自动驾驶系统归类为车辆组成部件;如今的主流看法大多认为自动驾驶系统是车辆的数字/AI驾驶员。
开启智驾后,手要放在方向盘上,眼睛时刻关注路况,大脑保持对车辆行驶状态的判断,一旦出现智驾系统无法应对的情况,能迅速接管车辆。
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是为了让出行更安全、便捷,但目前它还无法完全替代人类驾驶。驾驶者只有正确认识智驾、安全使用智驾,才能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最大程度保障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来源:十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