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 | 20时49分,正式开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4 10:36 1

摘要:追思在清明,雨过是天晴,过往不少清明节前后都会有淅淅沥沥的雨,今年也不例外,不少古人在这样的气氛中,以诗文告慰故去的亲人,描摹这一时节的见闻与思绪。

一朝春雨过,万物皆清明。

北京时间4月4日20时49分

我们将迎来清明节气

我们将迎来清明节气

此时节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新绿葱葱,百花争妍

满眼春和景明

天文科普专家介绍

我国民间虽有“四五清明”之说

即清明是在4月5日

事实上

清明的时间并不固定

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

清明节是唯一一个

以节气命名的节日

它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清明天气

清明小长假即将开启

不管出门祭扫还是春季踏青

好天气都很重要

假期期间津城天气怎么样呢

赶紧来看

关键词一:大风

预计我市天气以晴到多云为主

气温波动不大

但大风天气频繁

市气象台已发布陆地大风蓝色预警

天津市气象台于2025年04月03日16时00分

发布陆地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预计4日中午到夜间天津地区

将有西北风4-5级阵风7-8级

5日白天仍有西北风4-5级阵风6-7级

请有关单位和人员做好防范准备

关键词二:回暖

4月4日

早上最低气温将为12℃

适宜大家外出踏青赏景

不过昼夜温差也较大

大家外出要根据气温及时增减衣服

谨防感冒

未来一周天气预报

清明假期

4月4日 星期五

多云转晴

微风转西北风4-5级阵风7-8级

22到10℃

4月5日 星期六

晴间多云

西北风4-5级阵风6-7级转微风

20到10℃

4月6日 星期日

晴间多云

微风,23到11℃

节后天气

4月7日 星期一

晴间多云

微风转北风3-4级,26到11℃

4月8日 星期二

晴间多云

微风转偏东风3-4级,22到13℃

4月9日 星期三

晴转阴

微风,20到11℃

4月10日 星期四

阴转晴

西北风3-4级转微风,25到10℃

此外

清明假期是祭扫高峰

天气晴朗干燥,多大风天气

森林火险橙色预警正在生效中

清明节前期森林火险等级处于高度危险级别

外出游玩、祭扫需注意用火安全

有人问

“中国人每年孜孜不倦地祭拜祖先,

真的会得到庇佑吗?”

也许

我们都不求庇佑

只求与故人,岁岁铭记

品读

清明

追思在清明,雨过是天晴,过往不少清明节前后都会有淅淅沥沥的雨,今年也不例外,不少古人在这样的气氛中,以诗文告慰故去的亲人,描摹这一时节的见闻与思绪。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

——(唐)白居易 《寒食江畔》节选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清明时候雨初足,白花满山明似玉。

十里春风睡眼中,小桃飘尽馀新绿。

——(宋)喻良能《三月六日清明节道中》

清明由来

在二十四节气中,唯有清明演变成传统节日——清明节。《历书》中写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演变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清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秋祭,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唐代以前我国北方上墓祭扫主要是在寒食节与寒衣节。

宋元时期,清明节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融汇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等习俗内容。

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

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清明三候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是种植庄稼的最好时节,于是就有了“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在古人眼中,清明的标志性物候有三。

一候桐始华

此时桐树开始开花

二候田鼠化为鹌

喜阴的田鼠都躲回洞穴

喜爱阳气的鴽鸟开始出来活动

田鼠化为鴽

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

三候虹始见

雨后的天空

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

就可以见到七色彩虹

清明习俗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

踏青

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 “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祭祖

清明节本属“祭祖节”,人们祭祖是为了表达孝道、感恩追始。扫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习俗,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节的习俗,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拔河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据说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荡秋千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帝也参加斗鸡。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

清明食俗

清明时节人容易肝气升发太过或肝火上炎,将菊花与桑葚同泡代茶饮,能平肝养肝补肾。同时,由于肝木太过易克脾土,此时也应注意温中补虚、健脾和中祛湿,煲汤做菜可适当加入豆蔻、茯苓、薏米、白扁豆、山药等。

时令点心

清明的节令点心有青白团子和桃花粥。因清明与寒食相连,需祭祖、禁火,所以江南民俗在清明时食用青团、熟藕。这些食物用当季的时鲜野蔬和江南特产为原料制作而成。

时令食材

清明也是食材极为丰富的时节,富春江的鲥鱼进入一年中最肥美的时刻,蒿菜、芦笋、椿芽、荠菜等春菜也纷纷登场,成为当令时蔬。

清明养生

中医专家提示,清明节气阴寒退而未尽,少阳升而未盛,养生应注重顺应自然界阳气上升之势来养阳,避湿邪、清肝火,以减少肝肾、脾胃疾病的发生。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张兰凤介绍,清明节气养生要使少阳之气正常舒发,一方面防其不及,另一方面防其太过。

多穿几件,有备无患

老人们常说,“春捂秋冻”。清明时节,时暖时寒、乍阴乍晴,因为早晚温差大,人们在中午有太阳气温高时,可以穿着稍微单薄的衣服,但早晚如果还是那样穿衣,就会感到凉意了。

这段时期,不妨采用“上薄下暖,薄厚搭配”的方式着装,最好多穿几件,有备无患。需要时,还可搭配帽子、围巾等小配件。

清淡饮食,少吃发物

这个时节,是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疾病好发的季节,如果这时节再吃发物,很可能诱发这些疾病。所以,不宜食用“发”的食品,如羊肉等;可多食时令蔬菜,如韭菜、地瓜、白菜、萝卜、芋头、荠菜等。

适当多运动

春天,自然界阳气始发,人体应该借助这个特点,重点养阳,而养阳的关键在于“动”。所以,清明时节,可以适当地参加户外锻炼,如踏青、跑步等等。其中有个要注意,就是运动要舒缓,不宜参与剧烈运动。

心情要舒畅

清明节前后,人们的情绪波动较大,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的中老年人,由于怀念亲人,寝食不安,极易造成血压升高。因此,这类人群应该尽快减轻负能量情绪。

曾看到有人这样书写清明

读后眼中晶莹

送给大家

清明风起,

春光明媚。

清明,古人既赋予它“思故”的悲,

又顺应它“寻春”的美。

这正是在提醒我们:

别忘记来时的路,作伴的人,

别丢了前路的光,沿路的景。

来源:天津广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