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国家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仍有数百人死于狂犬病,死亡率接近100%,一旦发病,几乎没有生还可能。这是目前人类已知的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
根据国家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仍有数百人死于狂犬病,死亡率接近100%,一旦发病,几乎没有生还可能。这是目前人类已知的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我们总以为医学这么发达,狂犬病早该像天花一样被消灭掉了。但现实远比想象残酷。
就像这位45岁的男子,他的离去,不只是一个悲剧,更是一记警钟。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被带毒动物咬伤或抓伤传播给人。
最常见的传播源是狗,但猫、蝙蝠、黄鼠狼等哺乳动物也可能是“幕后黑手”。病毒通过伤口进入人体后,会沿着神经系统一路“悄咪咪”地往大脑进攻,不声不响地潜伏,最长可以潜伏数年。
一旦病毒抵达中枢神经系统并开始复制,那就如同“死神敲门”,无药可救。
很多人误以为打了疫苗就万事大吉,但狂犬病的防控远比想象复杂。
这位男子的死亡,正是揭示出防控链条中一个最容易被忽视的“盲区”——疫苗虽然打了,但可能没打对。
狂犬疫苗的接种并不是“打一针就完事”这么简单。
它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被狗咬之前就打的“预防针”,另一种是被咬之后立刻打的“暴露后免疫”。而后者,才是人命攸关的关键。
很多人不知道,在被咬后,要打疫苗,还要根据伤口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需要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这一步,往往是决定生死的关键一环。
如果伤口比较深,尤其是脸部、颈部、手指这些神经密集区域,就必须加打免疫球蛋白,因为病毒可能已经“直奔大脑”,疫苗来不及产生抗体就会被病毒抢先一步攻陷。
回到那位去世的男子,据报道称,他确实在被狗咬后及时打了疫苗,但医疗机构并未评估他的伤口严重程度,也没有给他打免疫球蛋白。换句话说,疫苗虽然打了,但“火已经烧到屋顶”,你却才刚开始接水灭火,哪来得及?
狂犬病毒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潜伏得深、发作得快、无法逆转”。
有的人被咬后几个月才发病,有的人不到一周就开始狂躁、怕水、抽搐、意识模糊,最终痛苦地死去。发病过程极其折磨人,甚至有专家称之为“人类最恐怖的死亡方式之一”。
这一切,其实很多时候是可以避免的,只要你在第一时间做对了几件事。
可现实中,很多人对狂犬病的认知,仍停留在“打一下疫苗就行”的层面。有的人嫌麻烦,不去医院;有的人觉得狗没咬出血,没事;有的人甚至跑去涂风油精、抹酱油、撒土……这些荒唐的“土办法”,在病毒面前,跟送命没啥区别。
你以为你在处理伤口,其实你只是在给病毒让路。
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现实:疫苗不是万能的,它需要时间来产生抗体。
一般来说,打完疫苗后至少需要7到10天,身体才会开始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如果病毒在这之前就已经“冲进了中枢”,那疫苗就像是开战后姗姗来迟的援军,根本来不及改变战局。
这也是为什么,注射免疫球蛋白这么重要,因为它能在疫苗起效前,给身体一层“临时防护罩”,直接中和病毒。
不同厂家的疫苗也有差异,接种过程中换厂家、漏针、时间间隔不对,都会影响免疫效果。有些人本身免疫力低,比如糖尿病、肝病患者,疫苗效果也可能打折扣。
这些细节,一旦被忽视,就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那我们普通人到底该怎么做,才能真正防住狂犬病?答案其实很简单,但关键在于你是否真的重视它。
被狗咬后,不管伤口多小,都要立即用大量的肥皂水、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然后再用碘伏消毒。别嫌麻烦,这一步决定了你能不能拖延病毒的“进攻速度”。
紧接着,立即前往正规医院接种狂犬疫苗,并根据医生评估决定是否需要注射免疫球蛋白。
千万别自己判断伤口轻重,医生才是最专业的裁判。尤其是被流浪狗、疯狗、野猫咬伤,一律视为高风险处理,别抱侥幸心理。
还有一点很重要,如果你家里养狗养猫,务必定期带它们接种狂犬疫苗。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但也是传播病毒的载体。
你不给它打疫苗,它出了事,受害的很可能是你自己。
我们回看那位去世的男子,他的经历并不是孤例,而是无数重复悲剧中的一个。
如果那天在医院,医生能更细致地评估伤口;如果那时他知道必须打免疫球蛋白;如果他自己更警觉一些……或许一切都不会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今天看完这篇文章的你,如果哪天真的不幸被咬,无论伤口多小请记住:不是出血才危险,病毒不看“表面功夫”。不是打了疫苗就万事大吉,免疫球蛋白该打必须打。
不是等不舒服了才去医院,那时候,病毒早已占领高地。
狂犬病不是“老掉牙”的病,它就在我们身边。它可能藏在街头巷尾一只看起来“挺温顺”的狗里,也可能藏在你家猫咪不小心的一爪中。
参考文献:
1.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2022年全国狂犬病疫情通报》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狂犬病防治知识问答》
3. 《中国疫苗接种指南(2021年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来源:健身慢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