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清明》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4 09:37 1

摘要:"清"是万物澄澈的视觉意象,"明"是天地通明的精神境界,于生机勃发之时祭祖怀古,这是一个承载着生死哲思的节气。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气清景明、万物皆显,便来到了二十四节气第五的“清明”。

"清"是万物澄澈的视觉意象,"明"是天地通明的精神境界,于生机勃发之时祭祖怀古,这是一个承载着生死哲思的节气。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清明这个传统节气的前世今生。

清明,最初只是一个单纯的节气。

在古老的农耕社会,它是大自然的一个重要信号。

此时,寒冬已逝,暖春正浓,气温回升,雨量渐增,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人们依照这个节气的特点,开始在田间地头忙碌起来,播下一年的希望。

后来,清明与寒食节逐渐融合。

寒食节本是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立,人们在这一天禁火寒食,以表达对先贤的敬意与追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的习俗如扫墓、踏青等也融入了清明,使得清明的内涵愈发丰富,从单纯的农事节气,演变成了一个兼具自然与人文双重意义的重要节日,成为了人们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特殊时刻。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清明留下了动人的篇章。

除了杜牧那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还有吴惟信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描绘出清明时节,人们纷纷出城踏青寻春的热闹场景,日暮时分,笙歌停歇,踏青的人们散去,唯有万株杨柳与流莺相伴,画面生动而富有诗意。

关于清明,还有不少趣事。

相传,宋代清明时有荡秋千的习俗,女子们身着鲜艳的衣裳,在秋千上高高荡起,如飞鸟般轻盈,成为春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一习俗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氛围,还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在我的生活中,清明是一个充满温情与回忆的日子。

每到清明,一家人便会早早地准备好祭品,前往祖坟祭扫。

一路上,田野里油菜花金黄灿烂,微风拂过,涌起层层花浪。

年幼的孩子在田埂间嬉笑奔跑,大人们则神情庄重,谈论着家族的往事。

到达墓地后,大家分工合作,除草、清扫、摆放祭品,然后依次上香祭拜。

在袅袅香烟中,我仿佛看到了逝去长辈们慈祥的面容,那些与他们共度的温馨时光涌上心头。

祭扫结束后,一家人会在郊外的草地上野餐,享受着春日的阳光与清新的空气。

此时,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美食,交流着生活中的点滴,亲情在这明媚的春光中愈发浓郁。

清明,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我们与先辈对话的桥梁;它蕴含着无尽的诗意与情趣,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能有片刻的停歇,去感受自然的美好;它更是连接着家庭与亲情,让我们在缅怀中懂得珍惜当下,在传承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蒙读吧#

来源:奥拉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