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不是自由恋爱,而是由父母决定儿女的终身大事。珞巴族是一个以狩猎为主的民族,于是狩猎的特殊烙印也打在了婚礼上。如果观看了博嘎尔部落的珞巴人婚礼的全过程,即可明了珞巴人的婚俗:杀鸡为婚。
《珞巴族》
父母之命定姻缘,杀鸡为婚测吉凶。
父子连名传血脉,背尸送葬尽孝心。
《珞巴族服饰》
蓝白珠链挂胸前,海贝串珠系腰间。
头戴黑色熊皮帽,身配长刀背弓箭。
《珞巴族》(通韵)
双亲之命定婚事,三次杀鸡测祸福。
父子连名传血脉,背尸送葬引归途。
《珞巴族服饰》(通韵)
蓝白珠链挂胸前,海贝圆球缀腿边。
身佩长刀背利箭,熊皮圆帽质刚坚。
【解析】
这首诗是2024年8月30日下午在广州写的。才华有限,抛砖引玉。
不论优劣,写出来就可以。
为什么写这首诗?
我在给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作诗的时候,我突然想到,56个民族要不要也都作一首诗呢,所以我就试着写一写。
“父母之命定姻缘,杀鸡为婚测吉凶。父子连名传血脉,背尸送葬尽孝心。”
父母之命定姻缘,杀鸡为婚测吉凶。这说的是珞luò巴族的婚俗。
珞巴族婚姻观。
他们不是自由恋爱,而是由父母决定儿女的终身大事。珞巴族是一个以狩猎为主的民族,于是狩猎的特殊烙印也打在了婚礼上。如果观看了博嘎尔部落的珞巴人婚礼的全过程,即可明了珞巴人的婚俗:杀鸡为婚。
婚礼上,新娘、新郎一共要杀三次鸡。
第一次,杀早已吊在新郎家木楼前新搭的木门悬梁上的两只鸡。杀完鸡,取出鸡肝,拿给珞巴巫师。巫师用舌头舔一下鸡肝看一眼,再舔一下鸡肝再看一眼,由此来断定新人今后的命运是好是坏,寿命是长是短。
第二次,杀挂在院子里八根竹竿搭成的竹架上的鸡,还是取出肝脏交给巫师。巫师由此断定新人今后生儿育女的先后和数量。
第三次,杀新郎家里的两只鸡。由珞巴族有儿有女的妇女把新人引进新郎家的木楼后开始杀鸡。这一次不同的是还要杀一口猪,先杀猪,后杀鸡。于是,整个婚礼沉浸在鸡飞猪吼之中,非常热烈,令不知情的人不知所措。
珞巴族还有三道迎接酒和新娘换衣,这个婚俗和门巴族是一样的。
珞巴族和门巴族有共同的祖先。
现在,珞巴族仍然存在父母包办婚姻的情况。父母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子女的婚姻对象。
虽然现在中国各个民族基本上都是婚姻自由了,但是父母的意见还是很重要的,毕竟婚姻大事涉及两个家庭,甚至更广泛的社会关系,影响很大。
父子连名传血脉。
珞巴族的父子连名制。即氏族男成员的名字是和父亲的名字边连在一起的,父名又和祖父的名字连在一起。
每个人的名字都由两部分组成,其首字为父名,尾字为子名,以此严格区分,一代一代连下来,构成一个谱系。
这种父子连名制在愽嘎尔部落的男子中,都能记住或说出五代至十代的祖先名称。知道在氏族内部谁是最亲的亲属。因为部落内实行氏族外婚,女儿要嫁出本氏族,所以女儿在谱系中不占主要地位,以男子连名为主,家庭的承袭也完全以父系延续下去。
父子连名制是维系氏族制度的重要手段。凭借这一制度,在同一氏族内,人们就可以按各人的名字数据确定彼此间的血缘远近亲疏,以明确各自间的权利和义务。因此,熟记氏族的谱系是对氏族成员必须进行的一项基本教育。
背尸送葬尽孝心。这说的是珞巴族的丧葬习俗。
珞巴族家庭特别重视为死者治丧,力图以此慰藉亡灵,并表达对其哀悼怀念之情。珞巴族多采用土葬和树葬,礼俗相当复杂,禁忌繁多,以示尽了孝道。
珞巴族多数实行土葬,因土里有金,故亦称金葬。
挖长方形墓坑,用石砸实,不留足迹,放入死者生前铺垫的藤席和方块木枕。
病人去世后,通常由背尸人来料理。将死者头朝外,以示他已经“走”了。人死后,忌说死字,一般称“走了”、“老了”、“去世了”,或称“没有了”。
几种葬法的背尸人一般由亲属充当。
父母死由儿子料理背送,妻死夫送,如果家无合适的人则由亲朋背送,或请人或按死者弥留时指定的人背尸。送尸人与死者属相相同、相克和年龄相同的人不准背尸,如无他人,必须由以上人员背尸,那么,只好将背尸者的右脸抹白、左脸涂黑,挂上女人的项链,右边裤腿卷到大腿外,左腿不卷,才准背尸。发丧要请人杀鸡打卦、选择吉日。下葬那天,全村停止劳动一天,前来送葬、劝慰。背尸的方式是背靠背,背尸人手持一把刺条,边走边扑打,以免鬼怪跟随。
父母长辈死后,子女一年内不戴耳环和其他装饰品,不能结婚,妻子一年内不能剪发,额前系一条红线,头上不准插花,也不能改嫁。
背尸人返回后,主人在门口烧一堆火,一把树枝蘸上一些玉米粉和白酒,在火上烤一会儿,在背尸人身上扑打三次,接着背尸人洗脸、洗手,进屋后只准坐在死者的睡处,手不得抚摸极受宠爱的灶脚石,因为它是灶神的化身,晚上只准睡在死者的睡处。三天内不得讲“少”、“无”、“死”话语。第三天背尸人可以和家人一样自由活动了。背尸人背尸后的第三天和第10天要下河洗澡,第15天后方能上山狩猎。
在一年以内背尸人不能吃土豆、豌豆、核桃、桃、萝卜和牲畜的蹄子。
吃饭时,背尸人要先祷告,请死者的灵魂进膳。在一年之内,背尸人不能走大路,要走小道,路遇行人要让路回避,不能笑,不能看别人的脸。总之人们对背尸人是忌讳的,认为低贱,不吉利,有阴鬼附身。因此,处处躲避、嫌弃他,冷眼待之。所以,一般人是不愿背尸的。
《珞巴族服饰》:“蓝白珠链挂胸前,海贝串珠系腰间。头戴黑色熊皮帽,身配长刀背弓箭。”
前两句说的是女子的服饰特点,后两句说的是男子的服饰特点。
珞巴族服饰较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充分利用野生植物纤维和兽皮为原料。
珞巴族妇女喜穿麻布织的对襟无领窄袖上衣,外披一张小牛皮,下身围上略过膝部的紧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两端用带子扎紧。她们很重视佩戴装饰品,除银质和铜质手镯、戒指外,还有几十圈的蓝白颜色相间的珠项链,腰部衣服上缀有许多海贝串成的圆球。
珞巴族妇女身上的饰物可多达数公斤重,可装满一个小竹背篓。
这些装饰品是每个家庭多年交换所得,是家庭财富的象征。每逢节庆之时,妇女们一个个盛装打扮,互相比美。
男子的服饰,充分显示出山林狩猎生活的特色。
他们多穿用羊毛织成的黑色套头坎肩,长及腹部。背上披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系在肩膀上。内着藏式氆氇长袍。博嘎尔部落男子的帽子更是别具一格,用熊皮压制成圆形,类似有沿的钢盔。帽檐上方套着带毛的熊皮圈,熊毛向四周蓬张着。帽子后面还要缀一块方形熊皮。这种熊皮帽十分坚韧,打猎时又能起到迷惑猎物的作用。男子平时出门时,背上弓箭,挎上腰刀,高大的身躯再配上其它闪光发亮的装饰品,显得格外威武英俊。
佩戴长刀是珞巴族男子的嗜好。它不单单是作为显示阳刚之气的装饰品,而且是受自然条件的驱使,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工具和重要武器。
不仅用它来防止野兽和毒虫的袭击,而且用它来砍竹木,架藤网桥,起房造屋甚至剪头发、裁剪兽皮…… 除长刀之外,弓箭更是珞巴族男子不能离身之物,是狩猎的主要工具。珞巴人制作弓箭的技艺很高,使用弓箭的本领十分娴熟。珞巴人从幼儿时就开始练习射箭。对弯制竹弓和削制箭杆很有讲究。制弓不但要选择竹种、竹龄,而且对弓长、厚薄都有固定的规格。箭杆、箭镞和箭羽的选材、制作工艺也很精细。制作一副好的弓箭,大约需20天左右。
珞巴族的介绍。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渝地区,主要从事农业和狩猎。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基本上使用藏文,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珞巴族大部分居住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以西的高山峡谷地带,直到20世纪中期,珞巴族社会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至今还在沿袭。珞巴族依靠祖辈相传的口头传说,延续着自己的文化传统。
2021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珞巴族的人口数为4237人。尽管如此,珞巴族的总人口约有60万,但大部分生活在印占的藏南地区(喜马拉雅山脉南侧)。
中国的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
珞渝地区很早以来就是中国西藏的一部分。从远古时代起,珞巴族先民就生活在这一带,与藏族先民和门巴族先民一道,共同创造了喜马拉雅山区的远古文明。珞巴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没有关于本民族历史的文献记载,在藏、汉文献中,也鲜有关于珞巴族族源和历史的记载。
根据民族神话传说、藏族古代有关文献记载以及考古发现分析,可以初步认为珞巴族是珞渝地区古老的土著群体与西藏高原东部数支古老的群体融合繁衍而来。
珞巴族的文学,主要是该民族世代传承的民间口头文学。
由于珞巴族在历史发展中曾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所以,珞巴族文学的原始文学特色极其浓郁。神话,在珞巴族文学中是发展得尤为充分而且保留得也非常完整的一个门类,其中,“开天辟地神话”、“万物起源神话”、“人类诞生神话”、“祖先神话”和“英雄神话”等,应有尽有,各成系列。
珞巴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
在珞巴族的一些观念中,鬼和神的概念没有明显的区分。他们把“鬼怪”、“精灵”、“神灵”、“鬼魂”统称为“乌佑”,即“精灵”或“鬼”。巫教是珞巴族的原始宗教之一。珞巴族说巫师是唯一可以与鬼通话的人。
珞巴族是个不上锁的民族,以偷盗和说假话为世上最丑之事,最可恨之事,若出现这类事情,一是教育;二是偿还;三是驱赶;对惯犯则以杀之为戒。
珞巴族的腰饰极其讲究,腰饰饰带用兽皮制作,袋面上缀有海贝,腰间还佩戴有链条、彩珠、统领、铜勺状小链条、火镰、串珠、鼻烟壶、印章等饰物。
珞巴族的男式熊皮帽盔,除起御寒作用外,熊皮帽坚韧无比、刀砍不破,可防止利器伤身。
“熊皮圆帽质刚坚”这一句,最开始写的是身披土布暖心间,熊皮圆帽暖心间、暖心田、盖眉间等等。
来源:小标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