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的咨询聚焦了服务行业,面对了至少20个老板,我统一问过他们一个问题:「你是怎么赚到钱的?」,他们有的长篇大论,有的言简意赅,但概括起来其实就是六个字,「以用户为中心」。你们的答案也是如此吗?
作者:老朱(朱钊霖)
平台:老朱话经营(百家号,今日头条,订阅号)
今年的咨询聚焦了服务行业,面对了至少20个老板,我统一问过他们一个问题:「你是怎么赚到钱的?」,他们有的长篇大论,有的言简意赅,但概括起来其实就是六个字,「以用户为中心」。你们的答案也是如此吗?
很好,这个答案很华为。我想这应该不是大家都是一所商学院毕业的原因,而是在一个短视频时代,所有的成功都会被「聚光灯」放大,伟大的成功者迅速成为标杆争相被大家学习。
哪怕这种学习只是一种不知道为什么,反正照着学就对了的盲从。
互联网和AI渐渐取代了老板们曾经赚到第一桶金时的价值经营思考。在这个思维不断跃动向前的时代,经营、商业、赚钱更多的是一种思维上的成功,而不是方法唯一,或者勤能补拙的低维度努力。
回到那个问题,如果继续追问,以什么用户?为什么中心?
你做大众餐饮生意,需要衡量每一个人的口味?还是以大客户诉求为主?你做A5和牛生意,在大客户之余你需要考虑299套餐吗?你做美容院生意,5个大客一年消费现金500万元,其余100个客人产生100万,如何取舍?你做医美生意,外面水光已经199用来拓客,你还会坚持29999三次吗?这些问题里面都是关于「用户」和「中心」的实际问题,你在解决他们时秉持的是一种价值观吗?到底应该怎么取舍?我来告诉你。
对于一间服务场所来说,服务人数和业绩是有限的。从它开业的那一天开始,这间门店有且唯一的经营动作就是「提纯客户」。
在以人为基础的行业里,有一个指标叫:人服比,讲的就是在你的时间上限内服务的人数。这个指标的背后想要说明一个经营逻辑:员工全部996,甚至全年不休,也不可能服务完所有的客户。
对于经营场所也是同样的道理,你的平方数有限,你的员工有限,床位/桌位有限,那么你的客户就是有上限的。换言之,你的业绩也是有上限的。
有的老板不同意这个观点。
美容院张总认为,我2021年有200个会员产生400万业绩,其中有300万是2个客户产生的,剩下198个客户均产值约5000元都是低价值的。
火锅店的李总说,我300平方,月营收30万元,日客流60人达标,超过的客流人数才是他的真正利润,他没有服务上限。
真的是这样吗?
李总月营收30万元,为什么不做到60万?是因为钱烫手吗?如果你免费供应一天能来白嫖的人都是有上限的,如果真的无限那为什么还会有60达标的及格线?你的目标应该是星辰大海。
张总的2个大客真的来自「百里挑一」,那为什么没有第三个?是因为不喜欢吗?你为什么不做成Studio模式,每月只服务这两人?
因为,你们知道,经营是要遵循逻辑的,三个馒头吃饱不能只吃第三个。
我说过,门店经营是一个客户提纯的过程:让有消费能力的客户变得越来越多,让复购客户变得越来越多。
沈总大悦城XX美容院开业,蓄水4周完成了1200张59元的体验卡销售。
开业后一周转化2980元会员120个,并在平台持续投流,每月线上回店10人89元卡。
开业半年后,会员稳定在200人,其中5000元以下占比70%。
开业一年后,会员250人,其中5000元以下消费占比60%,1-3万占比20%,5万元以上1人。
开业三年后,会员稳定220人,其中5000元以下消费占比20%,1-3万占比30%,5万以上50%。
看懂上面的经营轨迹了吗?你的门店大概也应该是这样的逻辑:
不断的淘汰客户,进入客户,让优质客户在门店持续沉淀并保持活跃,将更好的服务提供给能够创造价值的人。
门店提出客户的动作是由销售员实施的。一个销售人员一天能维护的客户数量是多少?30?50?100?你要知道这个答案。
乔杰拉德提出了250定律,即一个人背后站着250个人。同理到销售人员,按你上限管理250个客户(理论上都达不到)来计算,你的ABCD客户比例关系为10%、30%、50%和10%。
当这名销售每增加一名A客就要剔除一名C/D客。经过100次提纯后,关系变成了30%、40%、20%和10%,客单增加导致业绩增加,但管理的客户数量仍是250人。
那么在同一时间内来了A客王姐与C客李哥,销售人员不用问也会选择优先服务王姐。
这不是势利眼,这就是生意。销售是这样,门店同样是这样,一视同仁是不存在的,至少在花300元和花30万元的客户身上不可能存在。
服务是有成本的,并且需要客户支付其费用。
王总说,海底捞给客户送菜这点挺好的,能有效降低客诉升级。但在实施了一周后终止了这个制度,原因业很简单,送菜上升了3%的成本,即吃掉了3%的利润。
客诉的问题解决了吗?解决了,客户满意度还上升了。那么客单价增加了吗?没有,客户满意了但是没有花钱,那你为什么要他更加满意?
很多人学海底捞,学胖东来,都么没有学会。管理是一种行为学逻辑,它100%是可以复制的,为什么大家都很难成功呢?
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动作分分钟都能学会,但动作背后的驱动力建设才是最大的障碍。
胖东来的工资是这样构成的:工资收入,这点全许昌都一样拉不开差距;特殊福利,这是从企业成本额外支出的,解决了雇主品牌问题;窝囊费,解决了员工与管理者、客户之间的矛盾。
这三者构成了胖东来一个人的工资,在很多企业却可以雇三个人。质量不够数量凑这也是平衡的,那你为什么还要妄念那三个臭皮匠每个人都能顶一个诸葛亮呢?
你一个臭皮匠服务客户,胖东来提供了三个诸葛亮服务一个客户,对于价格敏感用户这点无感,但对于高价值客户,这差距高下立判。
既然服务有成本,那你就要区别对待,除非你不计成本。
怎么区别呢?将你的用户分成三六九等。注意:不是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而是用户。
将人分成三六九等是歧视,将用户分为三六九等是收益。
比如美容院会将用户分成:只花了99的新客,花了3980的会员,花了3万的质量客,花了5万以上的大客。因为用户的共享不同于是提供的品项(产品+服务)和场地是完全不同的。
再说一句,你首先要有标准的服务体系作为基础服务所有用户,然后在此基础上增加附加服务。
请问,能为你创造更大价值的客户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
越有钱的人购物越感性,越没有钱的人购物越理性。
赵总陪我去定制西装,我精挑细选了一套,没有购买计划的他,选了10套。
刘总陪着朋友去看车,结果朋友没有买,自己提了仰望U8。
感性的人购买当下就能做出的决策,满意的服务就是这笔交易的成交理由。
我的观点:需要销售人员的产品,最大的浪费就是销售人员的时间被无效的使用。
我曾经的销售队伍做的是高端消费品,当我通过数据得知人效很低的时候,我就去探寻了原因。
结果让我很吃惊,每个人日平均接待量8人,平均日接待时长6小时,除去吃饭和厕所,这个时间基本上趋于饱和了。
我发现销售人员接待客户一次成交率仅有7%,二次成交率20%,三次成交率40%,但三次总共的服务时长平均合计超过7小时。第一次基本耗时平均超过1小时。
看到问题了吗?我人员的低效是因为在93%的不成交环节浪费了太多时间。
倔强的张总又说了,没有前两个馒头怎么可能有第三吃饱,没有第一次的93%也不会有第三次的40%了。
这个说法逻辑是通的,但不是商业的做法。如果你发现了这个问题,你会怎么解决呢?
1,2,3……我公布我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的方法:挑客。
没有错,就是挑客。前面说我做的是高端消费品,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先有产品后找人群。
那我能不能清晰描述出我的用户画像并让他高度有效呢?当然可以,我在我成交客户中通过32个参数设立了用户画像指标,并可以通过试探性问题让销售员找到和画像相关度的高低。
然后我训练销售人员熟练使用「闲时」和「忙时」的客户应对策略,训练店长掌握分客经营的策略。在实际经营中,店长会尽可能的将A客配给王牌,从而提升成交效率。
不要和理性客户纠缠,因为他们有的是时间和问题等着你,并且还有一套薅羊毛的方法论。
他们会让你疲于奔命的找到他们问题的答案,但最终所图的不过是你少赚钱。
试问,如果你都是这样的客户,你能赚到钱吗?你能做到「以不赚钱的用户为中心吗?」。
如果价格是你唯一卖点,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因为价格走的客户可能还会回来,但因为品质走的客户永远不会回头。
再没有钱的客户也会喜欢高端货,他们缺的只是一个关于价格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钱。
你服务的客户越感性,你的售后和客户会越简单。
否则你忙都忙死了,怎么会有时间做增量的事情?
销售团队中有这么一类人,往往被形容为「目标感强」。
如果仔细定义这个「目标感强」的画像,要从至少六个方面
形象自信、干练,销售不自信顾客就不会信任。自我激励,让自己持续保持接受挑战的状态。专业知识强,T型销售人才,正面回答客户提问。用脑子干活,走心的思考和积极寻找方法。客户共情,积极为客户寻找产品的解决方案。适当的「逼单」,帮助客户下定决心成交。这样的人在销售团队中被人称为「销冠」,他们接受了所有人一样的训练却脱颖而出,正说明了他们的不凡。
我在招聘时总说一句话,企业不是学校,不要试图培养出所有人。有的东西天生带着就有,如果没有你也不要费那个力培育。
「销冠」是流程的产物
销售冠军凭什么称为「销冠」?
张总说,天赋。对也不对。你不是找奥运冠军,天赋有一点即可不用顶尖。
李总说,情商。雷布斯是一个理工男,所有的销售场景都是靠演绎,情商在剧本中。
作为一个组织专家,从我辅导过的这么多企业来看:销售是可以训练达成掌握的工作,并通过持续实践熟能生巧。简而言之,销售岗就是技工。
训练销售人员的关键就是流程。但这个流程和你说的流程不一样,你那个顶多就是步骤。我说的流程是一步步走近成功的方法,需要萃取经验,设计流程并复制给员工。
这只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很多人在这里一步都是靠销售人员野蛮生长,所以你没有销冠。
你购物时不妨看看那些优秀的销售人员服务客户,他们都是有自己的流程,一套属于自己的打法。
他们不同于一般销售的,开场白,下钩子,挖需求,讲卖点,他们讲这一套已经完全的「个人化」,更自然、随意的完成一系列的动作,让人毫无防备,并很开心的完成刷卡。
(这个内容太多了,这里不细讲了,以后有空再聊聊)
我们可以简单讲讲如何挑选销售冠军的苗子。
在面试销售人员的时候,除了学历、经验大家都在谈一个词,「综合素质」。我很想知道什么是老板口中的「综合素质」我就采访了几个老板。
他们说,长的好不好看,表达能力行不行,能不能接受压力,愿意不愿意学习成长,接受不接受低保地……最终结果就是大海捞针,人才难觅。
好吧,许愿未遂,你根本不知道要找什么样的人。
我拿我招聘的和我自己带过的销售队伍来说,什么样的人未来可期?一句话总结,意愿比能力更重要。
小香和小虎都是新进入我部门的员工,两人是大学室友,同专业,同年龄。小香为人灵活,喜欢和人相处,团队也很喜欢这么讨喜的小朋友;相比,小虎就内敛一点,喜欢钻研专业,不善社交。
一个月时,小虎话术背的磕磕绊绊,演练很不自然;小香话术熟练掌握,演练也很自然。
三个月时,小虎能完整完成话术讲解,勉强完成考核,小香一个月前已经转正,并持续开单。
半年期时,小虎在店长的辅助下已经能完成10万订单洽谈;小香仍在3k档位徘徊。
一年期后,小虎业绩在团队进入TOP5;小香年度目标都还差一半。
拉开差距的只有一个原因,在龟兔赛跑中,兔子有天赋会偷懒,乌龟想赢唯有努力。日复一日,月积年累,终成就了想象中的自己。
最后的话这篇文章不是劝你只做高净值客户而放弃大众市场,如果你读到了这个意思,请仔细审查你的公司业务,是否早就已经偏离了经营价值而选择涸泽而渔?
我想通过这篇告诉各位高管和企业家,做生意要:分客经营,分员成长。
建立服务标准,然后让标准成为最低要求;建立育成体系,让体系成为起飞的平台。否则你的企业永远都在重复创业的第一天。
市场上不存在即插即用的人,如果有那也是从「赛道」离职,转投「颗粒度」,在一个体系内流动的螺丝钉而已。
企业老板都知道人力资源重要,但这种重视只在嘴上,一想到成本就会梦想「一个臭皮匠顶三个诸葛亮」用,那就继续睡着吧,梦里啥都有。
我是老朱
一个用经济学故事助人成长的企业幕后思考者
感谢你耐心的阅读
我们三天后见
来源:老朱话经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