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亭|清明“三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4 09:18 1

摘要:清明节是“寒暖”交接之际的时令节气。清明节据传始于周代,最初清明节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北宋黄庭坚曾作《清明》诗曰:“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雷惊天地”对“雨足郊原”,说明天气转暖,开始打雷下雨了,春耕春种正当时,故民间有“清明前后

今年的清明节,是60年一遇的青蛇年清明节,格外稀罕。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在数千年的传承中,清明节这天留下数量众多的“清明”诗歌,今择三首,以更好地窥见清明的节日内涵。

明节是“寒暖”交接之际的时令节气。清明节据传始于周代,最初清明节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北宋黄庭坚曾作《清明》诗曰:“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雷惊天地”对“雨足郊原”,说明天气转暖,开始打雷下雨了,春耕春种正当时,故民间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同时,“龙蛇蛰”对“草木柔”,说明虽然草木初发,但龙蛇还在地下蛰居。看看周围,清明时节的穿衣也是比较乱的,有穿单衣甚至半袖的,也有穿冲锋衣和薄羽绒服的;景色上,草木萌动,但枯黄的底色依然,桃李正芬芳,南方的燕子即将回返而未返,正是一个寒暑转易需要务稼穑的时间点。

清明节是民间沟通“生死”的怀思节日。唐代杜牧《清明》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今天几乎达到人人背诵的程度,而这首诗说明在唐朝时候,已有祭祖扫墓的风俗。清明节通过扫墓等仪式,释放悲痛,和逝去的亲人对话。因此,清明节具有沟通“生死”的功能。现在的人生活很忙碌,平时很少考虑“生死”之事,清明节祭祀则提供了一个思考生死大事的机会。亲人虽然去世了,但每每回忆起来,总有若干温暖在心头,这会给生者带来慰藉,从而更好地走向未来,这也正是清明节沟通“生死”的价值。

明节更是关心家国“兴亡”的壮怀激烈时。清明自古以来就是一代代爱国志士寄托家国情思的特别节日。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作《清明》诗曰:“气候江吴异,清明乃尔寒!老增丘墓感,贫苦道途难。燕子家家入,梨花树树残。一春回首尽,怀抱若为宽?”一春将去,年华将老,今之抱负何往?陆游终其一生,渴望北伐,实现祖国统一,即使临死前,也让孩子在“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清明时节流露的爱国情思。

古老的爱国情思一脉相承。今天的清明节是缅怀先烈、致敬英雄最合适的节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远承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近接近代以来所有仁人志士的牺牲奋斗,特别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的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的付出。

清明阅“三诗”,说明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内涵,不仅是自然的境界,也是人类社会建设的治理境界,它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是汲取一代代爱国志士精神遗志而更好前行的重大节日。

来源: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