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远程医疗的发展和普及对便携式电生理监测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皮电极作为电生理信号(如肌电(EMG)、心电(ECG)和脑电(EEG)等)采集的核心接口,在确保信号精确、稳定和持续采集与传输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商用Ag/AgCl表皮电极存在三个局限性:(1)
远程医疗的发展和普及对便携式电生理监测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皮电极作为电生理信号(如肌电(EMG)、心电(ECG)和脑电(EEG)等)采集的核心接口,在确保信号精确、稳定和持续采集与传输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商用Ag/AgCl表皮电极存在三个局限性:(1)离子导电水凝胶电导率低,对皮肤阻抗高;(2)水凝胶电极缺乏粘附性,依赖无纺布胶带固定;(3)无纺布胶带与人体皮肤的模量失配,限制了表皮电极与人体皮肤的共形集成,降低了电生理信号采集的可靠性。因此,开发兼具低模量、强粘附性和高导电性的表皮电极仍然是材料工程领域的重大挑战,对推进下一代可穿戴设备至关重要。
针对上述问题,华南理工大学刘岚教授团队将聚乙烯吡咯烷酮引入聚α-硫辛酸(PTA)中,通过在PTA网络和液态金属颗粒表面原位形成离子团簇,来提高柔性PTA的机械强度和韧性,及其与液态金属的界面作用。进而报道了一种具有高柔软性(杨氏模量为175.86 kPa,低于人体皮肤)、高粘附韧性(1604 J m-2)、高拉伸性(>20000%)、快速自愈合性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的表皮电极(PTPL)。得益于离子团簇的桥接作用,液态金属颗粒的剥离烧结,使得PTPL表皮电极表现出高电导率(26.19 mΩ sq-1)和低皮肤阻抗,提供了高信噪比(28.07 dB),及人体电生理信号监测的高准确性。这项工作为平衡聚合物材料的柔韧性、自粘性和导电性以适用于表皮电极提供了一种新策略。该工作以“In Situ Formation of Ion-Clusters on Liquid Metals Surface for Simultaneously Improving Adhesive Toughness and Conductivity Toward Epidermal Electrodes”为题发表于《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第一作者为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陈心渝,共同通讯作者为安徽大学陈松老师和华南理工大学刘岚教授。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的资助。
图1. PTPL表皮电极的制备、特性和应用示意图。
图3. PTP弹性体的高自粘附性能。a) 自粘附机理示意图。b) 在不同基材上的界面韧性。c) 不同加热时间下的界面韧性及其相应的d) 剥离力-位移曲线。e) 构建拉拔模型以模拟PTP弹性体和基材之间的粘附分离过程。f-g) PTP弹性体与玻璃/PET界面拉拔分离过程模拟。
图4. LMs@PVP颗粒的制备和复合区域的特性。a) 超声制备LMs@PVP颗粒。b) 复合区域横截面的SEM图像及其元素映射。c) PTP弹性体与LMs导电层复合前后的粘附性能以及d) 力学性能对比。e) 商用Ag/AgCl表皮电极和PTPL表皮电极的皮肤阻抗对比。
图5. PTPL表皮电极的生物相容性测试和肌电信号监测应用。a) PTPL表皮电极和Ag/AgCl表皮电极的数码照片及其b) 皮肤接触测试。c) 72 小时的细胞活力测试(L929成纤维细胞,CCK-8)。d) 与HUVEC和L929成纤维细胞共培养24小时后的活/死细胞双重染色荧光显微镜图像。e) Ag/AgC1表皮电极和PTPL表皮电极记录的EMG信号对比。f) PTPL表皮电极记录的EMG信号频谱图。g) EMG结果经过1Hz、20Hz和50Hz高通滤波器滤波后的信号。
图6. PTPL表皮电极的心电和脑电监测应用。a) 单个心电周期显示PRQST波形。b) 连续佩戴24小时内,PTPL表皮电极记录的心电信号。c) 脑电信号监测示意图。d) PTPL表皮电极捕获的10秒EEG信号切片。e) 睁/闭眼实验中EEG时频图显示的α节律以及f) 幅频图显示的经典α振荡包络。g) SSVEP实验中PTPL表皮电极捕获的EEG信号以及h) 相应的幅频关系(左:7.14 Hz,中:10.0 Hz,右:12.5 Hz)。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