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甲亢哥”在重庆直播,引发了人们对这座城市的热议。殊不知,民国时间有一位国民党市长,对改造重庆功莫大焉。
近日,“甲亢哥”在重庆直播,引发了人们对这座城市的热议。殊不知,民国时间有一位国民党市长,对改造重庆功莫大焉。
1937年冬,重庆朝天门码头挤满逃难人群。新任国民党市长、后来被封为国军上将的潘文华站在城墙残垣上,腰间别着左轮手枪,面前是数百名手持锄头的袍哥。
一位白发老者跪地哭喊:“潘市长,动祖坟是要遭天谴的!”
潘文华扶起老人,掏出手枪对天鸣放三响:“今天迁坟是为子孙活路,要天谴就谴我潘鹞子!”
枪声回荡山城,拉开了中国抗战史上最惊心动魄的城市改造序幕。正是由于潘文华对重庆这座城市不遗余力的改造,惠泽了后人,而重庆如今已是中国排名靠前的网红城市。
1929年的重庆,城墙高耸如铁桶,城内却拥挤得“两人并行需侧身”。
潘文华就任首任市长后,抛出震惊巴蜀的“三再”铁令:拆城墙、修马路、迁祖坟。
面对“动祖坟断龙脉”的抗议,他带着测绘队直闯袍哥堂口,在香案上摊开城市规划图:“各位舵把子,重庆要容下百万军民抗日,死人必须给活人让路!”
拆城墙时,他独创“以工代赈”:每拆一丈城墙,劳工可得三斗米,半年内拆除九座城门,石料用于修建抗战防空洞。
修马路遭遇山体阻隔,他引入德国炸药技术,在歌乐山炸出中国首条穿山公路。
至1936年,重庆城区从12平方公里扩至45平方公里,为后来接纳200万内迁人口奠定基础。
1932年重庆首个自来水厂建成时,三万挑夫围堵市政府。
潘文华没像迁坟时拔枪威慑,反而打开粮仓宣布:“愿进厂当工人的,月发六块大洋;想继续挑水的,政府划定专营区。”
他更将官邸水管接到贫民窟,成为首位与市民共饮自来水的市长。
这种刚柔并济的手段,让重庆在抗战前实现70%城区通水,比南京还早三年10。
最具前瞻性的是他1935年的地铁计划。考察柏林归来后,他力主修建地下轨道交通,虽因抗战爆发未能实现,但挖掘的17公里试验隧道在日军大轰炸时拯救数万百姓。
德国工程师汉斯·克劳森在回忆录中写道:“潘市长指着防空洞说,这将是未来的地铁站——他早预见战争阴云。”
迁坟令下,潘文华任命猛将郭勋祺为迁坟局长,配发500支步枪实弹执勤。
面对袍哥“动土即见血”的威胁,他亲率卫队夜闯坟场,当众将自家祖坟石碑砸碎:“我潘家五代祖坟今日迁往南山,要索命冲我来!
”此举震慑全城,三个月迁坟八万座,腾出土地建成抗战物资仓库和难民收容所。
但铁腕之下亦有温情。发现孤寡老人无力迁坟,他私掏腰包成立“义冢基金”;对古墓遗址,他特批建立巴蜀文化保护区。
这种“霹雳手段菩萨心肠”,让重庆从江湖码头蜕变为现代都市,1936年电话装机量突破700部,超过成都三倍。
1935年蒋介石考察重庆时,惊叹于朝天门新建的万吨级码头和江北兵工厂。
这些正是潘文华十年经营的成果:引进上海企业家卢作孚打造长江航运网,说服刘湘拨款建造西南首个重型机械厂。
当南京沦陷后,重庆已具备承接沿海工业转移的能力,民生公司仅用40天就将10万吨设备经三峡运抵重庆,创下“东方敦刻尔克”奇迹。
而成都因川军派系林立被排除。刘湘曾密电潘文华:“绝不容老蒋染指成都”,却对重庆建设大开绿灯。
这种微妙平衡,使蒋介石最终感叹:“重庆已成第二个南京,不选此地何以抗日?”
1939年5月3日,日军轰炸机群扑向重庆,市民涌入潘文华当年修建的防空隧道。
这些深达30米、配备通风系统的工事,让重庆成为二战期间全球唯一未被炸毁的首都级城市。
美国记者白修德报道:“当伦敦地铁挤满避难者时,重庆人早已在地下城市生活。”
潘文华未竟的地铁蓝图,在八十年代终成现实。
如今轻轨穿楼而过的奇观,正源自他1935年规划的“地下环线”。
历史学者发现,轨道2号线较场口站的位置,恰与当年试验隧道重合——这位“铁腕市长”的超前眼光,在半个世纪后仍在滋养山城,使得重庆如今已是中国人气最旺的网红城市之一。
来源:史说新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