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守望:童养媳池煜华的终身约定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1 09:01 2

摘要:1928年除夕,江西兴国县茶园村的雪粒子簌簌往下掉。18岁的池煜华蹲在灶前添柴火,锅里炖着糯米酒,香气裹着柴火味直往鼻尖钻。里屋传来响动,15岁的新郎官李才莲掀开红盖头,露出张还带着少年气的脸:"煜华,我...我去灶房盛碗酒。"

1928年除夕,江西兴国县茶园村的雪粒子簌簌往下掉。18岁的池煜华蹲在灶前添柴火,锅里炖着糯米酒,香气裹着柴火味直往鼻尖钻。里屋传来响动,15岁的新郎官李才莲掀开红盖头,露出张还带着少年气的脸:"煜华,我...我去灶房盛碗酒。"

这是两人圆房的日子。三年前,10岁的池煜华被抱进李家当童养媳时,李才莲才6岁,扎着歪歪扭扭的羊角辫,总爱揪她的围裙角:"姐姐,糖罐子藏在哪儿?"她蹲下来,从粗布衫兜里摸出块灶糖,看他吃得嘴角沾白,直拍他后背:"慢些,没人跟你抢。"

婚后第三天,李才莲的红军军装就送到了家。他蹲在门槛上系绑腿,军帽压得低低的:"煜华,部队要打吉安,我得去。"池煜华攥着他递来的银镯子,那是她娘留下的陪嫁:"等你回来,我给你纳双千层底。"李才莲摸了摸她的头:"等我打了胜仗,给你扯尺红头绳。"

可这一等,就是72年。

池煜华的屋子收拾得利落。堂屋墙上挂着李才莲的军装照,相框边压着张泛黄的纸条,是他走前写的:"等我。"每年除夕,她都会把那张纸条拿出来,用布仔细擦一遍。邻居王婶劝她:"煜华啊,都过了这么多年,别等了。"她摇摇头:"才莲说过会回来,我就信。"

1934年,国民党飞机炸了茶园村。池煜华抱着李才莲的粗布衫躲在柴房里,炸弹碎片砸在瓦上,她闭着眼念叨:"才莲要是回来,屋檐得漏雨了。"后来她用攒了三年的鸡蛋换了青瓦,把屋顶翻了新——"才莲住的屋,不能漏。"

1949年新中国成立那天,池煜华挤在村头的广播前。喇叭里放着《东方红》,她抹着泪对孙子说:"你才莲叔要是活着,该是多威风。"孙子问:"奶奶,他咋还不回来?"她摸着胸前的银镯子:"他在打仗呢,仗打完了就回。"

1950年,有红军老兵回村探亲。池煜华攥着他的袖子问:"看见李才莲没?"老兵摇头:"没听说。"她塞给他两个煮鸡蛋:"帮我问问,就说茶园村的池煜华在等他。"老兵走后,她蹲在菜地里哭了半宿,第二天又把菜地锄得整整齐齐:"才莲爱吃我种的青菜。"

1979年,池煜华80岁了。重孙问她:"奶奶,您等的人啥时候回来?"她坐在门槛上,摸出块红布包着的银镯子:"等他打完仗。"那年冬天,她在整理旧物时翻出个铁盒,里面有李才莲走前写的第二封信——"煜华,革命胜利了,我就回家。"

1983年,池煜华在一张旧报纸上看见李才莲牺牲的消息。她盯着报纸看了三天三夜,最后把报纸叠好收进木匣:"才莲是英雄,我信他的话。"那天夜里,她做了个梦,梦见李才莲穿着军装站在院门口,手里攥着红头绳:"煜华,我回来了。"

1998年7月,90岁的池煜华在睡梦中走了。她手里攥着那枚银镯子,床头柜上摆着半块没吃完的糯米酒——和1928年除夕煮的一模一样。

后来,人们在她的木匣里发现张纸条,是她歪歪扭扭的字迹:"才莲,我没忘了约定。要是你路过村口的老樟树,记得往家里看一眼。"

文献来源:《兴国县志(1986-2000)》(兴国县史志办公室编)、《池煜华:72年守望的红军嫂》(江西日报2019年报道)、《中央苏区妇女运动史》(江西人民出版社)

来源:与历史人物相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