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文明体系,构成了世界历史的主要内容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4 08:32 1

摘要: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来说,最主要的是两极,即以西亚两河流域为根基发展起来的两河文明,和以东亚大两河(也称“四河四湖”“六河”)流域为根基发展起来的东方原生多样性文明。

本文来源于吾记成长

目前认为欧亚大陆的两个农业起源核心大致在同一时期起步。这两个农业核心内容有所不同。

西亚农业的核心是小麦和大麦,而东亚农业的核心是粟和水稻

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来说,最主要的是两极,即以西亚两河流域为根基发展起来的两河文明,和以东亚大两河(也称“四河四湖”“六河”)流域为根基发展起来的东方原生多样性文明

这是两个独立起源的文明体系,在早期也基本上是自行发展的,只是到了西汉和罗马帝国的时期才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的接触和交往

此后,这两个文明体系本身的发展和相互关系,便构成了世界历史的主要内容。

西亚农业起源以“肥沃的新月地带”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为核心,东亚以中国长江和黄河流域等地区为核心,形成了最早的较为成熟的农业社会。

随后,西亚、东亚的两大类原生农业文明逐步扩散到欧洲、日本和东南亚,形成次生农业文明,伴随着的还有处于欧亚大陆之间在西伯利亚高纬度地带形成的广阔草原游牧文明。

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得益于地球较长周期因地质和气候等古地理环境的演化而客观形成的地表资源,正是以多样化的地理空间和自然环境为基础,才孕育出这些不同形态的生存方式。

在欧亚大陆的西端,众多山系围绕着美索不达米亚冲积平原,沿着这一地势,发源于土耳其东部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基本呈西北-东南走向。

据考证,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是发源于传说中“伊甸园的四条河”中的两条,它们起源于亚美尼亚的群山,自西北向东南汇入波斯湾,上游为山地,下游为冲积平原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遭受了周期性的河水泛滥,海拔4500米高的扎格罗斯山脉和托罗斯山脉积雪融化引发特大洪水,这也是两河的水源。

幼发拉底河全长2800公里,底格里斯河全长1900公里,两河上游距离很近,不足百公里,到了今天下游入海口已合二为一,流域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黄河流域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

两河流域的低地泛滥平原是处于干燥环境下的水分充足的冲积地。

水源主要来自土耳其东部的积雪,泛滥程度、大小决定于积雪融化的快慢,泛滥的时间常在4-6月

从水源头到三角洲距离很短,泛滥较北非的尼罗河更猛烈。泛滥特点为“不定期,不定量”。这种泛滥特点也对当地居民的文化有所影响。

同时,两河流经大片的沼泽地时河水大量蒸发,在到达狭窄的入海口前,沉淀了许多盐分,一直有土壤盐碱化的问题,灌溉系统一旦中断,大片平原迅速成为贫瘠的盐碱地,在公元1000-1900年,就有大片古代的耕地被弃置。

公元前10000年开始,冰期刚刚结束,人类开始在西亚两河流域定居繁衍。

公元前9000年前后,在这一地区的梅勒法斯等地出现了古老的农业聚集区

公元前8500年前后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开始以种植农作物作为主要食物来源,作物主要是小麦和大麦

小麦是最早的农作物之一,属于两年生植物,冬季需要经过低温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春季则需要大量水分。

当时的人们通过利用河水自然节律或者灌溉工程,使得热量和水分得以配套,小麦得以大规模种植。

因为西亚两河流域面积狭窄,所以形成的是以单一作物小麦为主的食物体系。

从公元前7000年开始,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已经有了成规模的粮食生产活动。

距今7500-5500年前,两河流域处于全新世最适宜期,此时气候湿润,海岸线向内陆扩展的距离长达180公里,南部冲原地势较低、沼泽密布;

人类只适合居住在北部地势较高但比较干燥的区域,那里可以维持小聚落的生存,却不易形成大的文明区,因而后来形成了城邦密布形态的文化区。

小麦起源于这一肥沃的新月地带,最初被驯化的栽培小麦有两个品种,即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形成的原生农业,伴随气候暖化而向欧洲拓展成为次生农业。

今天这个世界上,由于西方殖民化扩张,形成整个北美、南美乃至于整个大洋洲、大部分非洲,都以小麦粉为主食,其根源就在于西亚两河流域原生的小麦农业。

两河流域也是山羊和绵羊的起源地,这种“小麦+羊”的有畜农业传播到尼罗河流域形成古埃及文明,传播到印度河流域形成了古印度文明。

两河流域的农业文明作为原生农业文明与其相区别。

参阅资料:①[美]欧弗·巴尔-约瑟夫、赵志军、翟少冬:《近东地区农业的起源》②赵志军:《小麦传入中国的研究--植物考古资料》,《南方文物》

来源:正直光束M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