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民种地十年,不如网红直播三天!”4月3日,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在朋友圈的“檄文”引发轩然大波。他直言“全国农民和传统产业都在给互联网平台打工”,更痛批平台“控制舆论、收割利润”。这番言论瞬间点燃全网——有人拍手叫好,说他说出了实体经济的苦;也有人反驳“没有
导语:大佬突然开炮,揭开互联网的“遮羞布”?
“农民种地十年,不如网红直播三天!”4月3日,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在朋友圈的“檄文”引发轩然大波。他直言“全国农民和传统产业都在给互联网平台打工”,更痛批平台“控制舆论、收割利润”。这番言论瞬间点燃全网——有人拍手叫好,说他说出了实体经济的苦;也有人反驳“没有平台哪来销量”。这场关于“互联网是桥梁还是枷锁”的争论,到底谁在理?
一、钟睒睒为何突然发声?3组数据揭开真相
1. 从“去中间商”到“新中间商”:平台抽成涨了3倍?
钟睒睒炮轰的核心,直指互联网平台“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以农产品为例:
10年前:农民卖苹果→批发商收购→超市上架,中间利润约15%
2025年:农民直播卖苹果→平台抽佣20%+流量费15%+物流费10%,总成本超45%
山东果农老李算账:“去年在平台卖了5万斤苹果,到手利润比卖给批发商还少1.2万元。”
2. 流量霸权下的“沉默螺旋”
钟睒睒提到“平台左右舆论”并非空穴来风。某食品厂老板透露:“去年某平台要求我们签‘独家合作’,否则就限流。我们硬扛着没签,三个月后店铺搜索排名掉到100页开外。”更有多位商家反映,差评处理、流量分配规则“像黑箱”,申诉成功率不足10%。
3. 传统企业的集体焦虑
《2024中国民营经济报告》显示,67%的传统企业认为“数字化转型反成负担”——既要养生产线,又要养直播团队,还要买流量。一位浙江服装厂负责人苦笑:“我们厂30年没贷款,去年为了投广告,第一次向银行借了200万。”
二、互联网平台冤不冤?3个视角看清争议
▶ 视角1:农民到底被谁“薅羊毛”?
云南茶农阿芳的经历很典型:自家古树茶往年卖给茶商每斤800元,今年通过平台直销标价1200元,但扣除包装、物流、推广费后,实际收入反而降到750元。“平台说帮我‘去中间商’,结果自己成了最大的中间商。”
▶ 视角2:小商户的“囚徒困境”
南京餐饮店主王哥的账单说明一切:
外卖平台抽成22%
满减活动成本自担15%
竞价排名月均支出5000元
“现在堂食顾客越来越少,明知平台吸血却不敢撤,一撤就彻底没单子。”
▶ 视角3:消费者真的占便宜了吗?
北京白领小林发现:“同一箱牛奶,超市卖55元,平台标价49元但要凑满减,最后实付58元。”中国消费者协会2024年调查显示,超40%用户认为“比价消耗的精力远超省下的钱”。
三、经济学家VS网友:这场仗该怎么打?
专家派观点: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刘教授:“平台经济需要‘刹车式监管’,比如设置抽成上限、强制公开算法逻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报告建议:“建立全国性农产品直销平台,由政府补贴物流和质检成本。”
草根智慧集锦:
@新农人阿强:“我们在村里搞合作社,自己拍短视频带货,绕过平台买本地流量包,成本降了一半。”
义乌小商品城商户联盟:“联合100家店集体和平台谈判,把抽成从25%压到18%。”
网友神吐槽:
“以前是中间商赚差价,现在是平台赚一切”
“农民种地,主播卖货,平台数钱,这分工绝了”
四、破局之路在哪?3个趋势正在萌芽
1. 地方政府出手“拆墙”
浙江已试点“助农直通车”政务平台,农户只需缴纳3%服务费;广东推出“国有流量池”,中小商家可免费申请曝光位。
2. 反向操作:从线上回归线下
北京某社区超市老板的秘诀:“用微信群做预售,顾客下单后直接对接产地,价格比平台低20%,复购率超70%。”
3. 技术反制:区块链溯源防杀熟
杭州某科技公司推出的“透明交易链”,让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商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路成本。试用该系统的茶叶商坦言:“虽然销量涨得慢,但客户投诉率降了80%。”
结语:要效率,还是要公平?这道题没有标准答案
钟睒睒的“炮轰”,撕开了数字经济时代的深层矛盾:当互联网从工具变成主宰,我们该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就像网友@小镇创业者说的:“既不能回到没有平台的‘原始社会’,也不能跪着求平台赏饭吃。”或许,真正的出路藏在农业农村部那句话里——“让手机成为新农具,但不让流量成为新地主。”
我是你最爱的小编,你觉得互联网平台是“救星”还是“吸血鬼”?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
(本文素材取材于网络公开报道,若有不实之处,欢迎指正。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4月3日。)
来源:小李看世界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