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名家笔墨中,读懂中国人的“慎终追远”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4 08:06 1

摘要:作为唯一兼具节气与节日的特殊存在,清明以禁火祭扫、踏青插柳为线,串联起慎终追远的哀思、行孝报本的情怀。

作为唯一兼具节气与节日的特殊存在,清明以禁火祭扫、踏青插柳为线,串联起慎终追远的哀思、行孝报本的情怀。

绵延两千载的习俗,在名家笔墨中凝成天地清朗的追忆,亦化作春草蔓生的新生——对生命的珍重与传承,终在古今回响中愈发清晰。

祭祖:三代人的仪式

跨越时空的“如临”与“如敬”

叶圣陶在《过节》中描绘了三代人对祭祖的不同态度:父辈肃穆叩拜,以“祭如在”的虔诚传承信仰;中年一代在时代变迁中褪去古礼的沉重,仅留“例行故事”;孩童则天真烂漫,将焚纸锭视作“火焰游戏”。

“新教育推倒了精灵信仰,但仪式背后那份对天地祖先的敬畏,始终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里。”叶圣陶的笔触,道破了清明祭祖的本质——不是固守形式,而是以心传心。

踏青:扫墓之外的“片刻优游”

生命的欢愉与哲思

周作人笔下的清明,少了几分肃穆,多了几分诗意。他说,如果排除掉感情上的因素,扫墓其实也是一件“有趣”的事。平时,人们忙于各自的事业,无暇去野外游逛,只有在扫墓的时候才可以聚集在一起出门,这大概也算是“片刻的优游”了吧。

老舍则以一首《清明》诗另辟蹊径:

“且别忙着去烧纸

还是给逝者献束花吧……”

追思:生死对话中的永恒眷恋

巴金在《再忆萧珊》中写:“每次我回到家门口,眼前就出现一张笑脸……走进院子,却只见没有花的绿树。”12年的时光里,文字成了他与亡妻跨越生死的信笺。

杨绛92岁执笔《我们仨》,将63年家族记忆化作驿道上的“离情”:“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路,一路上都是你们。”

阴阳殊途,却难断挚情,杨绛正是在对爱人和女儿的缅怀与思念,回溯那些一家人或幸福、或苦涩的记忆中,对生命的含义有了新的理解。

归乡:坟茔与柳枝

牵起血脉的“根”

丰子恺回忆“大家坟”趣事:孩子们抢食祭土地神的鸡蛋,乡野间飘荡着糯米香与欢笑声。这看似嬉闹的场景,实则是家族血脉的无声联结。

余秋雨将母亲骨灰送回浙江慈溪时,终于读懂“小路湮灭,童年破碎”的痛楚。他在《伺母日记》中泣诉:“妈妈,您知道吗,您有多重要!”

传承:清明的三重文化隐喻

慎终追远:如《论语》所言“祭如在”,仪式让虚无的怀念有了可触摸的温度。

天人合一:扫墓的庄重与踏青的欢愉,恰似对生死轮回的诗意注解。

文化基因:从寒食禁火到插柳祈福,千年习俗沉淀为民族的精神密码。

结语:清明的雨,落在过去与未来的交界处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当我们在墓碑前放下一枝白菊,在故乡的田埂上折柳踏青,在文字中与逝者对话——

这便是中国人最深情的生存智慧:以怀念滋养希望,借过往照亮前程。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