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这一年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当时洛阳是唐朝东都,文化繁荣,是文人雅士聚集、漫游的重要城市,李白时年44岁,已声名远播。此前因供奉翰林期间得罪权贵,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正处于离开长安、漫游东部的阶段,心境既有失意也有超脱。
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这一年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当时洛阳是唐朝东都,文化繁荣,是文人雅士聚集、漫游的重要城市,李白时年44岁,已声名远播。此前因供奉翰林期间得罪权贵,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正处于离开长安、漫游东部的阶段,心境既有失意也有超脱。
杜甫时年33岁,尚未成名,此前曾两次参加科举未中,正处于“漫游齐赵”的后期,从山东等地来到洛阳,仍在寻求仕途机会,对李白抱有崇敬之情。两人在洛阳一见如故,虽年龄、境遇有差异,但在诗歌才华与精神追求上高度契合。他们在洛阳一同饮酒论诗,畅谈人生与理想,结下深厚友谊,此次会面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极具象征意义的“诗仙与诗圣的对话”。
杜甫对这段相遇极为珍视,此后多年创作了多首怀念李白的诗,是二人友谊的重要见证:《赠李白》(二年客东都):作于二人洛阳初遇后(约744年),诗中“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一句,既描绘了李白的狂放形象,也暗含对其才华无人赏识的惋惜。《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作于二人洛阳相遇后同游期间,记录了他们一同寻访隐士、饮酒论诗的日常,“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直白展现了二人亲密无间的相处状态。
公元745年(唐玄宗天宝四载),距离二人在洛阳初识仅隔一年,两人又在山东齐州(今山东济南)偶遇 ,随后二人一同前往山东兖州(今山东济宁兖州) ,并在此地共同漫游、相处,兖州也成为他们最终分别的地点。
李白仍处于“赐金放还”后的漫游阶段,在齐州期间曾请高天师授道箓,追求精神上的超脱,之后计划继续南下漫游。 杜甫依旧在漫游中寻求人生方向,此前从洛阳前往齐州,与李白重逢后,暂时放下仕途焦虑,享受与挚友同行的时光,但内心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寻。
两人在齐州、兖州期间,一同登高望远、饮酒赋诗,还曾约见当时的诗人高适,三人结伴漫游,留下不少诗坛佳话。然而,因各自人生规划不同,在兖州分别——李白此后南下前往江东,杜甫则西返长安,试图再次寻求仕途机会。此次分别后,两人此生再未相见,仅能通过诗歌寄托对彼此的思念。
李白现存诗作中,直接提及与杜甫交往的较少,但有一首可明确关联这段友谊:《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作于二人最后一次在山东兖州分别时(745年),是李白唯一一首明确为送别杜甫而作的诗。诗中“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一句,既写出了分别时的洒脱,也暗含对挚友未来的祝福,成为二人友谊的经典收尾。
来源:陇东漫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