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败王郎、占据河北、收编铜马,刘秀登基为帝!东汉帝国那些事17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3 08:01 1

摘要:公元25年6月,在众臣反复劝谏下,刘秀在鄗城千秋亭,即皇帝位。

17.刘秀登基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公元25年6月,在众臣反复劝谏下,刘秀在鄗城千秋亭,即皇帝位。

建元建武,即为光武帝。

为表重兴汉室之意,刘秀建国,仍然使用“汉”的国号。

因后来都城在洛阳,史称东汉。

正如他登基的祝文:王莽篡位,秀发愤兴兵,破王寻、王邑于昆阳,诛王郎、铜马于河北,平定天下,海内蒙恩。上当天地之心,下为元元所归。

他当时最大功绩是昆阳大战、打败王郎、镇压铜马,坐拥冀州、幽州及河东、颍川等郡县。

他一登基,自然是大封群臣。

最重要的三公:邓禹为大司徒,王梁为大司空,吴汉为大司马。

平帝时高密令卓茂为太傅。

景丹为骠骑大将军,耿弇为建威大将军,盖延为虎牙大将军,朱佑为建义大将军,杜茂为大将军。

强弩将军陈俊、廷尉岑彭、执金吾贾复、扬化将军坚镡。

云台二十八将几乎都个个封侯拜将。

封贵人郭氏为皇后,子刘强为皇太子。

刘秀的旗帜一打,赤眉军也同步立了刘盆子。

更始政权行将就木,很多更始政权的人纷纷投奔而来。

如皇室亲族刘茂,自称“厌新将军”,率部投降,封为中山王。

更始复汉将军邓晔、辅汉将军于匡前来投降,刘秀都恢复了他们原来的爵位。

在称帝前,刘秀还做了长久准备。

一是继续巩固河北。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在打败王郎,杀掉谢躬,镇压谢躬,镇压铜马后,他没有懈怠。

他继续带领吴汉、耿弇等精兵悍将,北上进攻大肜、青犊、尤来、大抢、五幡。

当时赤眉军别部将领和大肜、青犊的十多万人马,聚集在射犬。

刘秀率兵攻击,大败赤眉军,各路人马都逃散了。

继续追剿向北逃窜的尤来、五幡、大枪农民军。

农民军一路向北败退。

幸好原本活跃在青州的五校农民军,赶来增援。

四部农民军会师之后,人数再度膨胀到四十万以上。

恢复了元气的农民军,在安次县(今河北廊坊市安次区)与汉军展开大战。

由于打农民军势如破竹,刘秀难免骄心四起,有一次差点被农民军杀死。

刘秀向北击尤来、大抢、五幡于元氏,追至右北平,连连告捷。

又战于顺水北,乘胜轻易进军,反为所败。

贼兵追得紧,短兵相接。

刘秀跳到高岸上,碰着突骑王丰,王丰下马将马让给刘秀。

刘秀按着王丰的肩膀上马,回头笑对耿弇说:“差点儿让强盗们讥笑了!”

耿弇连连射击把敌人打退,才免除遭难。

士卒死了数千人,余部退守范阳。

当时,部队见不到刘秀,有人说光武已死,诸将领不知该怎么办。

吴汉说:“各位要勉力干,萧王哥哥的儿子在南阳,何必担忧无主呢!”

大家惶恐害怕,好几天才安定。

农民联军虽打了胜仗,而素来惧怕刘秀声威,彼此形势不了解,夜里就带兵走了。

刘秀又进军到安次,与敌交战,打败敌军,斩三千余人。

五校农民军向北退入渔阳郡。

他们所到之处虏掠劫抢,收集粮草以备军需。

见到这种情况,陈俊向刘秀献计。

他说:“我军应派轻骑兵穿插到贼军的前面去,让各地的百姓各自坚守壁垒,断绝贼军的粮食补给,这样就可以不战而歼灭敌人了。”

刘秀听了以后,深以为然.

他马上派遣陈俊率领轻骑兵穿插到农民军的前面去。

见到百姓保守壁垒坚固完好的,就令其固守;放散在外的,就掠取过来。

这样一来,农民军除了遗存在野外的一点粮食以外,再也抢不到任何东西吃。

粮食是军队的根本。

军心大乱,被迫继续北逃。

此战之后,刘秀留下吴汉、陈俊等人继续追剿农民军,自己回师南下。

临走时他对陈俊说:“贼虏已不足为惧,使这些贼虏陷入困境的,是将军的策略。

敌军退入渔阳,刘秀便派吴汉统领耿弇、陈俊、马武等十三将军,追击于潞城之东,追至平谷,连续重创敌军,斩首一万三千余级。

最后一直追到右北平郡的无终县(今天津蓟县)、土垠县(今河北丰润县)、俊靡(今河北遵化市),将农民军残部消灭得干干净净。

二是谋取关中。

青犊、赤眉军进入函谷关,攻打更始帝。

光武便派邓禹带领六路副将,率兵西进,以利用更始帝与赤眉战乱的时机。

刘秀估计长安将来必为赤眉所破,想乘机夺取关中。

刘秀知邓禹沉深有大度,拜邓禹为前将军,行王事,率精兵二万前往,并令其自选偏裨以下的人与其同去。

邓禹以韩歆为军师,李文﹑李春﹑程虑为祭酒,冯愔为积弩将军,樊崇为骁骑将军,宗歆为车骑将军,邓寻为建威将军,耿欣为赤眉将军,左于为军师将军,引兵西进。

公元25年正月,邓禹率军越太行山,出箕关进取河东(山西省南部地区)。河东都尉闭关拒守,经战十日,大破守军,夺获大批军资粮秣。

继而又率军围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但数月未能攻下。

更始大将军樊参率数万人,渡大阳欲攻邓禹,邓禹派诸将在解南迎战,大破敌军,斩樊参。

于是王匡﹑成丹﹑刘均等合军十余万,共击邓禹。

初战,邓禹失利,樊崇战死。天黑后双方停战,军师韩歆和诸将见气势已挫,都主张乘夜退走,邓禹不从,认为王匡之军虽多,但势不强。

第二天利用王匡停止进攻之机,重新组织队伍,调整部署。

清晨,王匡尽出其军攻打邓禹。

邓禹令军中不得妄动,严阵以待,坚守不出。

待王匡军至营前,猝然击鼓,全师猛扑,大破王匡军。

王匡军至等皆弃军而逃。

邓禹率轻骑急追,俘刘均及河东太守杨宝﹑持节中郎将弭强,将其斩杀。

此战邓禹收得节六,印绶五百,兵器不可胜数,遂定河东。

夺下河东郡,经略关中就有了根据地!

三是南取洛阳。

刘秀平河北后,刘玄感受到了威胁!

于是,更始政权派舞阴王李轶、廪丘王田立、大司马朱鲔、白虎公陈侨与河南太守武勃,率三十万大军镇守洛阳。

刘秀为巩固在河北的统治,自率大军回师扫荡农民军。

同时,又命寇恂为河内太守,冯异为孟津将军,统率河内、魏郡二郡驻军,共同抗御朱鲔、李轶。

当初,刘秀平定河北后乘胜南下,又攻取了河内郡。

刘秀认为河内形势严峻且须固守,但很难选择一位足以胜任这一任务的人,为此征求邓禹的意见。

邓禹说:“昔日高祖让萧何守关中,从此没有西顾之忧,所以得以专心于山东,终于成就大业。今河内傍临黄河,十分坚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寇恂文武备足,有治理百姓驾御民众的才能,非他不能担此重任。”

于是,刘秀拜寇恂为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

并对他说:“河内富裕,我将因此而兴起。昔日高祖留萧何镇守关中,我现在也把河内委托给你,坚守转运,给足军粮,率领鼓励士卒,防守遏制其他兵马,不让他们北渡就可以了。”

得到任命后,寇恂下令所属各县讲武习射,砍伐竹条,造箭百余万支,养马二千匹,收租四百万斛,以供军资。

寇恂为刘秀输入粮草,贡献很大!

冯异探知朱鲔、李轶不和,决定进行分化瓦解。

他致书李轶晓以祸福,指出刘玄政权已危在旦夕,而刘秀势力则蒸蒸日上,劝其“觉悟成败,亟定大计”。

李轶曾与刘縯、刘秀兄弟同谋起兵,情谊深厚。

后来依附刘玄,参与杀害刘縯。

因此,李轶虽知长安已危,欲降又“不自安”。

在回书中表示,愿同冯异交好,希望通过他能和刘秀恢复旧好,为自己留一条归降的退路。

李轶自从通书后,不再与冯异交锋。

冯异利用这个时机,北攻天井关,攻取上党郡两城,又南下攻取河南成皋以东十三县。

这些地区豪强割据的屯聚也都一一平定,归降者十余万人。

武勃乃率兵讨伐归降者,冯异率军渡河救援,与武勃大战于士乡(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击斩武勃。

李轶闭门不救。

冯异见分化瓦解策略已经奏效,于是上奏刘秀。

刘秀为进一步激化李轶、朱鲔间的矛盾,故意泄漏李轶与冯异通书信的内容。

朱鲔闻知大怒,派人刺杀李轶。

刘秀这一招借刀杀人,替兄报仇,确实是妙不可言。

朱鲔听说刘秀北上平定河北,河内兵力薄弱,便派遣讨难将军苏茂、副将贾强率三万余人渡河进攻河内郡的温县。

寇恂闻讯后,立即前往救援,并命各属县发兵,到温县会师。

军吏都劝他调集众军之后再出兵。

寇恂说道:“温县,是河内郡的藩蔽。温县失守,河内郡就守不住了。”

于是带兵驰援温县。

温县是河内郡的门户,河内郡是刘秀军粮的重要来源。

两军交战,寇恂势单力薄,河内郡岌岌可危!

恰巧冯异率部与各县援军赶到。

寇恂见援军军势浩大。

于是让士卒大声鼓噪,大呼:“刘公兵到!”。

苏茂军听闻,阵型松动。

寇恂率军冲击,大破苏茂,并乘胜追击。

苏茂败军一直逃到洛阳,贾强战死,数千士兵投河而死,一万余人被俘。

寇恂与冯异过黄河而还。

从此,洛阳震恐,紧闭城门。

捷报传到河北,诸将庆贺刘秀,并劝他即位称帝。

刘秀遣使令冯异来鄗邑计议,冯异也劝刘秀称帝。

刘秀告诉他:“昨夜梦乘赤龙上天,醒后,心中动悸不安。”

冯异认为这是天命所示,并与诸将定议上尊号。

四是接受劝进。

当时,洛阳几乎唾手可得,加之有河北根据,有了帝王之资。

于是刘秀的文臣武将开始劝进。

首先提出来的是绿林军将领马武。

当时刘秀正在追击农民军,在中山国,马武劝进:

大王初征昆阳,王莽自溃;

后拔邯郸,北州弭定;

参分天下而有其二,跨州据土,带甲百万。

言武力则莫之敢抗,论文德则无所与辞。

臣闻帝王不可以久旷,天命不可以谦拒,惟大王以社稷为计,万姓为心。"

光武不听。

进军到南平棘,诸将领又坚决请光武称帝。

其中耿纯更是露骨:

大家跟着你,无非是攀龙附凤,封妻荫子,你不登基,大家怎么进步,大家都进步不了,就会一哄而散。

刘秀并不是不想称帝,只是称帝的时机还不成熟。

他当时问了从龙之臣邓禹、冯异,他们都赞同。

称帝还得有天命啊。

刚想睡觉,马上就有人送枕头。

行至鄗城(今河北邢台市柏乡县固城店镇),恰逢此时关中儒生强华(刘秀早年在太学读书时的同舍生)来献《赤伏符》。

中有“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的谶语。

群臣以此为据,再次劝进。

刘秀终于答应。

于是,就有王夫之称“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的光武帝刘秀!

来源:江南以西可可和一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