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攻城之惑:为何明知艰难,仍不绕开必经城池?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1 07:14 2

摘要:看古代战争剧时,我们常会疑惑:城下的军队苦攻数月,尸横遍野,为何不绕开这座挡路的城池?毕竟城墙再长,总有尽头,绕道似乎能更快抵达目的地。可翻阅正史便知,多数将领宁愿承受巨大伤亡,也要选择攻城。这背后,藏着古代战争中资源、战略与风险的复杂博弈,绝非 “绕不绕”

看古代战争剧时,我们常会疑惑:城下的军队苦攻数月,尸横遍野,为何不绕开这座挡路的城池?毕竟城墙再长,总有尽头,绕道似乎能更快抵达目的地。可翻阅正史便知,多数将领宁愿承受巨大伤亡,也要选择攻城。这背后,藏着古代战争中资源、战略与风险的复杂博弈,绝非 “绕不绕” 那么简单。

古代行军,最大的难题莫过于后勤。《孙子兵法》早有定论:“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一座城池,绝非只是几面城墙围起来的土地,而是集粮食、人口、物资于一体的 “战略补给站”。

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为何每次出征都要先夺取匈奴控制的城池?因为草原部落 “随水草而居”,缺乏固定的补给点,而汉军深入漠北,粮草运输成本极高 —— 据《史记・平准书》记载,汉军运粮到漠北,每消耗 1 石粮食,就要在路上浪费 192 石。拿下匈奴占据的城池后,汉军既能获得城内储存的牛羊、粮食,还能利用城池作为前进基地,减少后续粮草运输的压力。霍去病在漠南之战中,正是夺取了匈奴的 “祭天金人” 所在地,不仅瓦解了匈奴的士气,更获得了大量物资,为后续追击奠定了基础。

对长期作战的军队而言,城池更是 “造血机器”。刘备拿下汉中后,没有像土匪一样搜刮财物就走,而是 “厚树恩德,以收众心”(《三国志・先主传》)。他安抚百姓,恢复生产,甚至从汉中招募士兵补充兵力。要知道,古代军队长途奔袭,士兵伤亡、逃散是常事,若不能就地补充人力,军队只会越打越少。汉中的人口,成了刘备对抗曹操的重要资本。反之,若绕开城池,军队就只能靠随身携带的粮草和沿途劫掠为生,一旦遇到坚壁清野,很容易陷入 “无粮可食,无兵可补” 的绝境。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古代城池多建在交通要道上,比如潼关、函谷关,控制了这些城池,就等于控制了周边的陆路、水路。北魏末年,尔朱荣率军讨伐葛荣起义军,葛荣号称有百万之众,却分散在各地。尔朱荣没有贸然进攻,而是先夺取了邺城 —— 这座城池是河北的交通枢纽,拿下邺城后,葛荣的军队无法相互支援,最终被尔朱荣以少胜多。若尔朱荣绕开邺城,贸然深入河北腹地,很可能被葛荣的军队分割包围,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有人会说,既然攻城代价大,那像邓艾偷渡阴平那样绕道不行吗?可邓艾的成功,堪称古代战争史上的 “奇迹”,背后是九死一生的风险,绝非可复制的范例。

三国后期,钟会率领十八万大军进攻蜀国,被姜维挡在剑阁。剑阁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钟会打了数月,毫无进展。此时邓艾提出了偷渡阴平的计划 —— 阴平道全长七百多里,“山高谷深,至为艰险”(《三国志・邓艾传》),沿途几乎没有补给,而且需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邓艾带着三千精锐,翻山越岭,甚至 “以毡自裹,推转而下”(《资治通鉴》),一路上有不少士兵摔死、饿死。等他们抵达涪城时,早已精疲力尽,若涪城守将马邈坚决抵抗,邓艾的军队必死无疑。可偏偏蜀汉后期朝政腐败,马邈不战而降,邓艾才得以长驱直入,最终逼迫刘禅投降。

邓艾的案例,恰恰说明绕道的代价有多高:首先,绕道只能带少量精锐,无法携带重型武器和足够的粮草,一旦遇到抵抗,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其次,绕道的路线往往极为艰险,士兵伤亡率极高,邓艾的三千人,最后能战斗的不足两千;最后,绕道成功的关键在于 “出其不意”,若被敌人察觉,很容易陷入 “腹背受敌” 的境地。

北宋初年,宋太宗北伐辽国,想收复燕云十六州。宋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打到了幽州城下。此时有人建议绕开幽州,直接进攻辽国的腹地。宋太宗却拒绝了,因为他知道,幽州是辽国在华北的重镇,若绕开幽州,宋军的粮道就会被幽州的辽军截断,而且辽军主力一旦回援,宋军就会被夹在中间。后来宋军久攻幽州不下,辽国名将耶律休哥率领援军赶到,宋军果然腹背受敌,在高梁河大败,宋太宗本人也中箭逃走。

还有一个更典型的例子: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进攻北京,途中遇到了宁武关。宁武关守将周遇吉顽强抵抗,农民军伤亡惨重,李自成甚至一度想绕开宁武关。可他转念一想,若绕开宁武关,周遇吉的军队就会跟在后面,威胁农民军的粮道。于是李自成下令强攻宁武关,最终拿下了城池,但农民军也付出了数万伤亡的代价。这一战也让其他明军将领感到恐惧,后来李自成进攻大同、宣府时,守将纷纷投降,农民军才得以顺利抵达北京。

当然,古代战争中也并非没有成功绕道的案例,但这些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点:绕道符合 “全局战略”,而且能承受绕道的损耗。

元朝初年,蒙古大军进攻金国,金国把主力集中在居庸关,想凭借天险阻挡蒙古军。成吉思汗知道居庸关易守难攻,于是派少量军队佯攻居庸关,自己则率领主力绕道紫荆关。紫荆关的金军兵力薄弱,很快被蒙古军攻破。蒙古军拿下紫荆关后,迅速回师,夹击居庸关,金军主力瞬间崩溃。成吉思汗的绕道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准确判断了金军的兵力部署,而且蒙古军骑兵机动性强,适合长途奔袭,绕道带来的损耗较小。

还有唐朝初年,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王世充固守洛阳,唐军久攻不下。此时窦建德率领十万大军前来救援王世充,想与王世充夹击唐军。李世民面临着两难选择:若继续围攻洛阳,就会被窦建德和王世充前后夹击;若撤围,之前的努力就会功亏一篑。最终李世民决定 “围点打援”—— 留下一部分军队继续围攻洛阳,自己则率领精锐绕道虎牢关,拦截窦建德的军队。虎牢关是窦建德进军洛阳的必经之路,李世民凭借虎牢关的天险,击败了窦建德的十万大军。王世充见援军被灭,只好开城投降。李世民的 “绕道”,并非绕开洛阳,而是绕到窦建德的必经之路上,通过消灭援军,最终实现了 “不战而屈人之兵” 的目的。

从这些案例中我们能看出,古代将领在决定 “绕与不绕” 时,考虑的不是 “哪条路更近”,而是 “哪条路更有利于全局”。若绕道能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切断敌人的补给线,或者能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的核心,那么绕道就是合理的;反之,若绕道只会让自己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那宁愿选择攻城,哪怕付出巨大的伤亡。

除了资源和战略因素,还有一个深层原因:城池不仅是军事据点,更是 “人心的象征”。一座城池的得失,往往会影响整个战局的士气和民心。

春秋时期,齐国进攻鲁国,鲁国大夫曹刿认为 “夫战,勇气也”,而城池的坚守,正是勇气的体现。当齐国军队围攻鲁国的长勺城时,鲁军坚守不出,齐军三次击鼓进攻,都被鲁军击退。最终鲁军趁齐军士气低落时发起反击,取得了胜利。若鲁军绕开长勺城,放弃抵抗,那么鲁国的民心就会涣散,其他城池的守将也会纷纷投降,鲁国很快就会被齐国灭亡。

还有南宋末年,襄阳城被蒙古军围攻了六年。襄阳城是南宋在长江中游的屏障,一旦失守,蒙古军就能顺江而下,直取临安。在这六年里,襄阳城的守军和百姓顽强抵抗,哪怕粮尽援绝,也没有投降。襄阳城的坚守,不仅为南宋争取了时间,更鼓舞了其他城池的士气。后来襄阳城失守,南宋的民心彻底崩溃,蒙古军很快就灭亡了南宋。

从这个角度看,古代将领不绕开城池,也是在 “以城为锚”,稳定自己的士气,打击敌人的民心。一座城池的坚守,能让士兵相信自己有能力战胜敌人,让百姓相信自己的国家不会灭亡;而一座城池的失守,往往会让敌人士气大振,让自己的军民陷入恐慌。

古代战争中 “不绕开城池” 的选择,绝非将领的 “固执”,而是基于资源、战略、士气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攻城虽然艰难,但能获得补给、控制交通、稳定人心;绕道虽然看似快捷,却面临着粮尽援绝、腹背受敌的风险。邓艾的成功、李世民的 “围点打援”,都是在特定条件下的 “例外”,而更多时候,攻城才是古代将领的 “最优解”。

读懂了古代战争中 “绕与不绕” 的博弈,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古代战争的残酷与智慧 —— 每一场攻城战的背后,都是无数士兵的鲜血,都是将领们对全局的精准判断,都是一个时代的生存法则。

来源:嘉哥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