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唱歌课(微型小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1 09:34 2

摘要:1970年的初冬,天总是阴沉沉的,像是随时会落下什么。但对于城关小学五年级二班的孩子们来说,每周一升旗,以及每周五下午的唱歌课,是他们童年记忆里,少有的、带着特定色彩的印记。那一年,政治的阳光似乎格外明亮,也格外刺眼,几乎渗透进了每一节普通的课堂,包括这节学唱

楔子

1970年的初冬,天总是阴沉沉的,像是随时会落下什么。但对于城关小学五年级二班的孩子们来说,每周一升旗,以及每周五下午的唱歌课,是他们童年记忆里,少有的、带着特定色彩的印记。那一年,政治的阳光似乎格外明亮,也格外刺眼,几乎渗透进了每一节普通的课堂,包括这节学唱《东风吹,战鼓擂》这首歌。

第一节:军礼与雄唱

上课铃是用一个老旧的铁皮风琴发出的,声音有点发颤,却足以宣告一天中又一段特殊时光的开始。

教室门的门轴“吱呀”一声,像极了拉开序幕的帷幕。一位年轻的女老师走了进来。她大约二十出头,梳着齐耳短发,皮肤白皙,穿着一身剪裁利落的海蓝色军裤和同样颜色的短袖上衣,脚下蹬着一双洗得发白的解放鞋。她走得不疾不徐,却带着一种内力,每一步都仿佛踩着正步的鼓点。头上扣着一顶同样是海蓝色的圆顶军帽,帽檐下露出一段整齐的刘海。

全班同学几乎是本能地,挺直了腰板,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她。她走到讲台中央,目光如炬,首先望向教室后墙上方那张巨大的、未经装裱的毛主席正面像。像框是木质的,刷着红色,上面用红漆写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她站定,右手在胸前猛地一按,动作标准得像是教科书,向那画像,行了一个标准的、带着军旅气息的军礼。礼毕,她抬手,示意大家坐下。“坐端正。”她的声音清脆,带着江南水乡的柔糯,却也透着军人的干脆。

“两手平放在课桌上。”她自己先示范,然后看着下面几十双小手,一拍一拍地调整着。教室里静得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几声鸟叫。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上一堂特别的唱歌课。”她的话音刚落,便从讲台抽屉里拿出一个包裹严实的画片。那不是通常的挂图,而是一幅油画复制品,画面是志愿军战士们扛着枪,踏着皑皑白雪,翻越鸭绿江上的简易浮桥。天空阴沉,风雪交加,但战士们的眼神却像钢钉一样坚定。老师展开画片,挂在了黑板前方。

“这画上画的什么情景?”她指着画面问道。

“抗美援朝!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场景。”几乎所有的人都抢着回答,声音里是少年人特有的亢奋。

“对,抗美援朝战争。”老师的声音里也带上了一丝热忱,“那是我们的前辈,为了保家卫国,为了世界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打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他们不怕牺牲,保住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她的话语简单,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孩子们心中尘封的某种东西。

“今天,我们要学唱的歌曲,就是与这场战争紧密相关的。”她拿起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地写着歌名,字迹工整有力:《东风吹,战鼓擂》。

写完歌名,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全班:“这首歌,唱出了我们中国人民的心声。”

接着,她开始逐句板书歌词,也写得一丝不苟:

东风吹,战鼓擂,

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

不是人民怕美帝,

而是美帝怕人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历史规律不可抗拒,不可抗拒!

美帝国主义必然天亡,

全世界人民一定胜利,一定胜利!

板书完毕,她清了清嗓子,声音里带着一种不易察觉的激动:“同学们,看清楚了,记住了吗?”

“记住了!”孩子们齐声应道。

“好,第一步,我们跟着老师的节奏,把歌词读熟,读出气势!预备——”

“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历史规律不可抗拒,不可抗拒!美帝国主义必然天亡——全世界人民一定胜利,一定胜利!”一遍,两遍……很快,孩子们就能抑扬顿挫地背诵下来了。

第二步,理解歌词。老师拿起粉笔,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下面画了个小小的星号,“这个成语,大家听过吗?谁来说说它的意思?”

一个平时比较用功的男生举起了手:“老师,我知道!是战国时期孟子说的。意思是说,站在正义、道义这一边的人,会得到很多人帮助;做错了事,违背了正义,就会孤立,失败。”

“说得很好!”老师赞许地点点头,“对,我们的歌词就用到了这个意思,强调了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是历史的决定因素。”

“还有没有同学,想谈谈对其他歌词的理解?”她目光扫视,最后落在了几个平时不太说话的男生身上。

就在这时,坐在前排的几个小军、小亮他们,开始有些按捺不住。他们对战争、美帝这些宏大叙事兴趣不大,更多的是想在课堂上找点乐子。或许是刚才那个回答问题的同学说得太投入,或许是他们自己根本没怎么认真看歌词,当老师再次带唱时,他们几个不约而同地把这两句中的”美帝和人民两个词语调换了位置,唱错了歌词:

“……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人民怕美帝,得道多助……”

“哎,小军,你怎么又唱反了!”旁边的同学小声嘀咕。

小军没有理睬,继续唱着自己那错误的歌词,脸上甚至还带着一丝得意的狡黠。

“老师,老师!”突然,一个一直比较认真的女生猛地站起来,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发颤,她指着那几个唱错的学生,“他们故意唱反了歌词!这……这太严重了!是反革命分子!”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老师和那个站起来的女同学身上。

第二节:风波乍起

“反……反革命?”小军听到这个词,愣了一下,随即有些不服气地撇了撇嘴。旁边的几个男生也停下了哼唱,面面相觑。

老师并没有立刻发火,她先看向那个站起来的女生:“同学,你的心情我理解。发现同学犯错,想要指出来,这是好事。但是,‘反革命’是什么?你知道吗?”

那女生摇摇头,脸涨得通红:“我……我不太清楚,但是他们唱错了,肯定有问题!”

“问题不在唱错本身,而在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老师的声音依旧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他们唱错了几个字,这是马虎,是上课不专心,学习态度的问题。难道一个犯了错误的人,就一定是反革命了吗?”

她的目光转向那几个唱错的学生:“小军,小亮,你们站起来。”

几个男生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脸上有些挂不住。

“知道自己错了没有?”老师问。

“……错了。”小军低声承认,声音里带着委屈。

“错在哪里?”

“就是……就是把‘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唱反了。”小军有些茫然地回答。

“嗯,错就错在这里。这是知识性的错误,是理解偏差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的结果。我们学习,就是要弄懂道理,记住知识。犯了错,承认了,改正了,老师不会责怪。但是,”她的语气加重了,“刚才那位同学说的‘反革命’,‘报告李书记’,‘挂牌’,‘戴高帽子’,‘批斗’……这些做法,对吗?”

教室里一片寂静。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对犯错的同学,都要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态度。对待错误,要实事求是,分清是非。给一个小学生乱贴标签,上纲上线,甚至进行人身侮辱,这是极其错误的!”老师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他哪里懂得什么反革命思想?他可能只是在课间和别的同学闹着玩,或者自己没注意听清楚。我们怎么能因为一点小错,就轻易给一个孩子定性呢?那样做,对他不公平,对他伤害太大了。”

她环视全班:“同学们,你们觉得老师说得对不对?”

“对!”几乎是全体起立,齐声回答。

“对!”后面传来几个起哄男生不甘心的嘟囔。

“很好。”老师满意地点点头,“我们要相信同学,相信大多数同学都是热爱学习,热爱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对待同学的错误,要像对待自己的学习错误一样,认真、负责、宽容。而不是上纲上线,乱扣帽子。”

她顿了顿,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却也更坚定:“至于惩罚,犯了错,就要承担后果。我决定,这几个同学,下课后留下来,在毛主席像前站20分钟,然后把今天学的歌词,每人抄写五遍。其他的同学,今天放学前,把《毛主席语录》第XX页背熟。”

教室里响起一片附和的声音:“老师说得对!”

“不过,”老师话锋一转,“如果你们觉得20分钟太短,或者抄写五遍太少,也可以提出更重的惩罚,只要符合我们班的班规,我都可以接受。”

教室里先是安静了一瞬,随即爆发出一阵小小的骚动。几个起哄的男生面面相觑,似乎想不通。而那几个被罚站的学生,虽然还有些委屈,但也没再多说什么,默默地低下头。

就在这时,教室门口传来脚步声。是李书记。他是由学校政工组派来的,负责监督和引导学校的“贫下中农宣队”(简称“贫宣队”)工作,是当时学校里最有权威的人之一。他一走进教室,那个平日里总是带着严肃表情,甚至有些严厉的中年男人,此刻却显得有些不同。

第三节:定论与和解

李书记的目光在教室里扫了一圈,最后落在讲台上老师的身上。“老师,我准备给同学们讲几句话,好吗?”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老师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做了个迎接的动作:“李书记请。”

李书记走到讲台前,目光平静地扫过全班。教室里鸦雀无声,连掉一根针都能听见。孩子们屏住呼吸,等待着这位“大人物”的最终裁决。

“同学们,”李书记的声音在寂静中响起,“你们都是好孩子,都是贫下中农的好后代。我们都是乳臭未干的小孩子,贪玩,分心,这是你们的天性,没什么好怕的。”他的话语很平实,却带着一种奇特的力量,瞬间缓解了教室里的紧张气氛。

“唱歌课上,歌词记错了几个字的词的顺序,这很正常。关键是要认识到错误,改正错误。”他顿了顿,看了看那几个还在低着头的男生,“老师刚才说的,下课留下来反省二十分钟,然后抄写歌词,我觉得很合适。既是对错误的警示,也是对学习态度的端正。比什么挂牌、戴帽子、批斗,要好得多。”

他的话音落下,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孩子们看向老师的目光里,充满了感激和敬佩。

“我完全赞同音乐老师刚才说的话。”李书记转向老师,语气肯定,“对待错误,要实事求是,不能上纲上线。批评教育可以,但不能人身攻击,更不能伤害孩子们的心灵。这是原则问题。”

老师和李书记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赞许。两人微微点了点头。

“好了,时间差不多了,下课铃响了。”李书记看了看墙上的挂钟,“这件事,就到此为止吧。老师,你辛苦了。”

“李书记,我……”老师还想说什么。

“放心,”李书记摆摆手,“孩子们懂道理,会成长的。现在,下课吧。”

“谢谢李书记!”老师声音里带着一丝轻松。

老师再见。”李书记对老师微微颔首。

“李书记再见。”老师回礼。

老师说:”现在,我们一边用手掌在桌子上拍好节奏,一边合唱这首歌。顿时,教室里又响起了雄壮激昂的歌声。

下课了。那几个唱错歌词的男生,没有像预想中那样被围住质问,反而默默地走到教室后方,靠近那面“红墙”——那里贴着一张更大的毛主席语录,旁边就是那张毛主席画像。他们并排站着,如同列队的士兵,笔挺,安静。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小军喃喃自语,像是在对自己说,又像是在回应老师和李书记的信任。

“永远听毛主席的话,永远跟共产党走。”他抬起头,望了一眼画像,声音低沉,却异常清晰。

其他几个同学也跟着低声念着,声音汇聚在一起,虽然微弱,却仿佛有千钧之力。

风,似乎真的停了。窗外的天色,也好像明亮了一点点。

那堂课,就这样在《东风吹,战鼓擂》的歌声里,结束了。但这首歌的旋律,连同那个冬日里军礼、板书、错误、争论、信任与宽容,却在每个孩子的记忆深处,长久地回荡着。

来源:智慧杨梅6w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