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写材料的人,大多都有个极突出的毛病,那就是喜欢改人家的材料。每次有朋友发过来一段文字,第一反应就是先入为主地认为要帮忙修改一下。也不问,抓起来先改上一通。
写材料的人,大多都有个极突出的毛病,那就是喜欢改人家的材料。每次有朋友发过来一段文字,第一反应就是先入为主地认为要帮忙修改一下。也不问,抓起来先改上一通。
有时候自己还沉浸在主动帮忙的窃喜之中,那边已经把原本不太完善的文稿发了出去。这个时候就又会有些失落。这种失落,懂的人自然懂。
也有很多文稿发过来,主要就是欣赏,只是文笔风格不同,却也给不出什么很好的修改意见。在我看来,文章就是用来表述的,只要是条理清晰、文字凝练,就没有什么好修改的。
至于说什么单薄,什么层次感不强,这都是废话。文章这东西,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看法。但是不管有什么样的看法,好文章就是耐看,就是驳不出什么明显的毛病。
这两天也试着用人工智能润色一下自己的文章,说心里话,文笔深浅不可同日而语。人工智能润色过的文章,甚是华丽,而且喜欢用一些限定词,任你怎么读,都觉得说得好有道理。
相比之下,我的文章就要单薄很多,说逊色都是轻的。如果非要给自己的文章找一个优点出来,那就是我的文章要比人工智能润色得更接地气一点。只能酸溜溜地说,接地气的文章才更有生命力。
所谓接地气,那就是简单明了。即使是很复杂的内容,也能够通过文章的描述,把复杂的事情说清楚,条理清晰,读起来顺畅。
大概这也是文章存在的必要性所在。就像说话,即使张口闭口就是滔滔不绝,华丽辞藻天花乱坠,听的人要听得明白才是根本。
再有就是,不管是多么伟大的写手,都不会有人工智能那样的知识储备,更不会那么强大的词汇量。所不同的是,写手是有自己的思想的,他能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认知来描述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即使是有跳跃,每一帧也都是清晰可见的。
写手的层次、境遇和格局,都会影响到写作的质量。要不然也不会有那样一句话--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种靠天吃饭的行当,养活不了码字的人。所以很多一心写文章的人,大多过得都很清贫。
相比之下,像柳永那般,把写词作曲当做游戏的,反倒成了红袖添香的座上宾。
也对。文人的风骨和喧嚣的世俗,又有几个人能任意西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大多数人还不是勉为其难地选其一,能选其一就已经是不错的了。
诗词里还有一句话叫“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大概也是这种现实的真实写照。又更加印证了我之前的一个判断---知识不是力量,运用知识或许能创造力量。
文章更是如此。写得再好,如果没人看,如果没人用,也只是洋洋洒洒罢了。更何况我们绝大多数人写得都并不好,不要说流传千古,即便是遗臭万年大概也是做不到的。
所以,自己喜欢写,那就秉承本心,坚持写自己的就是了。不要怕被谁取代。咱这水平,还没有什么被取代的价值。
等到值得被取代,那也说明到了一定的层次,那或许才会有丁点值得骄傲的时候。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