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的生命力,藏在每一次对教学的追问里;学校的成长力,显现在教研活动扎根课堂的深度中。基础教育阶段的教研,从来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探讨,而是围绕“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的真问题,在常态研磨、难点攻坚、成果转化中,让“研教学评”形成闭环,让每个教师都成为研究
教育的生命力,藏在每一次对教学的追问里;学校的成长力,显现在教研活动扎根课堂的深度中。基础教育阶段的教研,从来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探讨,而是围绕“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的真问题,在常态研磨、难点攻坚、成果转化中,让“研教学评”形成闭环,让每个教师都成为研究者,让每间教室都成为生长智慧的土壤。
一、常态教研:让“研教学评”成为日常呼吸
“三年级的乘法口诀怎么教,才能为五年级的分数计算埋下伏笔?”在跨学段数学联合教研会上,低段教师抛出的问题,让高段教师陷入沉思。学校推动的常态教研,就像一张细密的网,把不同学段、学科、校区的教学实践连在一起:语文组跨校区共备《秋天的雨》,城区教师分享“如何用多媒体还原秋景”,乡镇教师则带来“带学生田间观察写秋”的乡土经验;科学与美术跨学科教研,一起设计“绘制植物生长曲线+制作叶脉书签”的联动课例,让“观察记录”既练科学思维,又养审美表达。
备课组是常态教研的主阵地。六年级语文组聚焦“单元整体教学”,把“革命文化”主题单元拆解为“读红色故事—析人物品质—演课本剧—写家国情怀”的链条,每个环节都明确“教什么目标、用什么活动、评什么效果”:比如分析人物品质时,用“关键词批注法”教学,评价则看学生能否从动作、语言描写中提炼精神特质。这种“研教学评一体”的研磨,让教研不再是课后的“补记”,而是课前的“导航”、课中的“调整”、课后的“沉淀”——就像年轻教师小王说的:“现在备课时,脑子里会先想‘这节课要让学生获得什么’,再倒推‘我该怎么教、怎么知道他们学会了’,思路比以前清晰多了。”
二、名师领航:让难点攻坚有了“破冰船”
“分层作业设计总是顾此失彼,优等生觉得太浅,学困生又跟不上。”这是很多教师的教学痛点。学校名师工作室把这个问题作为攻关课题,特级教师李老师带着团队泡在教室里:先跟踪记录不同学生的作业耗时与错误类型,再分类设计“基础巩固+能力提升+挑战拓展”的三层作业,甚至为特殊学生定制“图画式作业”(比如用画图理解数学应用题)。经过半年研磨,形成了可复制的“分层作业设计指南”,连刚入职的教师都能照着做出贴合学情的作业。
名师工作室的攻关,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教学中的“硬骨头”。针对“跨学科项目学习难落地”的问题,工作室联合语文、科学、信息技术教师,一起设计“校园雨水花园”项目:语文组指导写观察日记,科学组负责测量水质,信息技术组教做数据可视化,每个学科都明确“在项目中要达成的学科目标”,避免了跨学科沦为“大杂烩”。这种“聚焦痛点—集体攻关—形成范式”的路径,让教研从“泛泛而谈”变成“精准突破”,就像教师们说的:“以前遇到难题只能自己摸索,现在有了名师领航,少走了很多弯路。”
三、教科研一体:让每个教师都成为研究者
“我的微项目是‘如何用晨读10分钟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在学校教科研成果分享会上,二年级班主任小陈展示着她的研究:从最初让学生“照着读”,到教“抓关键词说”,再到“用自己的话编故事”,每个阶段都记录学生的表现变化,最后形成了“三步复述训练法”。这正是学校“1+N+X”科研模式的生动实践:以学校核心课题“素养导向的教学改进研究”为纲,带动N个教师自组织课题(如“单元作业设计的梯度研究”),再细化为X个微项目(如“口算错题的归因与对策”)。
这种“从小处着手、向深处扎根”的研究,让教师们尝到了科研的甜头。英语组围绕“衔接课程”开展研究,发现三年级学生从绘本阅读过渡到篇章学习时,常卡在“长句理解”上,于是开发出“拆句魔法”微课:把长句比作“糖葫芦”,引导学生找出“主干山楂”和“修饰糖衣”,这个简单的比喻让学生豁然开朗。更可贵的是,研究成果能快速转化为教学实践:数学组的“错题分析工具表”、体育组的“大课间分层活动方案”,都是从微项目研究中生长出来的“教学利器”。
放学时分,教研组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有的在讨论“今天的分层作业效果如何”,有的在修改“跨学科项目的评价量表”,有的在整理“微项目研究的最新数据”。这些场景,正是教育研究最美的模样——它不高深,却扎根课堂;不遥远,却连接成长。当常态教研成习惯、难点攻关有方法、教科研一体见实效,教研便不再是额外的负担,而是滋养教学的甘泉,让每个教师在研究中精进,让每个学生在优质教学中成长,这便是教育研究最本真的价值。
来源:简单是福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