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材料一: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他小时候常常一个人靠着一些来历不明的石头出神地遐想,好奇地自问,为什么这里会出现这些孤零零的巨石?它们是借助什么力量到这儿来的?后来李四光走遍了我国的山川河流,进行了大量的考察与研究,终于断定这些怪石是冰川的浮砾,是第四纪冰
中考作文考前押题:兴趣与志向辩证写作指导+素材积累+佳作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他小时候常常一个人靠着一些来历不明的石头出神地遐想,好奇地自问,为什么这里会出现这些孤零零的巨石?它们是借助什么力量到这儿来的?后来李四光走遍了我国的山川河流,进行了大量的考察与研究,终于断定这些怪石是冰川的浮砾,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纠正了国外学者断定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理论。
材料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由此看来,孔子早在十五岁时就立下了学习的远大志向。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孔子教育他的弟子们要早立志、立大志。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一、题干核心拆解
1.材料关系分析
材料一:李四光小时候对来历不明的石头有着浓厚兴趣,常常出神遐想并好奇自问。这种兴趣驱使他后来走遍我国山川河流,进行大量考察与研究。最终,他断定那些怪石是冰川的浮砾,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成功纠正了国外学者断定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理论。从兴趣(石头遐想)到实践(考察研究)再到成果(纠正错误理论),完整呈现了一个因兴趣引发探索并取得成就的过程。
材料二:孔子在十五岁时就立下了学习的远大志向,即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还提出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强调了要早立志、立大志的理念。孔子将自己的志向上升到 “仁” 的层面,认为立志于 “仁” 就不会有恶念,体现了志向的高远性以及对个人行为的正向引导价值。
辩证关系:兴趣是志向的起点,就像李四光对石头的好奇引发了他对地质研究的兴趣,进而逐渐形成探索地质奥秘的志向。而志向是兴趣的升华,如孔子从立志学习到立志于 “仁”,将个人的追求与更高层次的道德和社会价值相结合。二者形成了 “萌发 实践 升华” 的闭环,兴趣激发人们去探索,在探索过程中逐渐明确志向,而志向又为兴趣的持续发展提供方向和动力。
2.关键词解码
“兴趣”:需突出 “好奇驱动 + 持续探索” 的双重属性。以李四光为例,他最初对石头的 “遐想” 源于好奇,而后续从对石头的疑问到进行实地 “考察”,是一个持续探索的过程。这表明兴趣不仅仅是一时的喜欢,更是由内心好奇引发的不断追寻答案的行动。
“志向”:强调 “高远性 + 实践性”。孔子的 “志于学” 和 “志于仁”,“志于学” 体现了学习上的高远追求,而 “志于仁” 更是将志向上升到道德和社会理想的高度,具有高远性。同时,孔子一生都在践行自己的志向,通过教育弟子、传播思想等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的志向,体现了实践性。
“结合”:需论证两者的动态关系。兴趣催生志向,当一个人对某事物产生浓厚兴趣并不断探索时,会逐渐明确自己想要在这个领域达到的目标,从而形成志向。而志向反哺兴趣,有了明确的志向,会让兴趣更加专注和持久,为兴趣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动力和方向。例如,一位学生对绘画有兴趣,在不断学习绘画的过程中,他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这个志向又促使他更加努力地学习绘画技巧,参加各种绘画活动,进一步深化了他对绘画的兴趣。
二、立意构建路径
1.三维立意空间
个人层面:兴趣是自我认知的起点。例如北斗女神徐颖,小时候对星空充满好奇,喜欢数星星,这种对星空的兴趣成为她探索宇宙奥秘的起点。随着年龄增长,她对天文学的兴趣不断加深,最终投身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研究工作,从对星空的兴趣发展到参与国家重要科研项目,实现了自我价值。她通过兴趣发现了自己的天赋和热情所在,从而走上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社会层面:志向需回应时代需求。黄文秀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越生活,回到家乡广西百色,立志为家乡的脱贫事业贡献力量。当时,她的家乡存在着贫困问题,急需有能力的人带领大家脱贫致富。黄文秀将个人志向与时代需求相结合,深入农村,了解村民的需求,为贫困地区的发展付出了巨大努力,甚至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的志向不仅实现了个人的社会价值,也为解决社会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哲学层面:兴趣与志向的共生关系。钱七虎院士从小对防护工程有着浓厚兴趣,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他将这种兴趣升华为报国志向。他深知国家的安全需要坚实的防护工程保障,于是几十年如一日地投身于防护工程领域的研究。他的兴趣为志向提供了内在动力,而志向又让他的兴趣有了更崇高的意义和价值。他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体现了兴趣与志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共生关系。
2.立意误区规避
避免割裂:不可单独谈兴趣或志向,需体现互动性。比如,不能只强调兴趣的重要性,如 “兴趣能让人快乐,我们要培养兴趣”,而不提及兴趣如何引发志向以及志向对兴趣的影响。同样,也不能只谈志向,如 “我们要有远大志向,要为实现志向而努力”,却忽略了兴趣在志向形成过程中的基础作用。文章应像论述钱七虎院士的例子一样,阐述清楚兴趣是如何发展为志向,以及志向如何推动兴趣进一步深化的。
拒绝平庸:跳出 “兴趣重要”“志向必要” 的浅层论述,构建 “兴趣为源,志向为舵” 的深度逻辑。例如,不能简单地说 “兴趣能激发人的潜能,所以很重要”,而要深入分析兴趣如何像源头的活水一样,源源不断地为志向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动力。同时,志向如何像船舵一样,引导兴趣的发展方向,使其更具目标性和持续性。以徐颖的例子来说,要分析她对星空的兴趣如何成为她投身科研志向的源头,而她立志为国家航天事业做贡献的志向又是如何引导她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进,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的。
警惕空泛:需通过具体案例展现两者转化过程。比如陈贝儿,她最初对新闻行业有兴趣,在从事新闻工作过程中,看到贫困地区孩子们的教育现状,内心深受触动,从而将兴趣转化为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志向。她通过拍摄纪录片《无穷之路》,深入贫困地区,记录真实情况,引起社会对贫困地区教育的关注。在写作时,要详细描述陈贝儿从新闻兴趣到教育志向转变的具体情节和心理过程,让读者清晰地看到兴趣与志向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三、议论文体构建策略
1.结构模型
开头:以时空对照引发思考。比如,在一个宁静的秋日,校园里的梧桐叶纷纷飘落,而与此同时,浩瀚夜空中的星星闪烁着神秘的光芒。梧桐叶的飘落象征着平凡的日常,而星空则代表着无限的未知与可能。这种时空对照引发我们思考: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们是否也能像仰望星空一样,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兴趣和志向?通过这样的意象组合,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出文章的主题。
2.论点层:
兴趣是志向的基因密码:以徐颖为例,她小时候对星空的热爱就像一颗种子,种下了她未来投身航天科研事业的基因。小时候数星星的经历让她对宇宙充满好奇,这种好奇逐渐转化为对天文学知识的渴望。在成长过程中,她不断学习天文学知识,从最初单纯的兴趣爱好,慢慢明确了自己想要在航天领域有所建树的志向。这种兴趣就像基因密码一样,决定了她未来志向的方向。
志向是兴趣的进化方向:樊锦诗年轻时偶然接触到敦煌文化,便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但她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敦煌文化表面的欣赏上,而是立下了守护敦煌文化的志向。这个志向促使她不断深入研究敦煌壁画、文物等,从最初的兴趣爱好者逐渐成长为敦煌研究院的院长,成为敦煌文化保护和研究领域的专家。她的志向为她的兴趣找到了进化的方向,让她的兴趣从简单的喜欢升华为对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使命感。
兴趣与志向的双向奔赴:钱七虎院士对防护工程的兴趣,在他立志为国家国防事业做贡献的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的兴趣为他的志向提供了内在动力,让他在面对科研难题时坚持不懈。而他的志向又为他的兴趣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崇高的目标,使他的研究不仅仅是出于个人兴趣,更是为了国家的安全和发展。他在科研过程中,不断将自己的兴趣与志向相结合,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实现了兴趣与志向的双向奔赴。
结论:回归校园场景,升华青春价值。在蒙山中学的校园里,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阳光下飘扬。这面国旗象征着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也激励着同学们树立自己的兴趣和志向。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要像李四光、孔子等先辈一样,从兴趣出发,树立远大志向,在校园里努力学习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为实现自己的志向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通过回归校园场景,让文章的主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的共鸣,升华青春价值。
3.论证方法优化
对比论证:将李四光(实践型)与空想者(仅有兴趣无行动)进行对比。李四光凭借对石头的兴趣,积极付诸实践,走遍山川河流进行考察研究,最终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而空想者虽然对某些事物也有兴趣,比如对绘画感兴趣,却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说喜欢,从不付诸行动去学习绘画技巧、参加绘画实践活动,最终兴趣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无法转化为实际的成就。通过这样的对比,突出实践对于将兴趣转化为成果的重要性,也进一步论证了兴趣需要与行动相结合才能实现价值。
层进论证:以陈贝儿的天梯行动为例,展现兴趣觉醒→志向确立→实践升华的过程。陈贝儿最初作为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接触到贫困地区的情况,这使她对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产生了兴趣,这是兴趣觉醒阶段。随着对贫困地区了解的深入,她看到了教育对改变贫困地区现状的重要性,从而确立了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志向,这是志向确立阶段。最后,她通过拍摄纪录片《无穷之路》,深入贫困地区,克服各种困难,真实记录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引起社会关注,为改善贫困地区教育条件付出努力,实现了实践升华。这种层进论证方式,使文章的论证逻辑更加严密,逐步深入地阐述了兴趣与志向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从兴趣到志向的转变和价值实现。
隐喻体系:构建舟(兴趣) 帆(志向) 舵(时代) 浪(实践)的航海意象群。兴趣如同舟,是我们在人生海洋中前行的基础,它承载着我们的热情和动力。志向就像帆,为舟指引前进的方向,没有帆,舟就会在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时代则如舵,决定了我们航行的大方向,我们的兴趣和志向要顺应时代的需求。而实践是浪,推动着舟不断前行,只有在实践的浪潮中,兴趣和志向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让我们驶向成功的彼岸。通过这样的隐喻体系,将抽象的兴趣、志向、时代和实践之间的关系形象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文章的观点。
四、素材运用指南
1.课本素材激活
张载 “为天地立心”:张载提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体现了志向的社会性。他将个人的志向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福祉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个素材来论述志向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人的利益和追求,还要关注社会的需求,要有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远大抱负。例如,在阐述社会层面的志向时,可以提到张载的这句话,说明我们应该像他一样,将个人志向融入到社会发展的大潮流中,为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苏轼 “博观而约取”:苏轼说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强调了兴趣的积累性。苏轼本人对文学、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都有着浓厚兴趣,他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不断积累。在写作中,这个素材可以用来论证兴趣需要不断积累才能深化和发展。比如,一位学生对写作有兴趣,他就需要广泛阅读各种书籍,积累词汇、语句和写作技巧,就像苏轼一样,通过 “博观” 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然后才能在写作时 “约取” 精华,写出优秀的作品。
鲁迅弃医从文:鲁迅原本对医学有兴趣,留学日本学习医学。但在日本期间,他看到中国人在精神上的麻木,意识到医学只能救治人的身体,而无法拯救人的灵魂。于是他毅然弃医从文,将兴趣从医学转向文学创作。这个素材体现了兴趣与志向的转向。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个素材来论述当我们的兴趣与社会现实、个人理想发生冲突时,要学会调整兴趣,确立新的志向。鲁迅的例子告诉我们,要根据时代的需求和自己内心的追求,勇敢地改变兴趣方向,让兴趣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志向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2.时代素材选择
航天领域:王亚平小时候对太空充满好奇,这种兴趣促使她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选拔。最终,她成功成为一名宇航员,实现了飞天志向。她从对太空的兴趣到成为宇航员的过程,展现了兴趣如何激发个人的努力,进而实现志向。在写作中,可以用王亚平的例子来论证兴趣是实现志向的动力源泉,只要我们保持对某一领域的兴趣,并为之努力奋斗,就有可能实现自己的志向。
科技领域:曹原对石墨烯有着浓厚兴趣,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他凭借自己的兴趣和努力,不断探索石墨烯的奥秘。他的兴趣为他的科研志向提供了强大动力,使他在石墨烯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个例子可以用来论述兴趣在科研志向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兴趣,并将其转化为对知识探索的动力,为未来的志向奠定基础。
文化领域:单霁翔原本对文物保护工作并不了解,但在接触到故宫的文物后,他对文物保护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立下了守护故宫文物、传承故宫文化的志向,在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期间,通过一系列改革和创新举措,让故宫的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也让故宫文化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单霁翔的例子可以用于论述兴趣可以激发人们对某一文化领域的热爱,进而转化为传承和保护文化的志向,强调兴趣和志向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五、写作误区预警
1.常见问题
事例堆砌:仅罗列兴趣与志向案例,缺乏逻辑勾连。比如,在文章中列举了李四光、徐颖、黄文秀等多个人物的事例,只是简单地叙述他们的兴趣和志向,而没有分析这些事例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阐述兴趣是如何引发志向,志向又是如何影响兴趣发展的。这样的文章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读者无法清晰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概念混淆:将 “兴趣” 等同于 “爱好”,未体现探索性。兴趣不仅仅是喜欢做某件事,更重要的是具有探索未知的特性。例如,有些学生认为喜欢打篮球就是兴趣,但如果只是偶尔打打球,没有深入了解篮球运动的历史、技巧、战术等方面,没有去探索篮球运动背后的奥秘,那就只能算是一种爱好,而不是真正的兴趣。在写作中,如果不能准确区分兴趣和爱好,就无法准确地论述兴趣与志向的关系。
语言扁平化:如 “我们要有兴趣和志向” 的口号式表达。这种语言过于平淡,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在写作中,不能只是简单地喊口号,而要通过具体、生动的语言来阐述兴趣和志向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比如,可以用 “兴趣如同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引领我们走向志向的彼岸” 这样的表述,使文章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2.优化建议
案例深加工:如分析徐颖从数星星到调代码的转化机制。详细阐述徐颖小时候数星星的兴趣是如何让她对天文学产生好奇,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好奇又如何促使她学习更多的天文学知识,在大学选择相关专业,进而接触到卫星导航系统的研究工作,开始调代码。通过深入分析这个转化机制,让读者清晰地看到兴趣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为具体的志向,并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这样的案例分析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深度。
理论提升:引入心理学 “心流理论” 阐释兴趣的沉浸性。心流理论认为,当人们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中时,会获得一种高度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这种状态就是心流。当一个人对某事物有兴趣时,就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例如,一位画家在创作时,因为对绘画有浓厚兴趣,会沉浸其中,忘记周围的一切,在这种心流状态下,他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高绘画水平。在写作中引入这个理论,可以从心理学角度深入分析兴趣对人的影响,提升文章的理论高度。
语言具象化:在描述兴趣与志向的关系时,多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比如,“兴趣是春天里破土而出的新芽,带着生机与希望,努力生长,向着志向这棵参天大树的方向延展”,通过比喻将兴趣的萌生与发展形象地展现出来;“志向如同一位坚毅的引路人,在兴趣的道路上,用它有力的双手拨开迷雾,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运用拟人赋予志向以人的特质,使其更具感染力;“兴趣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志向让我们在探索的征途上策马,实践让我们在梦想的天空中翱翔”,用排比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气势,生动地阐述了兴趣、志向与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
六、佳作展示
《兴趣为舟,志向为帆》
放学后,我漫步在校园,我常想起李四光先生凝视怪石的目光,也难忘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的箴言。这两位跨越时空的智者,用生命诠释着兴趣与志向的交响。(开头以比喻入题,呼应标题)
兴趣是深埋心底的种子,在好奇的雨露中破土而出。(比喻新颖)北斗女神徐颖从小痴迷星空,总在夏夜躺在竹床上数银河。当她在实验室调试卫星信号时,那些童年的星光化作代码流淌在指尖。2023年北斗系统服务全球,这位38岁的科学家说:"探索宇宙的奥秘,是我永远的兴趣课。"正如敦煌女儿樊锦诗守护壁画的初心,源于中学课本里那幅飞天图,兴趣的种子一旦生根,便会在时光里长成参天大树。
志向是指引航程的灯塔,在风浪中照亮前行方向。(对比论证)黄文秀放弃北京优渥工作,回到家乡百色当村官时,很多人不解。她却说:"脱贫攻坚,我的战场在这里。"三年间,她的汽车行驶两万五千公里,把论文写在百坭村的土地上。这位北师大硕士的选择,让我想起北宋张载"为天地立心"的誓言,当个人志向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平凡的岗位也能绽放光芒。
兴趣与志向的交融,方能书写大写的人生。(引用论证)2022年感动中国的陈贝儿,带着新闻人的职业兴趣,用三个月时间攀爬四川大凉山的天梯。当她看见彝族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睛,毅然发起"助梦行动",为山区筹建七所小学。正如钱七虎院士少年时埋下的防护工程梦,将兴趣锻造成守护家国的利剑,这样的人生才真正"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此刻,我站在的操场上,望着飘扬的国旗,我仿佛看见无数青年在历史长河中破浪前行。他们以兴趣为舟,志向为帆,把个人的小桨融入时代的浪潮。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当以李四光的执着为舵,以孔子的智慧为帆,在兴趣与志向的航程中,书写属于我们的青春华章!(结尾升华)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