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漫谈:为什么宋高宗惧怕秦桧?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1 06:52 3

摘要:秦桧死后,宋高宗赵构如释重负,曾说 “朕今日始免得靴中置刀矣”。这话的意思是,我今天终于不用在靴子中藏把刀了。堂堂一国之君,在面对宰相时竟需要藏刀防身,这背后的缘由实在耐人寻味。

秦桧死后,宋高宗赵构如释重负,曾说 “朕今日始免得靴中置刀矣”。这话的意思是,我今天终于不用在靴子中藏把刀了。堂堂一国之君,在面对宰相时竟需要藏刀防身,这背后的缘由实在耐人寻味。

赵构在南宋初年,面临着金国的巨大威胁,政权摇摇欲坠。秦桧主张与金国议和,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南宋的局势,为赵构巩固皇位提供了政治支持。此外,秦桧还帮助赵构削弱武将兵权,像岳飞等名将,就是在秦桧的运作下被剥夺了军权,这无疑解决了赵构对武将拥兵自重的担忧。

然而,秦桧并非单纯的 “忠臣”。他在朝堂上专权跋扈,大肆培植党羽,许多官员的任免都由他说了算。但凡有不服从他的官员,都会被他无情地排挤、打压。甚至,秦桧还试图干预皇位继承问题,这触及了赵构的底线,让赵构对他产生了强烈的警惕。

秦桧死后,赵构追封其为 “申王”,谥号 “忠献”,还亲自题写墓碑 “决策元功,精忠全德”,给予了极高的荣誉。但这些不过是表面功夫,实际上,赵构对秦桧充满了厌恶。当秦桧病重时,其子秦熺询问相位继承问题,赵构冷冷回应 “国家大事,非尔所当问”,并随即起草秦桧父子致仕诏书,剥夺其权力。从这里就能看出,赵构一直在等待机会摆脱秦桧的控制。秦桧一死,赵构就直言 “朕今日始免得靴中置刀矣”,彻底撕下了伪装的面具。

赵构对秦桧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他需要秦桧这样一个人来推行与金国议和的政策,稳定朝局,偏安江南;另一方面,秦桧的专权行为严重威胁到了皇权,让赵构感到不安。

其实,除了上述两方面原因,第三方面更是对秦桧身后势力的极大恐惧。

秦桧的夫人是王氏,她的家族背景极为显赫。王氏是宋神宗时宰相王珪的孙女,四子王仲山的女儿,同时也是童贯的干女儿,与李清照还是姑表姐妹关系。

王珪,字禹玉,成都华阳人。他自幼好学,天资聪颖。庆历二年(1042 年),以榜眼及第,步入仕途,初为通判扬州,后召入京城,历任集贤院值班、盐铁判官、修起居注等职。在官场中,王珪一路高升,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职。宋神宗时期,他得到皇帝赏识,被提升为学士承旨,专为朝廷草拟重大典章。此后更是一路升迁至宰相,封岐国公。他享年六十七岁,追赠太师,谥号文恭。

史书上说王珪上朝时只做三件事:上殿进呈时称 “取圣旨”;神宗决定后称 “领圣旨”;退朝后告诉从属称 “已得旨”,因此人皆笑称为 “三旨相公”。尽管王珪在政治上并无突出建树,但他的仕途却异常稳定。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稳居相位十六年,这在政局动荡的北宋时期极为罕见。更令人震惊的是他的家世。

宋朝人庄绰在笔记小说《鸡肋编》里记载:岐国公王珪在元丰年间担任丞相,父亲王准,祖父王贽,曾祖父王景图,都考中进士。他的儿子王仲修,在元丰年间也考中进士。王珪有诗说:“三朝遇主惟文翰,十榜传家有姓名。” 注释说:“自太平兴国以来,四世共十榜登科。” 后来侄子王仲原的儿子王耆、王仲孜的儿子王昴相继考中进士,王昴还考中状元。

宋朝六世登第的,有王珪家和晁文元家,而晁家有一世是赐出身。北宋崇宁四年,王耆刚及第,王珪的长子王仲修就作诗庆贺说:“锡宴便倾光禄酒,赐袍还照上林花。衣冠盛事堪书日,六世词科只一家。” 又有王珪的父亲汉国公王准的四儿子王仲山,孙婿九人,余中、马玿、李格非(李清照她爹)、闾丘孝终、郑居中、许光疑、张焘、高旦、邓洵仁都考中进士,邓洵仁、郑居中、许光疑相继担任翰林学士,曾孙婿秦桧、孟忠厚同时拜相开府,真可谓华宗盛族。

余中:江苏宜兴人,字正道,一字行老,生卒年不详,为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 年)癸丑科状元,是宜兴乃至常州府历史上的首位状元。

马玿:合肥人,出身官宦世家,曾担任清河辇运、京东路转运判官、两浙路提点刑狱等职,至徽宗政和元年(1113 年)仍以朝请大夫、骑都尉身份管勾杭州洞霄宫。

李格非:字文叔,齐州章丘人,女词人李清照之父。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李格非进士及第,初任冀州司户参军,后为郓州教授,因廉洁清正,拒兼他职。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并称“苏门后四学士”。代表作《洛阳名园记》《礼记精义》《史传辨志》《永洛城记》等,尹穑评价其文“自太史公之后,一人而已”。

李格非的妻子王氏为王拱辰之孙女,亦善文。

闾丘孝终:字公显,苏州人,曾在黄州任太守。与苏轼交往甚密,苏轼曾言:“苏州有二丘,不到虎丘,则到闾丘。”闾丘孝终为官清廉,为人正直,筑栖霞楼,邀文人墨客饮酒赋诗,苏轼亦常与会。后辞官回苏,居闾丘坊,其巷名沿用至今。

郑居中:字达夫,河南开封人,北宋宰相、权臣,宰相王珪女婿。他以进士及第入仕,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知枢密院、太宰等要职,累封崇国公、宿国公、燕国公,最终追赠太师、华原郡王,谥号“文正”。

许光疑:北宋徽宗时期官员,官至吏部尚书

张焘:字子公,饶州德兴人。政和八年,探花及第。绍兴二年由吕颐浩推荐任司勋员外郎,升任起居舍人,并代理吏部尚书。隆兴元年授参知政事。

邓洵仁:双流人,邓绾的长子,邓洵武之兄,进士出身。大观四年,邓洵仁自翰林学士承旨、太中大夫、知制诰兼侍读除尚书右丞。

孟忠厚:字仁仲,宋长洲人孟子后裔南方始祖。孟忠厚是昭慈圣献太后(宋哲宗孟皇后)之侄,隆祐太后之兄。其父孟彦弼被追封为咸宁郡王,哥哥为孟忠亮。靖康二年,孟忠厚接受孟太后的诏令,从开封到商丘册立康王赵构为帝,即宋高宗。

高宗即位后,孟忠厚授徽猷阁待制、显谟阁直学士,易武秩,授常德军承宣使,干办皇城司。苗傅乱平后,授宁远军节度使,起复镇潼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信安郡王,充礼仪使。

绍兴二十六年,孟忠厚以少傅、宁远军节度使、醴泉观使迁少师知平江府,调判绍兴府,充万寿观使提举秘书省。

这样庞大且势力盘根错节的家族,哪个皇帝能不害怕?说是宋高宗惧怕秦桧,不如说是宋高宗惧怕秦桧身后的王家势力,惧怕王家身后庞大的文官势力。

由此,不禁让人联想到汤溪厚大范姓的故事。浙江金华汤溪厚大范姓可追溯至唐朝末年,范履冰后裔范隋为避乱迁至江南,后范怀由福建迁居浙江兰溪城南之坞口,再经几代迁徙,最终范承仲于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 年)自兰溪香溪迁居厚大,护祖坟而发族。厚大村 “厚” 取里居之纯美,求子孙积累之厚,“大” 则望姓氏繁昌之意,故村名 “厚大”。

范锷及其子范筠均官至光禄大夫、上柱国,范筠的十个儿子中有九个在朝廷做官,五个中了进士,与范锷、范筠一起被誉为 “一门七进士”,有 “十子九登科” 之名。然而,如此兴盛的家族,却受到了当时皇帝宋高宗的忌讳。范筠的八子范浚只好隐居不仕,在乡间著文讲学,精于理学,创立了宋婺州学派,有 “婺学开宗” 之誉。他的才气得到了同时代理学家朱熹的赞赏,朱熹曾两次登门拜访范浚,并留下了 “朱熹三访地,朝廷七聘家” 的美谈。

汤溪当地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范锷祖孙在仕途上的兴盛,遭到了秦桧的忌恨。

一天,宋高宗做了个九牛闹金殿的梦,让秦桧来解,秦桧牵强附会地说:“范筠的 9 个儿子都在朝廷当官,可能是他们要谋反,所以神灵就托梦给你。” 于是,范筠一家就惨遭迫害。至于遭遇如何,如今的厚大人没几个能讲清楚,只知道七子范洵被秦桧安排去审问岳飞,范洵不肯,后在严州(今建德梅城)白石滩被秦桧差人追杀。范洵下一代中,有个叫范端质的,他知道 “九牛闹金殿” 的厄运,深知官场险恶,就告诫后人不准做官、不准读书。此后数百年,兴旺一时的范氏一族沉寂了。

无论是秦桧背后的王家势力,还是汤溪厚大范姓家族,都反映出在封建王朝中,家族势力对皇权的潜在威胁。宋高宗对秦桧的惧怕,本质上是对这种庞大势力的恐惧,他既要利用秦桧稳定局势,又要时刻防范其势力过度膨胀危及皇权,这种矛盾的心态贯穿了他与秦桧的关系始终,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来源:宋沮漳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