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夜加完班,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里,母亲照例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面。我吃了一口,忍不住皱眉:“妈,盐又放多了。”母亲局促地搓搓手:“人老了,味觉不灵了。”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曾经无所不能的母亲,真的老了。
深夜加完班,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里,母亲照例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面。我吃了一口,忍不住皱眉:“妈,盐又放多了。”母亲局促地搓搓手:“人老了,味觉不灵了。”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曾经无所不能的母亲,真的老了。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开始嫌弃父母“落伍”了。
他们不会用智能手机,好不容易教会了视频通话,却总在你最忙的时候打来;他们反复唠叨着同样的家常,说的都是几十年前的旧事;他们省吃俭用一辈子,却总在你买新东西时念叨“浪费钱”。
我们总是以现代的标准要求父母,却忘了他们把我们养大时,付出的是全部。
01 曾经的神话:父母从超人变凡人
记得小时候,父亲是心中的超级英雄。
他能修好所有坏掉的玩具,能解答所有疑难问题,能一只手把我举过头顶。母亲则是万能的魔术师,一顿简单的饭菜经她的手就变成美味,一块普通的布能变成最漂亮的衣裳。
但随着年龄增长,我们见识了更广阔的世界,父母的光环渐渐褪去。我们发现他们不过是最普通的普通人,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和局限。
他们思维固化,跟不上时代步伐;他们谨小慎微,缺乏冒险精神;他们学识有限,无法在我们最需要指导时给出高明建议。
事实上,不是父母变了,而是我们看待他们的眼光变了。
02 最大的付出:平凡中的不平凡
去年父亲生病住院,我在整理旧物时偶然发现了一本发黄的日记本。那是父亲年轻时的记录,里面写满了他曾经的梦想——他想当一名画家,背着画板走遍名山大川。
但为了养活一家人,他进了一家工厂,一干就是四十年。
母亲曾经是学校的文艺骨干,歌喉甜美,梦想着登上更大的舞台。但为了照顾家庭,她放弃了一次次外出发展的机会。
多少父母就像我的父亲母亲一样,为了子女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和爱好,用最平凡的付出成就了我们的不平凡。
他们可能没有给我们富足的物质条件,没有高深的人生指导,但他们已经在能力范围内付出了全部。
03 真正的成熟:接纳父母的不完美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观点:一个人真正的成熟,是从接纳父母的不完美开始的。
当我们能够理解父母的局限性,明白他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我们就不再抱怨原生家庭的创伤,而是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接纳不是认同,而是理解;不是妥协,而是包容。
记得有一次,我带着父母去一家高档餐厅吃饭。父亲不会用刀叉,声音很大地喝汤;母亲一直嘀咕着“这么点菜要这么贵”。若是以前,我肯定会觉得尴尬,但那次我突然理解了——他们只是不熟悉另一种生活方式而已。
那不是他们的错,只是时代在他们身上刻下的烙印。
04 最好的回馈:让父母做回自己
这些年,我渐渐学会了不再试图改变父母。
他们愿意省吃俭用,就由着他们;他们反复唠叨旧事,就耐心听着;他们不会用新科技,就多教几遍。
爱的最高境界,不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去改造对方,而是允许对方以最舒服的方式存在。
我开始鼓励父母重拾年轻时的爱好。父亲虽然不能当画家了,但我给他买了画具,他偶尔会在阳台上写生;母亲虽然登不上大舞台,但在社区合唱团里找到了快乐。
看着他们脸上重现的笑容,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总是想着给父母更好的物质生活,却忘了他们最需要的,是做回自己。
05 人生最大的教养:接受并感恩
人到中年,越来越懂得:人生最大的教养,就是接受父母的平凡。
这种接受,不是无奈的妥协,而是深刻的理解和感恩。感恩他们在有限的条件下,给予了我们无限的爱;感恩他们用朴素的方式,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
父母的唠叨里,藏着走过的路、吃过的亏;父母的节俭里,藏着生活的艰辛和对未来的担忧;父母的家常菜里,藏着最质朴却最深沉的爱。
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父母,也会被时代甩在后面,也会变得唠叨和固执。到那时,我们希望子女如何对待我们?
生命就是一个循环,我们对父母的态度,很可能就是将来子女对我们的态度。
写在最后: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总有一天,那个曾经为你撑起一片天的人会变得佝偻瘦小,那个曾经能解决所有问题的人会反过来向你求助。
到那时,你会明白:接受父母的平凡,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不是放弃追求,而是真正理解了生活的深度。
今生缘分一场,既是父母子女,不如少一些苛责,多一些感恩;少一些抱怨,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要求,多一些陪伴。
他们也许给不了你全世界,但已经给了你全部。
来源:郎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