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敏《<伯远帖>作者——王珣外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4 06:00 1

摘要:永和九年的暮春,会稽山兰亭的流觞尚未沉入溪底,琅琊王氏的别院里已传来婴啼。乳母抱着新生的三郎王珣穿过回廊,檐角铜铃忽被东风吹响,惊落一树辛夷花。那年王羲之在《兰亭序》写下"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却不知二十步外的襁褓中,正蜷缩着未来与《伯远帖》同寿的墨魂。

永和九年的暮春,会稽山兰亭的流觞尚未沉入溪底,琅琊王氏的别院里已传来婴啼。乳母抱着新生的三郎王珣穿过回廊,檐角铜铃忽被东风吹响,惊落一树辛夷花。那年王羲之在《兰亭序》写下"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却不知二十步外的襁褓中,正蜷缩着未来与《伯远帖》同寿的墨魂。

紫毫初试

太元初年的建康城,乌衣巷飘满槐花。十四岁的王珣攥着伯父王献之赏的鼠须笔,在《洛神赋》拓本上悬腕临摹。笔锋行至"翩若惊鸿"时,窗外忽有宫人捧着诏书疾行而过,朱红卷轴映得少年眼前一眩。"元琳运笔太似子敬",族兄王谧倚着湘竹帘轻笑,"倒像墨池里新长的藕节"。话音未落,王珣突然掷笔入砚,溅起的墨珠在纸上绽出寒梅——那支折断的紫毫,从此再不肯追摹任何人的影子。

宦海浮墨

隆安二年的秋夜,尚书省烛火通明。三十七岁的尚书令王珣推开案头弹劾奏章,指尖还沾着批阅军报的朱砂。值夜的侍中见他取出冷金笺,忙奉上新研的松烟墨。"当年谢公问我何为宰辅之道",他忽然对着虚空自语,"我答'在御案与宣纸间走钢丝'"。狼毫起落间,《伯远帖》开篇的"珣顿首"三字已力透纸背,窗外骤雨打湿了"优游"二字,恰似给那段与友人隔山隔海的岁月蒙上薄雾。

剡溪孤舟

元兴元年的初雪,会稽山剡溪结满冰凌。辞官归隐的王珣独坐舟中,看两岸枯苇在风中书写狂草。老仆递来温好的黄酒时,发现主人正用指甲在船板上勾画,深褐色的木纹竟被刻出"契阔"的轮廓。"伯远在荆州,该见着这雪了",王珣呵出的白气与墨迹交融,"他总说我的字像冻僵的鹤,如今..."话音湮没在突然崩裂的冰面脆响里,半幅未成的《冬晴帖》随之沉入寒潭。

帖中春秋

义熙三年的重阳,六十二岁的王珣在病榻上展开《伯远帖》。阳光透过葛布窗,将"隔岭"二字映成透明的蝉翼。他恍惚看见二十年前的自己与友人在东山对弈,黑子落定时惊飞了松枝积雪,那些飘散的冰晶化作帖中疏朗的章法。"该添枚闲章了",老人颤巍巍摸出田黄石,刻刀却悬在"悠哉"二字上方再未落下。是夜有白鹤衔帖西去,留下半枚朱印化作天边残霞。

余韵

千年后紫禁城的秋晨,乾隆帝用犀角柄放大镜细观《伯远帖》,忽觉"期群从"三字的飞白里渗出松涛声。启功先生某夜临帖至子时,竟见纸上游出一尾墨鲤,额间赫然印着"元琳"小篆。而今会稽山樵夫仍传说,每至兰亭雅集周年,剡溪冰层下会有墨色游丝勾勒出半阙魏晋风流,像一帖永远临不完的月光。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