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5日,天刚蒙蒙亮,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贡江雅苑农贸市场就热闹起来。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管股股长郑燕勇系上围裙,将新鲜芹菜摆上蔬菜区16号摊位,朝过往市民吆喝起来:“芹菜4.5元一斤,刚从地里运过来的!”这是于都县开展“如我+”行动中,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化身“
9月5日,天刚蒙蒙亮,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贡江雅苑农贸市场就热闹起来。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管股股长郑燕勇系上围裙,将新鲜芹菜摆上蔬菜区16号摊位,朝过往市民吆喝起来:“芹菜4.5元一斤,刚从地里运过来的!”这是于都县开展“如我+”行动中,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化身“摊主”的一幕。
“扫码在这边,现金支付也方便。”面对前来买菜的市民李东升,郑燕勇耐心指引。可就在10分钟前,他还手忙脚乱:一名市民掏出手机准备扫码付款,他却没有及时亮出收款码;一位老人递来百元钞票,他又因零钱不足犯了难,还是隔壁摊主帮忙换零才解决。“以前在办公室听商户说收款不便,总觉得是小问题,亲身体验了才知道有多影响生意。”郑燕勇说。
郑燕勇(右一)在农贸市场当“摊主”体验经营。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章保摄
这场“摊主体验”并非偶然。今年5月,于都县聚焦群众反映的“市场管理不接地气”问题,启动“如我+”行动,要求党员干部以群众身份深入基层。于都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率先响应,组织班子成员、党员干部开展“如我在经营、如我在消费”活动,分期分批让干部走进农贸市场,既当摊主体验经营全过程,又做顾客感受消费痛点,用沉浸式体验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以前总觉得商户不规范经营是意识不足,自己站到摊位上才明白其中的难处。”郑燕勇指着摊位下的泡沫箱告诉记者,清晨5点去批发市场进货时,商家要求蔬菜必须整箱采购,可他的摊位小,半箱菜就能卖一天,剩下的菜要么低价处理,要么只能眼睁睁看着变质。“这些藏在日常经营里的细节,不亲身体验根本发现不了。”
电子秤的使用更让他犯了难。明明按对了单价,称重时却总出现误差,后来才知,这台秤已经一年没检验了。郑燕勇在体验日记里写道:“很多时候商户并非故意短斤缺两,而是不清楚衡器需要定期检定,这提醒我们监管人员要多些‘手把手’的指导,少些‘冷冰冰’的说教。”
干部的亲身体验,很快转化为市场治理的“实效答卷”。当天下午,市民们便发现市场里有不少新变化:原本放在角落的公平秤被移到入口显眼处,于都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计量检定人员带着专业设备入驻,免费为商户检定电子秤、公平秤;摊主们的摊位上,统一规格的电子显示屏或价格标签插槽整齐排列,蔬菜、肉类价格一目了然。“以后买菜再也不用怕缺斤少两了!”市民王顺根拿着刚买的排骨,对检定人员说。
更让商户安心的是,于都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还集中在农贸市场不定期开展“你送我检”活动,通过食品快检技术,第一时间排查农药残留、瘦肉精等安全隐患。
“以前顾客总问‘菜安不安全’,现在有了快检服务,我们卖得放心,大家买得也安心。”卖菜20余年的张红梅指着摊位上的检测报告说,当天市监局干部还手把手教她如何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台账、索取并留存食用农产品进货凭证、核对供货者等有关信息、整理供货商资质,帮她把营业执照、检验报告贴在“食品安全信息公示栏”上,“现在顾客一看就知道我们店规范,生意比以前好了不少。”
夕阳西下,郑燕勇脱下围裙,却没急着离开。他拿着工作本,在市场里逐摊查看整改情况,笔记本上记着10余条待办事项:开展商户食品安全轮训、建立计量器具定期检定机制、优化消费投诉快速处理机制……“这些都是从一线收集的‘民生清单’,也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责任清单’。”郑燕勇说。
“我们要建立‘角色体验’长效机制。”于都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丁红辉表示,目前已建立干部每月蹲点体验制度,覆盖农贸市场、餐饮店、药店等多个行业。截至目前,通过“如我+”行动已解决市场管理类问题16个,群众投诉量同比下降40%。
暮色渐浓,贡江雅苑农贸市场即将闭市。郑燕勇与摊主们道别时,大家热情地邀请他“明天再来帮忙”。此刻,他不再是检查工作的干部,更像是并肩作战的“伙伴”——这场换位,不仅换来了市场的规范有序,更换来了群众的信任。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