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末民初,战火纷飞,长安城里的“结草堂”药铺虽历经风雨,却依旧开着。此时的掌柜魏守义,是魏颗的第三十七代孙。药铺的门板上,仍刻着“守仁、重义、务实”六个字,只是经年累月,字迹已有些模糊。
结草演义
第六回 初心未改照古今 恩义长流传世间
清末民初,战火纷飞,长安城里的“结草堂”药铺虽历经风雨,却依旧开着。此时的掌柜魏守义,是魏颗的第三十七代孙。药铺的门板上,仍刻着“守仁、重义、务实”六个字,只是经年累月,字迹已有些模糊。
这年冬天,城里来了一队伤兵,缺医少药,不少人因伤口感染发起高烧。魏守义看着街头蜷缩的伤兵,想起先祖魏颗在西河救济百姓的模样,当即决定把药铺改成临时医馆,免费为伤兵诊治。
妻子急得直掉眼泪:“守义,咱们存的药材本就不多,再这么送下去,开春可怎么过啊?”
魏守义握着妻子的手,指了指墙上的魏颗画像:“你看先祖,当年在西河把粮食都分给百姓,自己都快断粮了也没退缩。这些伤兵为了护着咱这城,命都快没了,咱这点药材算什么?”
话虽如此,药材还是很快见了底。魏守义翻遍药铺,最后找出一个布满灰尘的木盒,里面装着他祖传的一支老山参——那是当年魏明后人从大梁带出的,传了十几代,本是打算留给子孙应急的。
他毫不犹豫地把山参切成片,熬成参汤,一勺勺喂给病情最重的伤兵。有个小战士含着参汤,眼泪直流:“魏掌柜,您把这么金贵的东西给我,我……我该怎么报答您啊?”
魏守义擦了擦他的脸,笑着说:“不用报答。我先祖当年放了祖姬,也没想着要报答;后来帮了西河百姓,也没求过回报。做人啊,只要守住本心,多做些对得起良心的事,就够了。”
这事很快传遍了长安城。百姓们深受感动,有人送来自家存的草药,有人端来热粥,就连平日里吝啬的粮店老板,也拉来几袋米,说要给伤兵和魏掌柜充饥。
几个月后,伤兵们伤愈归队。临走前,他们齐刷刷地跪在药铺前,对着魏颗的画像磕了三个头。为首的军官红着眼说:“魏掌柜,您的恩情我们记一辈子!日后不管到了哪里,我们都会像您和您先祖一样,多帮衬别人。”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现代。西安城里,一家名为“结草公益”的志愿者协会悄然成立。协会的创始人叫魏晓,是魏守义的孙女。她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线装的《魏氏家训》,墙上挂着一幅现代画——画中既有春秋时的青草坡、战国时的大梁城,也有清末的“结草堂”,还有一群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在给老人送物资。
这天,协会来了个年轻女孩,手里攥着一张旧照片。照片上是个穿着军装的小战士,旁边站着的正是当年的魏守义。女孩红着眼说:“我爷爷就是照片上的小战士,他临终前说,当年魏掌柜救了他的命,让我一定要找到魏家后人,替他说声谢谢。”
魏晓看着照片,又看了看桌上的《魏氏家训》,眼眶湿润了。她拿出一本志愿者手册递给女孩:“其实不用谢。我先祖传下来的家训,就是要我们多帮人。如果你愿意,不如加入我们的协会,一起把这份‘善’传下去?”
女孩用力点头,接过手册,在登记表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如今,“结草公益”的志愿者越来越多。他们有的去山区支教,有的帮老人理发,有的在灾害现场运送物资。每当有人问起协会名字的由来,魏晓总会拿出那本《魏氏家训》,讲起春秋时魏颗放祖姬、青草坡结草报恩的故事。
有人会问:“都过去两千多年了,这些老故事还有意义吗?”
魏晓总会笑着回答:“当然有意义。先祖说‘善念如种子’,两千多年前,他播下了一颗善的种子;后来,魏氏族人一代代浇灌它,百姓们也用自己的善念滋养它。如今,这颗种子早已长成了参天大树,而我们,都是在树下乘凉的人,也该成为继续浇灌它的人。”
是啊,从春秋到现代,从魏颗到魏晓,“结草报恩”从来都不只是一个故事,它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信念,是跨越千年的精神传承。
就像城市里那棵老槐树,虽历经风雨,却年年抽出新芽;就像巷子里那盏旧路灯,虽灯光微弱,却总能照亮夜行人的路。
这份“守仁、重义、务实”的初心,这份“受人恩必报、见人难必帮”的恩义,会一直传下去,传给每一个听过这个故事的人,传给每一个愿意播撒善念的人,直到永远。
结草报恩全本演义
第七回 数字时代传薪火 善念微光聚星河
2023年的杭州,互联网产业园的一间办公室里,28岁的魏星正对着电脑屏幕敲代码。他是魏晓的儿子,也是“结草公益”线上平台的技术负责人。办公桌上,除了笔记本电脑,还放着一个小巧的木质摆件——刻着“守仁、重义、务实”的微型家训牌,是奶奶魏晓亲手做的。
“星哥,线上求助通道刚收到一条消息,贵州山区有个孩子得了罕见病,家里凑不出手术费。”实习生小周拿着平板跑过来,语气里满是焦急。
魏星立刻点开消息:孩子叫小宇,5岁,患的是先天性胆道闭锁,急需肝移植手术,前期费用还差20万。附带着的照片里,小宇瘦得只剩皮包骨,却睁着一双亮闪闪的眼睛,手里攥着画满彩色星星的纸。
“马上启动紧急帮扶流程。”魏星手指飞快地在键盘上敲击,“先联系当地志愿者核实情况,同步在平台发起筹款,再对接我们合作的公益医院,看看能不能申请减免部分费用。”
小周一边记录一边忍不住问:“星哥,你说咱们天天做这些,有时候忙到半夜,也没什么回报,图啥啊?”
魏星拿起桌上的家训牌,轻轻摩挲着:“你听过‘结草报恩’的故事吗?我先祖魏颗当年放了祖姬,没图回报,却在战场上被祖姬父亲结草所救;我太爷爷清末开医馆,免费救治伤兵,也没图回报,却让‘善’的种子传到了今天。”他顿了顿,指着屏幕上小宇的画,“你看这孩子画的星星,咱们现在做的事,不就是帮他把快熄灭的星星重新点亮吗?这本身就是最有意义的‘回报’。”
两天后,核实信息通过,筹款链接在“结草公益”平台上线。让魏星没想到的是,短短三小时,捐款就突破了15万——有捐10元的学生,有捐1000元的上班族,还有个匿名用户一次性捐了5万,附言写着:“多年前受‘结草堂’恩惠,今日尽绵薄之力。”
魏星看着后台不断跳动的捐款记录,突然想起奶奶说过的话:“善念从来不是孤军奋战,你发出的微光,总会遇到其他的光。”
一周后,小宇的手术费凑齐,顺利住进了公益医院。魏星带着志愿者们专程飞去贵州探望。病房里,小宇的妈妈拉着他的手泣不成声:“我们本来都放弃了,是你们给了孩子活路啊!以后我一定教小宇,长大了也要像你们一样,多帮别人。”
魏星笑着把一个定制的家训小摆件递给小宇:“这上面的字,是我们魏家传了两千多年的初心。以后你要是遇到难事儿,就看看它;要是看到别人有难,也记得伸个手——把这份‘善’传下去,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感谢。”
离开医院时,小宇趴在窗边,对着他们挥手,手里紧紧攥着那个家训摆件,阳光洒在上面,“守仁、重义、务实”六个字闪闪发亮。
如今,“结草公益”线上平台已经连接了全国200多个城市的志愿者,帮助过的人超过10万。有人问魏星,打算怎么把这份传承继续下去?
他总会打开手机里的一段视频——视频里,有山区孩子在“结草支教点”读书的声音,有老人接过志愿者送的暖心餐时的笑容,还有小宇术后第一次下地走路的样子。
“其实很简单。”魏星的声音温和却坚定,“就像先祖魏颗在青草坡播下第一颗善的种子,我太爷爷在清末的‘结草堂’浇灌它,我奶奶在现代成立志愿者协会滋养它,我现在做的,只是用互联网的方式,让这棵‘善’的大树,能荫蔽更多人。”
他顿了顿,看向办公室窗外的车水马龙,眼里满是光:“而且我相信,这从来不是我们魏家一个人的事。每一个捐款的人,每一个参与志愿活动的人,每一个被帮助后又去帮助别人的人,都是这份传承的一部分。”
从春秋的青草坡到现代的互联网,从魏颗的一把剑到魏星的一台电脑,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刻在骨子里的初心。
“结草报恩”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成语,它是两千多年来,无数普通人用善念编织的网,是跨越时空、代代相传的温暖约定——你帮我一次,我便把这份善意传给下一个人;你播撒一颗善的种子,我便浇灌它长成参天大树。
就像夜空中的星星,一颗点亮一颗,最终汇聚成璀璨的星河。而这份“守仁、重义、务实”的初心,便是星河中永远不会熄灭的光,会一直亮下去,照亮更多人的路,直到很久很久以后。
来源:简单花猫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