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12岁男孩一边守着父亲,一边打游戏,父亲病逝办理手续时,才发现3800元医疗费都被他玩游戏花光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3 05:20 1

摘要:2022年6月22日,四川省黄某被查出脑瘤晚期,入住当地医院进行保守治疗。

作者 | 木槿妈妈

毁掉一个孩子,就让他沉迷“垃圾快乐”

前两天,在网上刷到一则新闻,心情久久难以平复。

据成都商报报道,2022年6月22日,四川省黄某被查出脑瘤晚期,入住当地医院进行保守治疗。

黄某妻子10年前去世,他靠做泥工抚养两个儿子长大。

7月初,二儿子小黄放假后去医院陪护期间,用父亲的手机玩游戏,为了能顺利通关,先后充值共计3800余元。

然而,他并不知道,这些钱都是亲友捐给父亲的医疗费。

对他的家庭来说,这是一笔“巨款”,对父亲而言,这是用来续命的“急救款”。

月底,黄某不幸去世,其二哥在办理离院手续时才发现,医疗费已被侄儿小黄玩游戏花光了,面临约3000元的医疗费欠款,亲友们不得不再次凑钱缴纳。

病逝的黄某令人心痛,失去双亲的小黄兄弟令人怜悯,但更令人心惊的是,手机上瘾和沉迷电子游戏所引发的悲剧并非一家之殇。

山东叛逆期儿子沉迷手机游戏,偷偷使用父母银行卡充值高达9万余元……

山东青岛,一位14岁女孩寒假沉迷手机,父母本想让她去医院照顾奶奶,以此控制她的手机瘾,结果适得其反,女孩持续玩手机81小时险些猝死;

辽宁初三女生,看直播打赏20万,被父母发现后,因愧疚和恐惧跳河自杀;

辽宁葫芦岛市14岁女孩因玩一款网络游戏,充值6万被父母发现,从家中阳台坠楼身亡……

游戏充值的钱财或许可以追回,但因为手机和游戏失去生命的孩子却再也回不来了。

智能手机是把双刃剑,便利了生活的同时,被手机和游戏荼毒的孩子也越来越多。

长时间玩手机一点点吞噬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变形的颈椎、高度的近视、孤僻的性格,合力将孩子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沉迷手机还会扭曲孩子的三观,错误的金钱观让孩子对钱没有概念,网络上鼓吹直播赚大钱会让孩子掉进欲望陷阱。

董宇辉说过:

“我以前在班里的时候拒绝让学生去接触这种特别短期的快乐,这种统一偏颇的、偏执的都是垃圾娱乐。”

心理学家亚当·阿尔特也曾明确指出:

“游戏、八卦、直播等娱乐产品,就像毒品,一不留神就会让人上瘾。”

日本有位游戏成瘾者,他玩游戏几乎到了疯狂的状态,一天20多小时不吃不喝不睡,住所一片混乱,垃圾堆积成山。

他在家里蹲近10年,一直到27岁。

时间是残酷的,没有谁能在岁月的流逝中按下暂停键,很多孩子都是在虚度时间后才幡然醒悟,可留给他们的只有悔恨了。

你本想只刷半小时手机再开始学习,但手机里的内容却一直刺激你的大脑,让你停不下来,每次时间都以相同的模式流逝。

可怕的是,当你习惯了这种行为模式,大脑会逐渐对这种快乐产生耐受性,比如你从前刷半个小时视频,大脑就会感到快乐,而现在则需要增加至2小时。

一旦成瘾,就很难静下心来看书、学习和思考。

这就是“多巴胺陷阱”,一直带来即时满足的爽感,让人在廉价快乐中沉沦。

掉进“多巴胺陷阱”的孩子,慢慢失去了自控力和专注力,会偏离学习的正轨,走上一条不归路。

毁掉一个家庭,从父母放纵孩子玩手机开始;毁掉一个孩子,从孩子沉迷“垃圾快乐”开始。

教育路上,

最不该偷懒的是父母,最不该放养的是孩子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

“亲子关系越差的孩子,越容易沉迷手机游戏。”

亲子关系的好坏,往往和父母的用心程度成正比。

看过太多家庭,父母为了赚钱去城里打工,将孩子留守在老家由爷爷奶奶照看。

这些孩子大多数由于在现实世界里缺乏父母关爱和安全感,于是通过手机游戏和短视频填补孤独,导致成绩一落千丈。

还有一些家长,虽然和孩子同在一个屋檐下,但他们可能由于忙于工作和家务,常常无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互动邀请;

孩子学习上遇到问题,也是简单粗暴将手机扔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查,只得出一个答案,而不是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梳理知识漏洞。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对现实世界失去兴趣,甚至出现情绪暴躁、社交退缩等问题。

教育路上,父母若是为了图省事、少麻烦,用“电子保姆”代替“真心陪伴”,等孩子长大后问题就会接踵而至。

教育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孩子突然沉迷游戏、手机上瘾、摆烂厌学的背后一定是父母教育的缺位。

正如纪伯伦所说:

“孩子天生是一张白纸,父母用行为写下第一笔墨迹。”

先有好父母,才有好孩子。

父母日常的言行、重视教育的程度,一点点塑造了孩子未来的模样。

看过一个真实故事。

小蒋上初中后,开始寄宿生活,突然远离父母视线的他,学会了逃课、上网。

初三下学期,小蒋上网成瘾,成绩一落千丈。

为了陪“网瘾”儿子念书,40多岁的父亲决定放弃事业,与儿子同班读高一,成为了该校“史上最大龄的高中生。”

高中三年,父子俩同时起床、做早操、上晚自习、就寝。

父亲年纪大了,记性比不上十几岁的青少年,但他十分用功,别人读五遍能记住的公式或单词,他就读十遍、二十遍,直到记住为止。

儿子被老爸这种精神深深感动,开始上课认真听讲,成绩慢慢赶上来了。

父子俩自此后更是无话不谈,一起努力冲刺高考。

高考出分后,儿子理科550分超一本线28分,父亲理科477分,超二本线35分。

孩子贪图享乐是本能,父母让他自律是本事。

教育这片土壤上,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

你经常出入麻将场,回家躺在沙发上刷手机,孩子自然学着你的样子习惯享乐;

你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体育馆,科技馆,孩子兴趣爱好多,就不会沉迷于手机里的虚拟世界,未来也会更优秀。

父母的懒散懈怠只会拖垮孩子,积极向上才能改变孩子。

有一句话说得很对:生的容易,养的难;养的容易,教的难。

一个孩子的黄金成长期就那么几年,小时候你在学习上不管他,犯了错你放任他,长大后,孩子只会视你为仇人,根本不会感激你将他带到世上。

父母之恩不在于生养,而在于向上托举。

培养孩子好习惯,学习上托举孩子,正气延绵不绝,这个家就能形成积极奋进的良性循环。

培养孩子好品格,德行上托举孩子,家风代代相传,这个家才能孕育出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优秀的父母,不会将教育的责任假手于人,而是懂得亲力亲为的重要性。

父母把时间花在哪里,体现在孩子身上;而孩子把时间花在哪里,他的花就开在哪里。

没有一个孩子能在父母的放纵中成才;没有一个父母能轻轻松松教出优秀的子女。

父母,是家庭教育第一责任人

陶行知说: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用心去浇灌。”

工业化追求量产,只会用一种教育模式去教千万个孩子;农业化追求精耕细作,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特质定制成长方案。

如果说学校是工业化的量产,那么家庭就是农业化的土壤。

孩子,是家庭教育的直接受益者;父母,才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你的孩子你负责,父母当下好好教育孩子,孩子才能在未来走上一条相对轻松的路,不至于在社会上艰难求存。

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在教育过程中狠抓这三点:

1、立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家庭里毫无规矩可言,家风不正,家教不严,养出来的孩子就会目无尊长;

父母若毫无原则可守,言行不一,朝令夕改,教出来的孩子就会是非不分。

从小浸润在规矩里的孩子,长大后才能严于律己,心怀敬畏,明辨善恶。

先学习,后玩耍。

立下学习之规,是为了让孩子不虚度时光,明白学生时期,学习才是主线任务。

玩手机,要限时。

有些家长会把手机当做洪水猛兽,一看到孩子玩手机就强行制止,甚至大打出手。

这种做法只会加重孩子的叛逆心,你越禁止,孩子越是跟你对着干。

结果就是亲子关系愈发紧张,并给教育的后续推进开启困难模式。

立下娱乐之规,比如周六日可以玩两三个小时手机,孩子可以上网了解自己喜欢明星的动态,用手机玩一些小游戏。

比如近期大热的Deepseek,家长就可以一起和孩子同AI聊天,寓教于乐。

将手机当做孩子学习之余的调节剂,既能满足孩子玩手机的愿望,又能避免孩子过度沉迷。

最后,提醒各位家长,银行卡手机支付密码不要告诉孩子,每月给孩子一笔零花钱让他们自行支配即可,不可超额消费。

2、正三观:

短视频、直播的兴起,让很多孩子都活在虚无的幻想中。

新华网一项调查显示,现在想当网红的青少年,占比已高达54%。

经常也会有孩子质疑读书有什么用,赚的钱还不如主播一个月的多。

这是沉迷垃圾快乐孩子的真实想法,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你只看到了他们的光鲜,他们展示出来的也只有轻松,实际上这背后是团队的运营,以及个人所付出的千万倍的努力。

自媒体博主@我是何同学大学时开始拍摄短视频,经常熬夜通宵,才有了一个个炫酷视频的惊艳亮相,收获一大批粉丝。

尤其在自媒体盛行的当下,因为长得好看就持续关注你的人是少数,持久的才华和不断精进的学习能力才是一个人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竞争力。

再说,美貌是有保质期的,而你读过的书,知识、人品和德行会在岁月的沉淀下愈久弥香。

希望所有孩子都能明白:

决定你一生的不是五官,而是三观;赋予你魅力的不是粉饰过的无暇脸庞,而是知识武装过后的大脑。

不切实际的幻象终将幻灭,脚踏实地的步数才能踏出坚实的未来。

3、树榜样:

芬兰一位教育专家说过:

“父母不需要成为完美的老师,但必须成为终身学习的榜样。”

苏格拉底也曾说:

“每个孩子都会模仿父母,如果你希望孩子改变,请先改变自己。”

真正的教育,不取决于你花了多少钱给孩子报班,而是你给孩子做出了哪些好榜样。

你经常手机不离手,却斥责孩子看手机,在孩子眼中这就是大人的“双标”,孩子一句“那你也经常看手机啊”就会让你哑口无言。

要知道,榜样的力量>学校教育>补习班砸钱。

你永远教不出自己认知以外的孩子。

新学期,父母也要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少看手机多看书,提高自己的认知。

做成长型父母,拒绝固步自封,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用新的经验引导孩子成长。

来源:湖北电视台-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