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糖多就会得糖尿病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1 05:34 1

摘要:“甜味剂会欺骗大脑,让人吃更多糖”“糖尿病是吃糖吃出来的”“无糖或‘0糖’饮食更安全”……围绕糖与甜味剂,网络上不乏这样的流言传播。9月7日,在2025食品与健康传播大会上,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就日常生活中九大“甜蜜”流言进行了科学解读。

■本报记者 李建

“甜味剂会欺骗大脑,让人吃更多糖”“糖尿病是吃糖吃出来的”“无糖或‘0糖’饮食更安全”……围绕糖与甜味剂,网络上不乏这样的流言传播。9月7日,在2025食品与健康传播大会上,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就日常生活中九大“甜蜜”流言进行了科学解读。

流言:糖尿病是吃糖吃出来的

●解读:糖并不是2型糖尿病的直接原因,但摄入过多糖分或能量摄入过多可能导致肥胖,进而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多因素相关。《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人每天添加糖摄入控制在50克以内,最好是25克以内。高血糖人群和糖尿病患者应当遵医嘱控制血糖,日常饮食需注意控制糖和淀粉类食物的摄入。预防2型糖尿病的关键在保持健康体重,建议大家定期称体重、量腰围,提醒自己做到合理膳食、积极运动,而不仅仅是控制糖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流言:吃甜食会龋齿

●解读:口腔内的细菌会分解碳水化合物(比如糖和淀粉)并产生酸性物质,持续腐蚀牙釉质,久而久之形成龋齿,所以经常食用高糖、高淀粉食物会增加龋齿风险。这一现象在甜食很少的古代就已经存在于人类社会。减少食物残渣在口腔停留的时间,可以降低龋齿风险。比如饭后刷牙并使用牙线等辅助工具清洁口腔;减少喝饮料和吃零食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喝完饮料、吃完零食及时漱口等。儿童的乳牙及新萌出的恒牙釉质薄、矿化不完全,口腔自洁能力不如成人,容易酸蚀,偏好零食饮料、刷牙不规范更容易患上龋齿。

流言:糖会让人上瘾

●解读:美食、美景、音乐和运动等都能促进多巴胺释放并产生愉悦感,但这种反应与成瘾完全不同,不存在强迫性渴求或戒断反应。“嗜甜如命”“无辣不欢”“无醋不成味”等口味偏好是逐渐形成的,但都不是成瘾。改变食物环境、调整饮食结构可以逐渐改变并适应新的口味偏好。

流言:小孩子糖吃多了会近视或出现多动症

●解读:没有可靠证据表明高糖饮食增加儿童近视风险。遗传因素和长时间近距离用眼(

流言:水果糖分多要少吃

●解读:吃起来甜的水果未必糖分高,比如西瓜含糖量通常在5%—8%左右。吃起来不甜的水果也可能糖分不低,比如火龙果的糖分以甜度低的葡萄糖为主,其实含糖量超过10%。“减糖”主要针对的是食物中额外添加的糖,不包括新鲜水果。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营养密度高,增加果蔬摄入有助于降低肥胖和慢性病风险。中国人均水果摄入量严重不足,正常人建议每天吃半斤左右,糖尿病人可遵医嘱适量吃水果。此外,鲜榨果汁、纯果汁、果干均不能代替水果。

流言:高果糖饮食会导致高尿酸和脂肪肝

●解读:无论果葡糖浆还是蔗糖、蜂蜜,都在小肠以果糖和葡萄糖形式吸收,果糖都在肝脏代谢。果葡糖浆(F42和F55)、蔗糖和蜂蜜有相似的升糖指数(GI),侧面说明三者食用后的吸收和代谢速度接近。“高果糖饮食不健康”的核心不在果糖而在高糖,健康饮食并不回避糖和甜食,而是要控制添加糖的摄入。成年人每日添加糖摄入量应控制在50克以内,25克以内更好。

流言:“无糖”食品完全不含糖

●解读:在国家标准中,“无糖”是指100克或100毫升食品中的糖含量低于0.5克,并不是完全不含糖,类似的表述还有“0反式脂肪酸”“0卡”“0脂肪”等。其次,预包装食品显示的“0蔗糖”也不是无糖,通常含有其他糖,如果糖、葡萄糖、麦芽糖等。营养学意义上的“无糖”和绝对意义上的“无糖”在健康方面没有实际差异,即便产品中仍存在极微量的糖,其对总糖摄入和能量摄入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消费者不必过度纠结于字面含义。特别提醒,糖尿病人选择“无糖”食品时,还应关注是否含有其他可能引起血糖上升的成分,如面粉、麦芽糊精等。

流言:甜味剂会欺骗大脑,让人吃更多糖

●解读:甜味剂要么不提供能量,要么提供的能量低于同等甜度的蔗糖。在饮食结构不变的前提下,以甜味剂替代蔗糖,能量摄入必然较少,有助于控制能量摄入。健康饮食应主动控制对甜味的过度偏好,而不是依赖甜味剂。有的人可能存在“因为喝了无糖饮料,所以可以再吃两口”的补偿效应;有人因为有了甜味剂,饮食更加放纵;有些人是在原有饮食结构的基础上增加“无糖”食品和饮料的摄入,这些行为都不利于体重管理。

流言:甜味剂会损害人体健康

●解读:食品添加剂的批准与使用是基于科学的风险评估,目前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甜味剂也是国际食品法典以及欧盟、美国、日韩、澳新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允许使用的品种。目前有关甜味剂的争议性研究常存在实验设计缺陷、混杂因素难以排除等问题。各国管理部门在进行风险评估时,这些对甜味剂不利的“证据”也一并纳入考量,但并未影响最终的评估结论。“最新研究”“顶刊论文”容易引发公众关注,但并不意味着正确。对该话题感兴趣的媒体或自媒体应追溯原文,审慎解读,尤其应关注论文的“讨论”部分。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