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科普国际化,如何破局前行? | 解读科普法37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4 02:27 1

摘要:新修订的科普法于2024年12月25日施行,本次修法由原来的6章34条增加到8章60条,近50条内容被扩充和修订。(相关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新修订的科普法于2024年12月25日施行,本次修法由原来的6章34条增加到8章60条,近50条内容被扩充和修订。(相关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新修订的科普法凝练过往经验,并上升为国家意志,对全面促进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即日起,《科普时报》特开设“科普法连着你和我”栏目,邀请专家深入解读该法,敬请关注。

广东省中医院院长 张忠德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第四章 科普活动

第三十七条 有条件的科普组织和科学技术人员应当结合自身专业特色组织、参与国际科普活动,开展国际科技人文交流,拓展国际科普合作渠道,促进优秀科普成果共享。国家支持开展青少年国际科普交流。

案例

中医药文化的“播种”与“出海”

图源: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订阅号

近年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整合多学科前沿技术,为中医药国际化注入活力,助力其走向世界,让全球共享福祉。

2020年,广东省中医院在粤港澳大湾区多所学校开展“岐黄护苗・培根铸魂”活动,在学生心中播下对中医药文化兴趣的种子,培育认同感。2024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与广州中医药大学联合主办“南风雅韵・遇见中医”国际交流活动。参与者领略到中医药魅力,见证其在全球舞台绽放光芒。

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第三十七条倡导有条件的科普组织和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国际科普活动,深化国际科技人文交流。这一条款对中医药科普国际化战略意义重大,有利于中医药文化提升全球认知度,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传播,彰显中国智慧与担当。

“结合自身专业特色组织、参与国际科普活动”是中医药国际化的关键。在粤港澳大湾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应充分挖掘区内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与国际平台,积极向全球开展中医药科普宣传。同时,线上通过直播、录播等形式,向全球观众传播中医药知识;线下设置中医非药物疗法体验、中药炮制工艺展示等互动性强的工作坊,沉浸式体验中医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中医药领域,“开展国际科技人文交流”是科学传播与文化融合的双重任务。科普组织和科技工作者应借此契机,通过高水平论坛与交流会传播中医药智慧。凭借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与政策优势,构建中医药国际交流枢纽,如定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国际论坛”,汇聚全球顶尖专家,共谋中医药传承发展。同时,利用“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平台,拓宽中医药文化传播,提升中国文化全球影响力,让世界共享中医药这一宝贵遗产的福祉。

在全球化背景下,“拓展国际科普合作渠道”是提升中医药科普工作水平的关键途径。科普组织和科技人员应积极寻求与国际组织、科研机构及高校的合作机会,共同推进科普项目、研发科普产品,并培养国际化科普人才。通过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等权威机构合作,加速中医药科普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与国外高等院校联合开设中医药相关课程,则有助于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中医药专业人才,为中医药文化的广泛传播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普成果是衡量科普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应加强国际优秀科普成果共享,通过参加国际科普展览、举办科普研讨会等形式,展示我国中医药科普工作的卓越成就。优秀的科普成果共享不仅能增强公众健康素养,还可以促进全球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与认可,助力中医药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承与发展。

青少年是科普工作的重点对象和未来科技事业的主力军,“国家支持开展青少年国际科普交流”,通过组织参加国际中医药科普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让各国青少年亲身体验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他们对中医药的兴趣与热情。同时,与国际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中医药科普课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医药素养青少年人才。这样既能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跨文化交流能力,还为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传播储备人才资源。

来源:中国科普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