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康平县西关屯蒙古族满族乡大辛屯村,去年栽下的一大片蒿柳树林长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更让辛苦大半年的村民们高兴的是,前不久收获了第一批养在树上的“蚕宝宝”,这让他们看到了蒿柳养蚕致富的未来前景。
转自:沈阳日报
在康平县西关屯蒙古族满族乡大辛屯村,去年栽下的一大片蒿柳树林长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更让辛苦大半年的村民们高兴的是,前不久收获了第一批养在树上的“蚕宝宝”,这让他们看到了蒿柳养蚕致富的未来前景。
说到这个项目,村民们都对驻村第一书记高振翼夸赞不已。
蒿柳林变身村民的“绿色银行”
日前,在村里的蒿柳养蚕试验地,村民们正小心翼翼地收取着蒿柳树上的“蚕宝宝”。
2024年3月,高振翼来到大辛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一来到村里,他便开始琢磨如何带动村民致富增收。他带领着村班子积极寻找致富特色项目,把目光锁定在蒿柳养蚕这一特色产业上。
高振翼说,蒿柳根系发达,生长速度快,是很好的防风固沙树种。一年种植、年年平茬,寿命可达30—50年,另外还可以成为养蚕可持续的食物来源。于是,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尝试蒿柳养蚕项目。
要想树上养蚕,先要栽种蒿柳树。于是村集体牵头,选取了30亩适宜土地,先后投入了两批共6万多株蒿柳树苗的栽种,计划利用“生态保护+产业振兴”的绿色发展模式,带动村民小范围尝试开展蒿柳养蚕产业化项目。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大辛屯村的蒿柳树长势良好。从去年冬天种下第一批柳树苗,到如今形成的30多亩蒿柳养蚕试验区,翠绿的柳叶间孕育出大辛屯村村民致富的新希望。 ,蒿柳养蚕“织”出农民致富路)
解锁“柳上致富”新路径
今年7月,村里的蒿柳树长成,开始投放蚕种,这可把高振翼和村民们高兴坏了。高振翼还从外地邀请了相关专家,为蒿柳苗栽种、蚕蚁放置、蚕蛹看护、成蛹摘收等环节提供全流程的技术指导,解决蒿柳养蚕过程中出现的“专业化”难题。
7月29日,村民们开始投入第一批蚕种,蒿柳养蚕周期在一个月左右,如今村民们终于盼来了收获期。据介绍,正常情况下每亩蒿柳可实现年产蚕茧近70斤,收益达到2000元,是传统玉米种植收益的2—3倍。同时,蒿柳还能有效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从扦插育苗播下希望,到放蚕饲养的耕耘,再到收茧归仓的收获,高振翼带领着大辛屯村的村民们通过努力,解锁了“柳上致富”的新路径。蒿柳养蚕不仅为大辛屯村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能,还为调整种植结构、培育特色产业提供了示范样本。
“种柳+养蚕”为乡村振兴带来新流量
第一批“蚕宝宝”养殖成功,让更多的大辛屯村村民看到了希望,打算加入到蒿柳养蚕的行列中。高振翼告诉记者,下一步在逐步熟悉养殖技术的基础上,村里将继续探索提高复杂生态条件下柳蚕产量,为大范围推广积累经验。此外,还计划建立康平县蒿柳养蚕产业化项目推广示范基地。
高振翼表示,将依托派出单位沈阳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的资源优势,协调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组织青少年参观践学,了解养蚕、丝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蚕文化交流平台。同时,多方面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探索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路径,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在大辛屯村这片希望的土地上,蒿柳养蚕正成为连接生态与经济发展的“金纽带”,引领全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王晓婷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