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时候没啥遮挡,河边洗澡大家伙儿一块儿下水,男女混杂也不稀奇。《诗经》里就写过,年轻人在河边洗完澡,顺便谈情说爱。开放吧?可水质差,冬天还冷得要命。
古人洗澡这事儿,乍一听挺私密,可翻开历史一看,开放程度真能让人瞠目结舌。现代人洗澡讲究隐私,关上门舒舒服服冲个热水澡。
可古时候,洗澡不光是清洁那么简单,还跟社交、礼仪甚至生活环境挂钩。网友看了直呼:幸好生在现代,不然真适应不了。
先说先秦那会儿,洗澡挺常见,但条件简陋。普通人多半在河边洗,拿块布擦擦身子。贵族稍微讲究点,用木盆接水,仆人帮忙搓背。
那时候没啥遮挡,河边洗澡大家伙儿一块儿下水,男女混杂也不稀奇。《诗经》里就写过,年轻人在河边洗完澡,顺便谈情说爱。开放吧?可水质差,冬天还冷得要命。
到了汉朝,洗澡开始有点规矩。贵族家里有了浴室,用青铜盆盛水,烧热了洗。普通人还是去河里凑合。不过汉代有个习惯,官员上任前得洗个“沐浴”,意思是洗掉晦气。这澡得在公共场合洗,旁边还有人看着。
想想那场面,站一堆人围观你洗澡,换现代人谁受得了?
魏晋南北朝时,洗澡更热闹了。富人家流行建大浴池,亲朋好友一块儿泡。文献里常提到,名士们聚会时脱了衣服就下水,一边洗一边聊诗文。像谢安这样的大人物,洗澡时还不忘摆谱,让人伺候着。
普通人没这条件,但村里常有公共水塘,大家一块儿洗,谁也不害臊。
唐朝是个转折,洗澡变得更普遍。长安城里有了澡堂子,叫“汤肆”。这种地方不光洗澡,还能吃饭聊天,跟现代澡堂差不多。男女分开洗,但规矩不严,隔壁声音都能听见。贵族更夸张,家里浴池用香料泡水,丫鬟围着伺候。
唐诗里常写美人出浴,可见洗澡还挺有情调。不过街上澡堂人多眼杂,隐私基本没保障。
宋朝澡堂生意更火爆。城市大了,家里洗不方便,公共澡堂就成了主流。《东京梦华录》里写,开封的澡堂一天到晚人满为患。
洗澡时大家光着身子挤一块儿,搓澡工吆喝着干活。有人洗完还顺便理个发,吃点东西。热闹是热闹,可人多到连翻身都难,想清静?门都没有。
元朝因为游牧传统,洗澡习惯有点不一样。蒙古人早先不爱洗澡,觉得水洗多了伤身体。可入主中原后,也开始建澡堂。
城市里澡堂照样人来人往,洗澡还是群体活动。文献里提过,元代澡堂有大池子,几十人一块儿泡,跟澡盆子似的。冬天水凉了,大家还得抢热水。
明朝洗澡风气更开放。城市澡堂多了,农村也有了“浴池”。明代笔记里写过,乡下人洗澡常在村口水塘,男女老少一块儿下水。
城里人讲究点,但澡堂还是公共场所。有人洗澡时顺便谈生意,旁边人听个一清二楚。隐私这概念,在当时压根儿不重要。
清朝澡堂文化达到顶峰。北京的澡堂分档次,便宜的挤满劳苦大众,高档的专供达官贵人。洗澡时大家伙儿脱得精光,聊天的聊天,喝茶的喝茶。清代还有个习惯,过年得洗“年澡”,全家老小一块儿洗,图个吉利。澡堂里人声鼎沸,跟菜市场似的。
再说工具,古人洗澡没啥高科技。早先用手搓,后来有了澡豆,就是磨碎的豆子加香料,搓身上去污。唐宋时澡豆流行,宋朝还出了“肥皂”的雏形,叫“皂角”。
这些东西用起来费劲,搓半天也就那样。洗完身上还得抹点油,不然干得慌。
水源也是个大问题。古代没自来水,洗澡靠河水、井水。城里人好点,能烧热水,乡下人多半用冷水。冬天洗澡得扛着冻,夏天水里全是泥。
澡堂的水还反复用,几十人泡一池,越洗越脏。现代人看着这卫生条件,估计得起鸡皮疙瘩。
洗澡频率也不高。普通人十天半月洗一次算勤快了。贵族稍微多点,但也没天天洗的习惯。文献里常提,夏天洗得多,冬天能忍就忍。
衣服脏了换洗,身子脏了凑合。跟现代人一天一洗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再说场地,家里洗澡得有地方。古代房子小,普通人没浴室,洗澡就在院子里。夏天还好,冬天冷风一吹,洗完直打哆嗦。
澡堂虽多,可人满为患,排队是常事。想安安静静洗个澡?那得有钱有势才行。
从礼仪上看,洗澡还有讲究。汉代官员洗澡是仪式,宋代商人洗澡是社交。过节洗澡得挑日子,图个好兆头。
洗澡不光是干净身子,还跟人际关系挂钩。谁家办喜事,亲戚朋友一块儿洗,热热闹闹。可这热闹背后,是个人空间的缺失。
技术条件也限制了隐私。古代没淋浴喷头,水得一桶桶提。洗澡时得有人帮忙倒水,家里人多的话,全都看得见。澡堂里更别提,搓澡工就在旁边吆喝。现代人习惯了关门洗澡,古人这环境真没法比。
气候也影响洗澡习惯。北方冬天冷,洗澡少,南方湿热,洗澡多。江南水乡的人常在河里洗,北方人冬天能扛一个月不洗。地域不同,洗澡的开放程度也不一样。可不管哪,公共洗澡都占主流。
网友说得没错,古人洗澡真挺开放。河边、澡堂、家里,哪哪都没隐私。条件差,水不干净,工具简陋,频率还低。现代人享受着热水器、浴缸,洗澡是享受,古人那会儿却是任务。想想那画面,确实庆幸活在现在。
来源:法眼法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