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朝小说家冯梦龙所著的《醒世恒言》里有一则故事:唐朝时,进士出身的录事薛某因病高烧,昏沉入睡,梦见自己化身为一条金色鲤鱼,遇一老者在船上垂钓。尽管明知鱼饵上有钩,怎奈难以抵御那诱人的香饵,最终他还是张嘴咬钩,遂成老者的钓物。
明朝小说家冯梦龙所著的《醒世恒言》里有一则故事:唐朝时,进士出身的录事薛某因病高烧,昏沉入睡,梦见自己化身为一条金色鲤鱼,遇一老者在船上垂钓。尽管明知鱼饵上有钩,怎奈难以抵御那诱人的香饵,最终他还是张嘴咬钩,遂成老者的钓物。
冯梦龙在故事结尾点评道:“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意思是说,有清醒的判断能力,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但缺乏自制力,无法抑制内心的欲望。
薛录事“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被钓上钩,毕竟是梦中所遇。而在当今,这类“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的事依然时有发生。一些干部明知身边“围猎者”的诡诈行为,还是甘愿上钩被围猎。对反腐倡廉的党纪国法和纠正“四风”的规定,对破“底线”踩“红线”的后果,哪个领导干部眼里识不破?可还是有人“肚里忍不过”,不该吃的照吃,不该拿的照拿,不该收的照收。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干部因何会“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呢?
私欲膨胀驱使。欲望,乃人之天性。然而,一旦与“私”字相连,与“膨胀”相缀,便成万恶之源。一些党员干部中,有人信奉“做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对社会上的有钱人羡慕眼红,既想当官又想捞钱,私欲一发酵,思想就发霉。于是,对行贿受贿类的危害,虽然“眼里识得破”,但终究是“忍不过”,不知止、不收敛、不收手。
陈毅同志曾这样警示儿女:“应知重理想,更为世界谋。我要为众人,营私以为羞。”相对于陈毅“营私以为羞”的境界,腐败分子则是“营私以为能”“营私以为乐”。他们的所作所为与党的宗旨相悖、与人民的利益相悖,无论“能”也罢、“乐”也罢,最终都将被世人所不齿,留给自己的只能是永久的耻辱。因此,党员干部一定要铭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遏私于萌芽时,才能不让“贪”字抬头、不让“廉”字破头。
侥幸心理作祟。一些干部之所以“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走上违纪犯法的道路,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心存侥幸。犯了错误,指望不受惩罚;收了红包,期盼不被发觉;干了坏事,幻想不被问责。其实,这些都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侥幸心理在作祟。有时候,也许会蒙混过关,获得暂时的安稳,但终究躲得了一时、逃不了一世。古语云:“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侥幸只是暂时的,出事是早晚的。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侥幸的“小聪明”终将贻误自己的人生前途。
哲学家狄德罗曾说过:“人生最大的错误,往往就是由侥幸引诱我们犯下的,当我们犯下不可饶恕、无从宽释的错误之后,侥幸隐匿得无影无踪。而我们下一个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它又光临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侥幸心理是酿成一切违纪违法悲剧的根源所在。我们要谨记:“人虽无艰难之时,却不可忘艰难之境;世虽有侥幸之事,断不可存侥幸之心。”永不侥幸,是最好的防腐剂。
当然,一些干部之所以“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从根本上说,还是初心移位、宗旨错位,在“我是谁”“为了谁”的关键问题上发生了颠覆性错误。要想“眼里识得破,肚里忍得过”,不为钱财所动,不为“围猎”所获,不为美色所诱,还是要强基固本,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正“三观”、走正道。如此,才能抑制内心的欲望,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老老实实为官。
来源:前线杂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