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短视频刷到眼干泪流的夜里,突然想到自己五十三岁了还什么也不会,这种痛够真吧。
刷短视频刷到眼干泪流的夜里,突然想到自己五十三岁了还什么也不会,这种痛够真吧。
就在去年三月份,村口新开的图书馆门口,李婶因为躲雨钻了进去,顺手摸到一本《摩西奶奶传》,回家就把用了五年的旧抖音号删了。
她说那一刻心里就一个念头:再不动,真的就老透了。
李婶家里就两亩薄玉米地,银行卡里永远不到四位数。
别说报班买课,连网都是蹭邻居的。
她把读书门槛砍到纸+笔,每天晚饭后把娃换下来的小板凳搬到院子里,拿本从图书馆借的旧书念三十分钟。
读着读着嗓子哑了,就改成默读,反正蚊子在耳边飞也听不清。
第二天五点起床,煮猪食的间隙写两百字,手机便笺不够写就翻儿子的旧作业本。
一开始净是“今天白菜涨价”“老头打牌又输了”,半年后写成了“玉米叶子像刀割记忆”,一千字根本刹不住。
她给自己定的节奏跟种地一模一样。
月初骑二十分钟的破自行车去县城图书馆,一次交十块押金带回来两本旧书,月底还掉再借。
电视是二十年前的老长虹,只能收六个台,她就守着CCTV-6和纪录片频道,看得眼珠子发直也不换台。
看完把感受顺手贴在日记后面,写完才发现攒下了三十多万字的观影笔记。
至于运动,李婶没花一分钱。
家门口的土路来回两千步算一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脚底磨出茧就算装备升级。
有人笑话她穿胶鞋散步土掉渣,她嘿嘿一笑:比得高血压住院便宜多了。
每年逼自己学一样能糊口的本事。
前年跟村东头老厨师学包包子,去年蹲花市偷看老板怎么把多肉养胖,今年开春在院里堆肥种菜,拿烂菜叶换青菜吃,顺带给写作攒素材。
月底那天,她把三十天的事像剥玉米叶似的一层层掀开:读了几页书、学了哪道菜、走路多少步、哪天情绪崩了——用红笔标“崩”字,像给地里的杂草做记号。
下个月就盯着红笔多的地方改。
短途旅行最省:挑逢集日坐三块钱的小巴去镇上,逛跳蚤市场看人砍价,蹲在河边洗衣服听老太八卦,回家就能写《桥底下那个不会笑的卖鱼郎》。
文章往头条一丢,没想到真拿了稿费,两百块,比她一天的菜钱还多。
有人酸:不就认得几个字吗,能上天?
李婶闷头不理会,把手机调静音继续写。
八年过去,那本被儿子当演算纸的旧作业本已经换成厚厚的A4打印纸,署着她名字的小文章成了县报常客。
她最得意的是,同村几个六七十岁的老姐妹也开始抄她的办法:早上结伴散步,下午一起读书,还建了个“村头唠嗑写作群”,错别字满天飞,开心就行。
最新研究说了什么我懒得背原文,就记得一句话:阅读和写字能给大脑“松土”,学新本事让脑子“长苗”,坚持八年的李婶比实验组里那些天天喝补脑保健品的同龄人记忆力还好。
世卫组织的“积极老龄化”在我眼里就是李婶的活广告——没钱也能过有劲的日子。
图书馆、旧电视、乡路、跳蚤市场全是免费资源,只要肯起身去碰,人就掉不到空虚的坑里。
手机屏亮不过两小时,纸页可以陪你走一辈子。
李婶用八年把这两句写成了现实。
来源:科技馆探索未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