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乌鲁木齐的城市脉络里,公交线是流动的“毛细血管”,一头连着市民的日常出行,一头系着城市的发展温度。今年以来,乌鲁木齐公交频繁“上新”“调整”,每一次线路的延伸、站点的增减,都是对市民建议的真诚回应,更勾勒出一幅愈发人性化的城市出行图景。
在乌鲁木齐的城市脉络里,公交线是流动的“毛细血管”,一头连着市民的日常出行,一头系着城市的发展温度。今年以来,乌鲁木齐公交频繁“上新”“调整”,每一次线路的延伸、站点的增减,都是对市民建议的真诚回应,更勾勒出一幅愈发人性化的城市出行图景。
听需而动:从“规划图”到“民意簿”的转化
城市公交的调整,从来不是闭门造车。市交通运输局一次次现场调研、一场场民意征集,把市民的“出行痛点”变成了“优化清单”。
9月10日起,532路、6005路等多条线路率先“焕新”。532路大刀阔斧调整走向,取消8对站点、新增5对站点,一头连着八道湾停车场,一头接至乌鲁木齐站南广场,把会展中心、小西沟等核心商圈和交通枢纽串联成线,原来的公交服务空白区由78路、922路等“补位”,让居民换乘不再绕路。6005路则通过11对双向车站的“换址”与线路微调,让米东区的居民能更快抵达通汇市场、轮台路停车场,新增的“永丰南路”“米古里”等站点,更是把公交站直接搬到了居民“家门口”。
更早之前的6月30日,BRT5号线的延伸就已让市民尝到了“听需而动”的甜头。新增13对双向站点,把首末站拉长到“乌鲁木齐站北广场—榆树沟停车场”,25.5公里的线路上,新疆师范大学、榆树沟停车场等站点的增设,让高校师生、郊区居民的出行一步到位,1元票价更是守住了民生温度。
9月20日,乌鲁木齐公交“焕新”力度升级——新开4条线路、优化5条老线,既覆盖公交盲区,又提升既有线路效能。
新线:填补空白,链接城市新区域
111路:全长20.2公里,成为贯通陆港口岸的首条常规公交线。从陆港客运站到青建集团,“陆港口岸”“一中望谷路校区”等新建站点,把白鸟湖片区、红岩街片区与万盛大街沿线紧密相连,不仅填补了红岩街的公交盲区,更让陆港经济圈的出行“血脉”彻底畅通。
112路:从华昌街西到榆树沟路停车场,12.3公里的线路堪称“民生专线”。新疆大学(博达校区)、新疆医科大学(雪莲山校区)、新疆国际医疗中心被串联其中,“华昌街”“彩霞路”等新建站点,让河马泉片区、观园路片区的居民接驳BRT5号线更便捷,上学、就医、通勤的“最后一公里”被稳稳接住。
113路:新联农贸市场到养生谷的线路,是城北居民的“生活纽带”。14.9公里的路程中,“宣仁墩地铁站”实现与轨道交通1号线的接驳,“北辰八街西”“启航四街”等新建站点,把城北的新建小区、中小学、商业综合体“串珠成链”,买菜、上学、逛街的出行需求一站满足。
115路:安宁渠文旅小镇到里巷商业街的线路,为文旅与生活“搭桥架路”。北辰八街、文光路等公交盲区被覆盖,“安宁渠文旅小镇”“儿童医院城北院区”等站点,让城北居民逛文旅园、就医看病的出行选择更丰富。
老线:优化升级,让既有线路更优化
5035路的调整颇具代表性,取消15对站点、新增2对站点,改经万盛大街南二巷后,从白鸟湖直抵乌鲁木齐站南广场,“软件园”“中泰化学”等站点的设置,让产业园区与交通枢纽的联动更紧密。
4103路则聚焦仁里路、仁园路的公交盲区,取消“天山技术学院”等3对站点、新增“仁里路”首站后,把天使之城、交旅天荣府等小区纳入公交服务圈,原来的线路空白由602路、536B路“接力”,居民出行不再“绕远路”。
5020路、5030路的环线调整,更是把“便民”刻进了细节里。21.2公里的环线上,“榆坪街南”“榆坪街北”等新建站点,让祥茂综合市场的商户、居民到火车西站的通勤路更顺,“蒙牛乳业”“生态园”等站点也为沿途产业、生态区域注入了交通活力。
5035路调整后,从白鸟湖直抵乌鲁木齐站南广场,让产业园区与交通枢纽联动更紧密。4103路聚焦仁里路、仁园路盲区,新增首站后,周边小区居民出行不再绕远。5020路、5030路的环线调整,让祥茂市场商户、居民到火车西站通勤更顺,也为沿途产业、生态区域注入交通活力。
以人为本:公交蝶变的城市温度
乌鲁木齐公交的变化,是“以人为本”的生动实践。
它消解“换乘焦虑”——BRT与常规公交、公交与地铁的接驳更丝滑;它赋能“区域发展”——新线支撑陆港经济圈、服务教育医疗片区,成为发展“助推器”;它响应“民生需求”——学校、医院、农贸市场旁的站点,成了“生活服务站”。
从“代步工具”到“生活枢纽”,乌鲁木齐公交的每一次变化,都是对市民期待的温暖回应。当更多人在公交出行中感受到便捷与贴心,这座城市的“人情味”,也在流动的公交线上愈发醇厚。
来源:中医金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