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阵子和朋友聊天,不禁感叹现在身边恋爱的人真是越来越少了,就连之前恋爱从不间断的她,也迎来了有史以来最长的空窗期,懒得去认识新的人。问及原因,她说「可能跟谁在一起,最后结果都是那样」。
前阵子和朋友聊天,不禁感叹现在身边恋爱的人真是越来越少了,就连之前恋爱从不间断的她,也迎来了有史以来最长的空窗期,懒得去认识新的人。问及原因,她说「可能跟谁在一起,最后结果都是那样」。
看上去忠诚的人有可能在背地里偷偷出轨,起初对待感情全情投入的人可能越来越三心二意,至于一个人是不是容易变心就更加不可知论……
所以,这个世界上究竟有没有专一的人?
希望彼此在感情中保持专一是大部分人在亲密关系中再普通不过的诉求。它不是什么感情困局,也没有什么多深刻的道理,可现实中操作起来却好像总是各种受阻。
怎么才能知道一个人在感情中是否专一?或者,在背叛发生以前,有什么迹象是能让我们察觉到对方的不可靠的吗?
今天,来看看专一的人都有哪些共性——
01 TA 们既享受相处
也乐于拥有自己的空间
一个很普遍的误解是,一个人对关系能有多投入,决定了 ta 能有多专一。
想象这样一个伴侣:24小时随时待命,巴不得时时刻刻陪伴你的身边。这样的伴侣即便听起来可能有些过于投入,但似乎不会让人怀疑 ta 的专一。
然而,这种状态可能正预示了长久的专一对 ta 而言是有难度的。临床心理学家从与来访者的接触中发现,那些在关系初期非常粘人,渴望亲密而难以接受边界的伴侣,反而有可能因为感觉自己对亲密的渴求得不到满足,而向其他关系寻求「备用」的温暖[1]。真正更擅长持久投入亲密关系的,其实是那些在爱情中渴望亲密,但依然能够享受独处的人。对于 ta 们而言,亲密关系是稳定且安全的,ta 们信任伴侣,也更愿意专注地投入在关系当中[2]。02 TA 们能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找到乐趣
关系最热烈的初期,专一并不是件难事。可是蜜月期总会结束,感情越到后期,似乎越需要一个人的自制力来维持对一段关系的专一。不过,在长期关系中,维持专一对于一些人来说确实更轻松一些。
心理学研究很早就发现,人们的环境适应性(habituation)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3]。那些需要更长时间产生适应性的人对于事物的新鲜感维持得更久。其他研究学者也注意到,虽然被新鲜事物吸引是人的天性,有些人天性喜欢熟悉感多过新鲜感[4]。图片来源:《甜蜜蜜》
换句话说,由于这部分人天然的倾向,专一对 ta 们更像是一种舒适的享受,而不是需要费劲维持的任务。 这些人在关系中可能相对慢热,但 ta 们的热烈也可能持续得更久,并且比一般人更擅长在重复的生活中找到乐趣。
03 TA 们往往会给出非常清晰的承诺
保持专一是一种承诺。只不过,在背叛发生以前,这条承诺都有点像装在薛定谔盒子里的猫,没人清楚它到底是会被一直遵守还是会被违背。
虽然我们无从确认这条承诺最终是否能够实现,但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的确可以看出对方是否有遵守承诺的能力,并由此能够推断出当对方承诺专一时,有多大的可信度。
遵守承诺的人给出的承诺往往是清晰明确且伴随实际行动的。Ta 们会不情愿作出太过模糊的保证,比如「我保证以后不惹你生气了」或「以后我们都不吵架了」,因为模糊的承诺难以实现,而 ta 们很难接受自己说过的话却做不到。
图片来源:《生活大爆炸》
同时,ta 们对于自己的承诺会非常慎重,慎重到 ta 们不太愿意把诺言当作甜言蜜语说给对方听。每个承诺对于 ta 们而言都是需要认真对待的目标。在给出承诺以前,ta 们往往已经在脑海中预想好如何实现这个目标了。如果这样的人对伴侣作出了保持专一的承诺,那 ta 们一定在心中已经下好了十分的决心,并愿意全身心地履行这一承诺。
04 TA 们拥有稳定清晰的自我
处在亲密关系中时,我们是格外脆弱的。因为我们邀请另一半走进我们内心的同时,也赋予了 ta 刺痛我们软肋的能力。拥有稳定而清晰的自我,对于维持长期亲密关系显得格外重要。
缺乏稳定而清晰的自我的人容易要么顺应外界对 ta 们的所有要求,要么强求外界符合自己的一切期待。这两种状态对应我们常说的自卑与自恋。
自卑的人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产生「我不配」的感受,不断向对方让渡自我,却总是担心关系难以维系,最终由于害怕一段关系不足以支撑自己而向外寻求安全感。自恋的人在亲密关系中则容易不满足于仅仅从伴侣身上获得关注,想要追求他人的关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两种状态显然都无助于我们维持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研究发现,那些自我认知明确的人往往更愿意对一段关系付出承诺[5]。Ta 们的自我像是内心安稳的小屋。在亲密关系中,ta 们可以坦然邀请伴侣走进自己的小屋,而不会担心自我受到威胁。这种自在感,使自我认知清晰的人更擅于维系一段长远的感情。图片来源:《我可能不会爱你》
查阅资料时,我看到不少关于这个话题有些年代的研究,其中有一份研究是这么说的:有理想主义倾向的男性和浪漫主义倾向的女性会对爱情更加忠诚,更愿意维系一段关系[6]。换句话说,更愿意投入感情的人,不论男女,身上多少需要一点点「不切实际」的因子。
虽然这篇研究没有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关联,但似乎不难理解。专一从来就不是一件很理性的事情。
如果我们要非常现实地考量「专一」这件事,可能会发现它并不能最好地实现我们的利益——专一,意味着人们放弃寻找更好的可能,意味着为另一个人付出牺牲,意味着不再只需要考虑「我」,而需要时刻为「我们」着想。
图片来源:《老友记》
从以上的各个特点可以看出,专一与否和我们的个性/成长经历关系紧密。很多时候,专一更像是一种能力,而不单纯是一个人的意愿。有些人可能欠缺保持专一的能力,但依然渴望稳定专一的关系。
好消息是,专一确实是可以在关系中被培养出来的。具有这些特质的关系往往能让人变得更专一:
1.关系中设立了清晰的边界
清晰的边界和规则是一段关系的安全网,它除了能使关系中的双方更舒服地相处以外,还可以避免关系因为混乱而产生矛盾。
(关系中的「舒服」究竟是什么样的感觉?点击阅读:)
很多时候,关系里的「不专一」,都与边界和规则有关。比如,双方对什么才是专一的行为有歧义,可能一方觉得自己和朋友单独吃饭是正常交往,而在对方眼里则是越界行为;一方觉得如果不让伴侣看手机就是心里有鬼,而另一方则坚持这是个人隐私。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专一」其实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情,每个人,每段关系,对于怎么样才算保持专一,并不完全一致。因而,沟通清楚什么才是这段关系中的「专一」,是一段专一的关系不可缺少的。
2.发生矛盾时不争论对错
如果你发现在自己的关系中,双方即便发生争吵,也很少试图分辨谁对谁错,而是两人一起试图解决双方存在的不同,那么恭喜你——这段关系拥有专一的潜力。
发生争执的时候,想要证明自己的正确性几乎是每个人的本能,在亲密关系中也是如此。只不过,当我们在试图证明自己的正确性时,我们常常忘记伴侣并不是我们的对手,而是我们最亲密的同伴。
曾有一项研究通过监测伴侣在争吵时的荷尔蒙变化,来分析情侣的争吵模式与关系存续长短的关联。研究人员发现,情侣在争吵时的荷尔蒙水平会互相影响,并进入相互为敌或是共情彼此的状态。那些相互为敌的情侣相比那些争吵中共情彼此的情侣更容易分手[7]。图片来源:《都市男女的爱情法则》
3.双方对于这段关系有共同的目标
可能有些人以为能够专一的关系一定充满了快乐、幸福,以及一切美好浪漫的时刻。体验更多积极的情绪在关系中固然很重要,但它并不是一段专一的关系最关键的部分。双方对关系拥有共同的信念,相信关系可以成长,才是更重要的。
我的一个朋友和她对象都不属于天性专一的人。她们一个从没经历过超过三个月的关系,另一个在先前关系中则有过不忠的劣迹。刚在一起时,两人的关系充满了情绪炸弹和不安全感,周围的人对她们都不看好,我也曾在听到她提到对方时忍不住问她为什么不考虑分手。
现在三年过去了,她们没有像周围人想的那样分手,反而逐渐成为了大家眼中的模范情侣。问及朋友是怎么做到的,她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因为我们都相信现在难一点,之后会变好的呀。
图片来源:《苦尽柑来遇见你》
有些人虽然渴望专一的感情,却没有保持专一的能力;有些人可能天性专一,但 ta 遇到的人或许并不是 ta 想要为之专一的对象;还有些人缺乏专一的特质,却因为下定了决心,付出努力获得了长久的感情。
你属于哪一种呢?
今日互动
你认为专一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
References:
[1]Christie, J. (2006). Familiarity seekers are fast and novelty seekers are slow.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59(2), 312-325.
[2]Engel, G., Olson, K. R., & Patrick, C. (2002). The personality of love: Fundamentalmotives and traits related to components of lov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2(5), 839-853.
[3]Haseli, A., Shariati, M., Nazari, A. M., Keramat, A., & Emamian, M. H. (2019). Infidelity and its associated factors: A systematic review. The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 16(8), 1155-1169.
[4]Lewandowski, G. W., Nardone, N., & Raines, A. J. (2009). The role of self-concept clarity in relationship quality. Self and Identity, 9(4), 416-433.
[5]O'Gorman, J. (1977).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habituation of human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A review of theory, method, and findings in the study of personality correlates in non-clinical populations. Biological Psychology, 5(4), 257-318.
[6]Schneiderman, I., Kanat-Maymon, Y., Zagoory-Sharon, O., & Feldman, R. (2014). Mutual influences between partners’ hormones shape conflict dialog and relationship duration at the initiation of romantic love. Social Neuroscience, 9(4), 337-351.
[7]Shorey, H. (2019). Cheating: The Effects of Anxious and Avoidant Attachment. Psychology Today.
本文关键词:情感专一、承诺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作者 / fufu
来源:知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