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开放、自信、文明的中国,应该可以容纳一个有争议的胡适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3 22:29 1

摘要:1947年,天津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的大三学生陈之藩(学者、散文家),因听了胡适的一段广播,便给其写信,把一个青年学子的苦闷、疑问与感想和盘托出,向胡适请教。之后他们书信往返,成了忘年之交。后来,陈之藩把那些信件编辑成书,即是《大学时代给胡适的信》,也成了陈

民国街道建筑

因条件所限,许多人在完全不了解胡适生平与事迹的境况之下,就套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的一些政治术语,批判胡适。可以说,这是我们时代的悲哀。

在台湾,在现当代文人里,地位最尊者首推胡适。当年胡适过世后,台湾便出现这样的话语,没有了胡适,我们还有余英时。

一个曾任中国最高学府的校长,能有多少不堪呢?

一个在国难当头时候出任驻美大使之人,为战火交织的祖国奔走呼号努力争取到许多外援之人,能有多少不堪呢?

1947年,天津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的大三学生陈之藩(学者、散文家),因听了胡适的一段广播,便给其写信,把一个青年学子的苦闷、疑问与感想和盘托出,向胡适请教。之后他们书信往返,成了忘年之交。后来,陈之藩把那些信件编辑成书,即是《大学时代给胡适的信》,也成了陈之藩有名的散文集之一。一个能不厌其烦给青年学子(还不是自己学校的学生)谆谆以教的师者,能有多少不堪呢?

1962年,胡适去世,安葬之时,台北万人空巷,凡夫走卒都争先送别,人人都以“我是胡适之的朋友”为荣。难道那些人都是盲者吗?

1999年,88岁高龄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前往台湾做文化交流。他下飞机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手捧鲜花,直奔胡适的墓地,低头、弯腰、悲泣。1946年季羡林进北大任教,他与胡适的交往其实很短,然而,在一代大师的心底,胡适应该不止是用敬重二字所能概括的吧?!

胡适过世也已六十二年了,无论是胡适1949年离开大陆时,还是他辞世之时,中国都比过去更加安定、繁荣、进步、文明、强盛,更让世界不可不敢小觑。一个开放、文明、自信的中国,难道还不能容纳一个有争议的胡适吗?

来源:天涯咫尺长相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