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阐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并结合实例探究实践策略。笔者认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拓展语言知识,还能缓解初中阶段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及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指出教师应在教材内容和学情的基础上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禹华伟
摘要:本文阐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并结合实例探究实践策略。笔者认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拓展语言知识,还能缓解初中阶段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及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指出教师应在教材内容和学情的基础上探究文化和语言高效融合的策略,更新教学方式,构建出灵活、高质、深入的阅读文化课堂。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引言
语言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承担文化载体的重要角色。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互相促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发展,还能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新思路和机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阅读教学的融合能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语言表达,间接开拓传统文化的宣传渠道,引导学生担任文化使者的角色,从而激发他们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同时,阅读素材呈现文化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去比较、分析、判断并思考,其思维在文化阅读课堂中得到激发和碰撞,并在阅读和思考中塑造文化态度与文化价值观。
由此看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多层次、多方面的意义,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活跃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滋养其文化意识,并在探究性课堂中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实现学科核心素养,构建素质教育课堂。然而,文化课堂在实践过程中仍然不成熟,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在教学理论中深入探究,理清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探索文化课堂的实践策略,构建高效英语阅读课堂,实现文化和语言的共同进步。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一)提高语言表达,增强文化宣传
在初中阶段,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除了基础的英语知识,他们还会学习一些西方文化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师教学往往集中在对西方文化的介绍、讲解和思考上,这使得学生对英语语境中的西方文化较为熟悉,并且在表达西方文化时更加自然和流利。普遍的教育观念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超过了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因此没有必要将传统文化作为英语阅读教学的重点。然而,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往往难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导致学生虽然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但是在用英语表达时却显得力不从心,他们的语言储备中缺乏传统文化的相关表达,从而使得传统文化在英语语境中难以得到有效传达。
为了扭转这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教育工作者需要抓住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关键时期,在阅读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和材料。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技巧的同时,引导他们结合个人经验,搭建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构建传统文化的语言表达框架。此外,可以设计多样化、高效、系统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熟悉和运用传统文化,深化他们对传统文化在英语语境中的思考和理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阅读教学,可以不断提醒学生,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还要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世界听到中国的故事,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二)构建文化比较,激发思维碰撞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对比分析两种文化的不同之处,引导他们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提升他们的文化鉴赏和辨别能力(陆芙琼 2022)。语言阅读材料为学生提供了文学养分,而文化的多样性则提供了比较和分析的内容。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的异同,分析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并探究基于文化差异的语言差异,学生可以建立起语言与文化的逻辑关系。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态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教师应抓住文化比较的机遇,构建具有深度思维的文化课堂,要求学生整合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并绘制流程图或思维导图,判断文化中的优缺点。在小组合作和讨论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学生的整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等思维技能将在文化课堂中得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碰撞会在课堂上产生连锁效应,激活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反馈,增强课堂活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思考,从而真正构建出高效的深度思维课堂。
(三)创造文化氛围,滋养文化意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血脉,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宋增韵、范姣兰 2023)。这些传统文化历经时间的考验,在现代社会依然闪耀着光芒,为国家、个人和社会的前进提供指导。学生文化意识的塑造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意识指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付文静、国红延 2024)。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要求他们具备系统的语言知识和丰富的文化内容储备,能够在阅读中将优秀的文化内化为个体意识的一部分,这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为教学目标,分析英语阅读中的文化内容,深入探究文化现象背后的原因和价值。教师需要创造学生熟悉的文化氛围,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关联性、实践性、系统性的学习环节,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深度思考中感受文化现象背后的文化价值,促进其对文化和语言的深入理解,从而滋养其文化意识。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融入英语学习活动观,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指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学习特征设置一系列实践性、关联性、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语言知识,并且在实践性学习活动中进行应用迁移,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散思维,合作讨论,发挥个体的创造力和创新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同时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三个特征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摆脱传统教学的割裂性,看到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联系,将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和文化内容相结合,构建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同时教学环节层层递进,主题探究不断深化,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对文化主题的理解,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框架。
以鲁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Unit 5Section A中的3a部分阅读语篇为例,探讨英语学习活动观指导下的阅读教学。该部分的阅读语篇题目为Full Moon,Full Feelings,主要介绍了中秋节的风俗和由来。在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理解主要信息、构建知识体系之后,教师设计以下教学环节:“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folk stories about Mid-Autumn Festival,work in groups to play the story of Chang’e.”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熟悉重要语言表达之后,要求他们根据中秋节的传统故事进行角色扮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熟悉传统故事,根据所学语言知识设计人物对话,思考故事节奏,渲染故事氛围,并最终呈现作品。这一环节不仅深化了学生对传统故事的理解,巩固了语言知识,而且在合作中锻炼了语言运用和迁移能力。同时,这一环节与文章阅读环节相呼应,体现了教学的关联性和递进性,促进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打破了“哑巴英语”状态,缓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英语教学中的失语现象,引导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二)智慧课堂辅助,构建文化比较课堂
智慧课堂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它通过将高科技和信息化手段融入教学,提升教学效率。智慧课堂不仅丰富和更新了课堂教学内容,还运用先进手段渲染课堂氛围,提高课堂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深化,加强师生互动,从而多方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构建多样化的文化氛围,并在这种氛围中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思考和决策。这不仅要求教师提供丰富的文化素材和内容,还要求文化素材的来源和呈现方式多样化,使学生能够在比较中感受文化差异,深入理解文化。
以鲁教版初中《英语》九年级Unit 5 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中的3a阅读内容为例,这部分包含了两篇文章,分别为哥伦比亚学生和瑞士学生介绍本国的礼仪知识,包括时间观念和拜访礼仪等,旨在帮助学生开阔国际视野,熟悉不同国家的交往礼仪与习惯。首先,教师要求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运用思维导图构建内容体系,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阅读方式和策略,理清文章结构;其次,教师利用智慧课堂的优势,播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时间观念和拜访礼仪的视频,要求学生根据视频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时间观念和礼仪,并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文化现象的差异,同时鼓励学生运用之前学习的语言知识进行总结和表达;最后,教师利用智慧课堂的辅助功能,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从历史、地理、政治等角度探索三个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深层原因。在学生缺乏人文知识储备的情况下,教师通过智慧课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多样的形式为学生解决学科问题提供思路和素材,促进学生在比较中进行深入思考。
(三)探究性课堂深化文化意识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的教学方法,它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创造性。随着教学主题的深化和语言知识的积累,教师可以提出驱动性问题,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运用语言知识和能力来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探究性课堂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像一双无形的手推动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和合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中融入探究式教学,不仅能在学生既有经验的基础上深化他们对文化主题的理解和感悟,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以鲁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Unit 4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的单元内容为例,教师带领学生进行B部分的阅读学习。阅读语篇题目为Thanksgiving in North America,主要介绍了感恩节的日期、习俗和食物,并且详细叙述了火鸡的烹饪方式。在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阅读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并构建科学、系统的语言知识体系之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了驱动性任务:“According to the passage,work with your teammates to make a poster to introduce one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 and how to make the symbol food.”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作海报,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和节日食物的基本做法。学生以阅读材料为范本,具备了基本的语言知识体系,熟悉了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通过对知识的迁移和内化,学生进行分析、判断、决策和解决问题,最终完成驱动性任务,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精神脊梁。在当前的英语阅读教学中,传承和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和现实价值。教师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和弘扬者,需要深入挖掘阅读主题,开发传统文化素材,引导学生理解、表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提升文化素养。
引用文献
付文静,国红延. 2024. 基于“文化体验式学习循环”发展文化意识的高中英语单元教学实践 [J].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1):7-12.
陆芙琼. 2022. 基于“读思达”教学法的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探究——以《多维阅读》第十二级Kids Speak Out为例 [J]. 教学月刊·中学版(外语教学),(6):36-40.
宋增韵,范姣兰. 20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究 [J].海外英语,(9):188-190,197.
来源:永大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