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文学与心灵之旅 | 纪录片《百年巨匠-林语堂》导演阐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3 17:24 1

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能用英文写作并产生全球影响力的作家并不多见,林语堂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就以《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等著作架起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他不仅一位杰出的文学家、翻译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的文字充满智慧与幽默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能用英文写作并产生全球影响力的作家并不多见,林语堂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就以《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等著作架起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他不仅一位杰出的文学家、翻译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的文字充满智慧与幽默,他的思想充满了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洞察。

在接到纪录片《百年巨匠-林语堂》的导演任务时,我们既感到荣幸又有不免有一些忐忑。林语堂作为一代文学巨匠,著作等身,学识渊博,对如何做好这样一部人物纪录片信心显然有些不足。《百年巨匠・国学篇》总导演夏蒙从一开始就对林语堂先生人物生平与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与指导,鼓励我们从学习入手,向专家请教,做好这部纪录片。作为执行导演,我和团队在素材资料极其有限的情况下,经过一年多时间深入采访与实地拍摄,努力通过影像的力量,生动地还原出一个真实的林语堂——让已经远去的这位文学巨匠,鲜活地走进观众,走进热爱他的读者中间。

我们在撰稿时就虚心向专家请教,不仅记录了他的成长环境、求学道路,更聚焦于他“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努力在东西方之间架设文化桥梁杰出贡献。将他如何创作《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苏东坡传》《孔子的智慧》等作品的心路历程介绍绐喜欢他作品的观众。

林语堂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他提倡幽默文学,被称为“幽默大师”,他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宣传他的文学主张,培养了众多作者与读者,具有广泛影响力。林语堂在创作中,常用幽默的文字委婉地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幽默的文学风格。

林语堂创办的《论语》杂志萧伯纳游华专号

林语堂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纪录片较为详细地记录了他在抗战前后的文学生涯。

1935年,林语堂应美国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Pearl S. Buck)之约,用英文撰写了《吾国与吾民》一书,一经出版便荣登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林语堂从此在英语读者中声名鹊起。因此赛珍珠力邀林语堂到美国从事英文写作。离开上海前,林语堂曾与鲁迅、巴金、郭沫若、茅盾等人,连署知名的《文艺界同仁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主张不分新旧派别,为抗日战争而结合,争取言论自由。

1936年8月1日,林语堂举家前往美国。七七事变后,林语堂在《时代周刊》发表了《日本征服不了中国》,支持中国抗战,之后应中国驻美大使王正廷的邀请,到华盛顿为中国演说。抗战期间,林语堂曾于1940年和1943年两度回国。1943年,林语堂再度回国,相继在重庆中央大学、西安青年堂等地发表演讲。以实际行动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做出重要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林语堂身居海外,一直关心着新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在海外撰写文章,发表演讲,心向祖国大陆,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因为思乡心切,1966年,林语堂移居台湾,曾经专程到金门岛用望远镜眺望大陆,眺望他的故乡。

林语堂对中华文化孜孜不倦的探寻与传播,源于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自信。他一直希望能找到汉字更加便捷的书写方式。用三十年时间研究汉字打字机。耗尽了十多万美金,发明“明快中文打印机”,甚至为此破产举债,可他依然无怨无悔。

拍摄这部纪录片最大的困难之一就是内地缺少对林语堂系统的研究,第一手的资料更是非常稀少,但我们还是得到许多专家学者和相关单位的有力支持。

八十多岁的施建伟教授,一边照顾重病的妻子,一边接受采访,还带来满满一箱资料供我们拍摄。

陈漱渝教授把珍藏的手稿版《两地书》借给我们。

厦门大学不仅提供了拍摄场地,还接来了林语堂的亲属。

张羽教授整理好1926年《厦大周刊》,其中还有刊发任命林语堂职务的原件,及林语堂和鲁迅在厦大期间一系列资料。

林语堂纪念馆、林语堂文学馆提供场地资料,组织了很多小演员和服装配合拍摄。

作为这部纪录片的执行导演,唯有通过纪录片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我们跑了北京、上海多家图书馆,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整理出林语堂各个时期历史照片、发表在报纸和期刊杂志的文章、各版本的译著封面和影像资料。

林语堂曾帮助妻子和女儿在美国出版了《中国烹饪秘诀》和《中国食谱》。国内没有资料,我们最终在海外网站找到了这两本书的封面。大量的准备工作,让本片所涉及的内容都有珍贵的史料来佐证。

声讨鲁迅林语堂-申报报纸

林语堂在台湾创办的专栏《无所不谈》合集中的序言手稿

在林语堂的帮助下,妻子与女儿在美国出版了《中国烹饪秘诀》《中国食谱》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们欣喜地了解到:在日本发现了林语堂《红楼梦》的译著手稿。我们几经周折联系到发现人宋丹博士,将新的发现成果加入到纪录片中。林语堂在生命最后一段,不仅主持编撰了1800页的《当代汉英词典》,还完成了《红楼梦》的英文译著,经他安排还出版了日文版《红楼梦》,真是了不起!

我们在片子中加入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和大量信息,基本上刻画出了一代文学巨匠的感人风采。

在纪录片中,我们还试图勾画出林语堂先生的朋友圈。

早年胡适曾在经济上接济过林语堂,还推荐他到北大任职。新文化运动时期,俩人观点不一致,林语堂没有站队以胡适为代表的“现代评论派”,而是站在对立面“语丝派”。

林语堂以然和鲁迅有过嫌隙。但在一些文学论战中。多次和鲁迅先生站在一起。鲁迅写文章“痛打落水狗”,林语堂就画了鲁迅打巴尔狗的漫画来配文,撰写多篇文章呼应。林语堂参加学生游行,还带头向军警扔石头。也是第一个写文章纪念刘和珍的人,因此被列入反动政权通缉者名单。

林语堂敢于向黑暗作斗争,同时也提倡文学的“幽默、性灵、闲适”。为此,他的一些文学观点受到争议与批判,鲁迅也说他“不合时宜”。但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谈到谁是中国最好的杂文作家,依然推荐了林语堂,并谦虚地把自己名字排在林语堂的后面。

林语堂晚年移居台湾,不愿介入政治活动,仍然专心于学术研究。他说:“我要有做自己的胆量与自由。”“我憎恶强力,从不骑墙和翻筋斗,无论是身体上,还是政治精神上,看风头都不会有”。

眺望故乡,而故乡不可归兮,成为他一生的遗憾。

在这部纪录片中,观众可以看到林语堂从童年到老年许多生活趣事。也描述了他在痛失爱女后的肝肠寸断,手写诗稿《念如斯》。我们更愿意把文化大师林语堂还原成一个感情丰富的普通人来讲述,因此加入许多碎片化的故事,让他的形象更加可亲、可敬、鲜活、立体。

林语堂为纪念逝世的大女儿林如斯《念如斯》手稿

摄制组先后前往漳州、厦门、上海、北京、古北水镇等地取景拍摄。我们和王扬老师一起研究再现内容,设计有意境的画面。比如,拍摄林语堂在海边行走,突出了海的博大与林语堂的渺小、孤单,在视觉上强化反差。表现林语堂在重压下从容不迫的笃定,勇敢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再如,利用光线的反差来展现林语堂内心的矛盾冲突。他一半面向光,一半在暗影中,表现他身处困境,对自由和未来的憧憬。

针对历史影像匮乏的问题,我们在后期做了大量复杂的特效处理。找出同时代的相关或相似场景的影像资料与文献文字资料,做动画包装组合。这样视觉上有了动态的影像,信息量也更丰富了,再配以音效,增强历史真实感与现场感。用一组组茶道、古琴、庭院、春花秋月等生活化场景,以唯美的、具有东方文化意蕴的影像来表现林语堂笔下“闲适的东方美学”。既容易被大众接受度,又能形象化表达出林语堂的哲学思想。在表现林语堂对自己阳明山庭院的设计理念时,我们让庭院画面与“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月”的解说同步对应。体现了林语堂对中国传统庭院美学的深刻理解和热爱,这也是他一生追求生活艺术的形象化表达。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研究林语堂的学者们都非常乐观。我与王兆胜老师的采访一口气进行了四个多小时,在讲到林语堂晚年想回故乡的时候,王老师瞬间湿了眼眶,几度哽咽。那一刻我觉得坐在我面前的就是林语堂本人。兆胜老师说出的话,也像是林语堂先生想对我们说的。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曾提起过“灵魂转世”,我觉得老子、庄子、陶渊明、苏轼、林语堂及其研究者们,他们在思想上是跨越时空的朋友,心灵上息息相通,有着很深的文化传承和共鸣。王兆胜老师私下告诉我们:研究林语堂让他变得乐观,每遇到烦心事,很快就想开了。他也学习林语堂先生:拼命工作,快乐生活。让普通人在平凡的日子中活得快乐而有趣味,学会艺术地生活,这是林语堂留给我们更宝贵的精神财富。林语堂曾说“我的作品是写给未来人看的”他做到了,他的思想与作品跨越时空,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他的多部作品至今仍然是国际汉学的入门读物。

我们追随大师的足迹,探索了他的生命之旅,也在他的影响下默默学习收获。林语堂在创作《生活的艺术》时,对已经写好的260页文字不满意,推翻重写。我们也有勇气对自己的作品开刀:脚本、剪辑和动画包装经历多次大幅度修改,为此补拍采访,工作量倍增。我们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林语堂的思想光辉与人格魅力,以及他对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化的贡献。也希望可以激发更多人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兴趣与思考。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它能够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共鸣。”

深深感谢所有支持《百年巨匠-林语堂》这部纪录片的领导、专家学者和纪录片同仁们!为了宣传好林语堂,把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下来,大家齐心协力,不计较名利得失,为此片倾注了很多心血。只为仰望星空,仰望那些人类闪耀的群星。惟因如此,我们和杨京岛先生才能一路同行,共同走过如此长久的岁月。希望观众们能通过此片从中受益。也愿以这部有诚意、有温度的纪录片向林语堂先生致敬!

《百年巨匠—国学篇》总导演 夏蒙

《百年巨匠—林语堂》导演 邓博文

《百年巨匠-林语堂》宣导片

编辑 | 易辰

监制 | 厚轩

“百年巨匠”

《百年巨匠-林语堂》3月26日起30余家融媒体平台播出

《百年巨匠-林语堂》首播仪式在漳州芗城举行

《百年巨匠-林语堂》开机仪式在福建漳州举行

关于我们

大型文化项目《百年巨匠》是中国第一部聚焦20世纪为中华文明作出突出贡献的大师巨匠的大型系列人物传记纪录片,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百年巨匠(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

《百年巨匠》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宣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连续两年入选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是国家广电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项目、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纪录片、“记录新时代”纪录片精品项目和纪录片重点项目(2018),还是中央电视台重大主题主线宣传暨重点选题项目,也是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华艺文基金会、北京市政府文化创新发展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北京市西城区文化艺术创作扶持专项基金的资助项目。已获得31项纪录片大奖。

2013至2017年,《百年巨匠》第一季43位大师的拍摄已全部完成,分为美术篇、书法篇、京剧篇、话剧篇、音乐篇、文学篇。《百年巨匠》第二季57位大师的拍摄已于2018年启动,增加了科技篇、教育篇、体育篇、国学篇、建筑篇、中医篇、戏曲篇。

拍摄完成的《百年巨匠》纪录片,陆续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三套、四套、九套、十套、十五套、发现频道、国际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各省级卫视、海外电视台等国内外241家平台播出,受到广泛好评,屡创同类纪录片收视率新高。《百年巨匠(国际版)》启用8种语言向全球播出。

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2020年7月根据CSM全国测量仪统计结果,《百年巨匠》累计触达受众共102亿人次。

《百年巨匠》系列丛书已连续三年被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作为“高雅艺术进校园”学习读本,发放到全国近千所高校。

《百年巨匠》已成为文化领域最高端的现象级品牌之一,并以其独特优势搭建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诠释和展示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

来源:百年巨匠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