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4年,抗日战争转入战略反攻阶段,山西各抗日根据地掀起收复失地热潮,接连收复晋城、高平、武乡、浑源、灵丘、兴县等重镇,歼灭大量日伪军。面对八路军的凌厉攻势,日军被迫收缩兵力,将太原作为最后据点,并沿正太、同蒲铁路强征民夫加固工事,负隅顽抗。党及时调整斗争策
1944年,抗日战争转入战略反攻阶段,山西各抗日根据地掀起收复失地热潮,接连收复晋城、高平、武乡、浑源、灵丘、兴县等重镇,歼灭大量日伪军。面对八路军的凌厉攻势,日军被迫收缩兵力,将太原作为最后据点,并沿正太、同蒲铁路强征民夫加固工事,负隅顽抗。党及时调整斗争策略,将城市工作与地下斗争提升至战略高度,太原周边根据地军民从地下渗透、城郊作战到围城攻坚,进行收复太原的准备。
地下战线隐秘较量
自1940年起,太原周边的太行二地委、晋绥八地委等便陆续派遣城工部骨干潜入沦陷区开展工作。1944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城市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不占领大城市与交通要道,不能驱逐日寇出中国”,为沦陷区地下工作指明方向。潜伏在太原城内的共产党员与进步群众迅速行动,为收复太原作准备。有的冒险突破日伪封锁,开辟秘密运输线,将硫磺、弹药、布匹等紧缺物资输送至根据地;有的深入日伪核心机构,搜集军事情报,策反伪军、伪警;有的通过隐蔽宣传,唤醒民众抗日意识,扩大党的政治影响。
1944年,根据地军工厂炸药生产因硫磺短缺陷入困境,地下党员任紫林在进步群众协助下,开辟从太原西山硫磺洞经汾河桥、郝庄村、东山朝阳洞至寿阳青草坡的运输线,累计运送硫磺数千吨,解了军工生产的燃眉之急。1944年末至1945年初,清太徐地下党组织在县委书记洛风领导下,从反正的日伪“山西新民会”翻译处获取重要情报;打入日伪警察大队的地下工作者则摸清500余名伪警察的详细信息,编册上报,为日后瓦解伪警队伍提供了关键依据。这些隐秘斗争,为反攻作战构筑了坚实的情报与物资基础。
城郊战场逐步推进
在地下工作配合下,八路军主力部队联合民兵、群众,对太原城郊日伪军展开持续打击,逐步肃清外围据点。
1944年9月,晋绥军区八分区二支队以3个连队的兵力,发动娄烦镇收复战。激战不足3昼夜,歼敌80余人,彻底肃清娄烦境内日军。此战吸引中外记者团亲临观摩,八路军的英勇作战事迹通过媒体广泛传播。娄烦收复后,部队转向古交镇及河口、镇城底等据点,以“围点打援”战术切断古交与太原的联系。与此同时,八路军还曾在反正伪军与进步群众配合下夜袭西山矿区的白家庄、红沟等地,并袭扰河龙湾等地,在歼灭敌军有生力量同时缴获大量物资。
1945年春,晋绥、晋察冀军区部队及地方游击队在太原外围地区,通过据点袭击、交通破袭、伏击作战与策反伪军等方式,持续压缩日伪控制区。1945年1月至3月,徐沟抗日武装重点破坏日军交通线,攻克高白镇及县城周边据点,迫使日军收缩防御;太原县(今晋源区)游击队配合主力收复晋祠周边地区,切断太原与清源的联系。5月,盂(盂县)阳(阳曲县)军民开展反“蚕食”斗争,拔除杨兴、进圭社等4个据点;东阳曲军民摧毁东汉湖据点;晋绥八分区十八支队在西阳曲轮番袭击十多个据点,并成功策反部分伪军。同年夏,清源县抗日武装通过围困战迫使伪军投诚,控制县城周边乡村,使清源、徐沟县城沦为孤立据点;太原北部的抗日武装则持续袭扰新店、黄寨等据点,甚至深入东山的郝庄、小返、涧河等地,令敌防不胜防。
反攻高潮围困孤城
1945年7月起,晋绥军区部队对太原外围展开更密集的游击袭扰与据点围困,为总攻积蓄力量。同年8月11日,朱德同志发布命令,明确将太原作为核心反攻目标。晋绥军区随即向周边日伪军发出最后通牒,限令缴械投降,战略反攻全面打响。
8月15日至19日,晋绥军区南线部队在张宗逊指挥下,以太原为中心发起重点进攻。第8军分区部队率先突破日军防线,连续攻克古交、皇后园、南寨等太原西北部重要据点,切断日军物资运输通道,还一度攻入徐沟、清源及太原县县城,给守敌以沉重打击。与此同时,第6军分区部队攻占奇村、忻口,阻断日军北援之路;冀晋、太行军区部队从东、南方向推进,一面佯攻阳泉一带,一面威胁榆次、太谷、祁县等周边据点,小股部队甚至直抵北格、小店,与晋绥部队形成对太原城合围之势。8月21日,第3、8军分区部队协同358旅716团在太原附近的芦家庄设伏,歼灭日军第114师团一部,进一步削弱了敌人有生力量。潜伏太原城内的地下工作者也展开行动,为收复城市作准备。
然而,太原收复在即,美蒋势力却与日伪暗中勾结,阻挠八路军接受日军投降,国民党反动派趁机抢占太原。为避免内战扩大,八路军调整策略,转而夺取中小城市及乡村据点。太原的最终解放虽被推迟,但抗日军民的英勇斗争已彻底瓦解了日伪在太原地区的统治根基,为后续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场短暂却激烈的黎明前较量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收复失地的坚定决心,加速了华北地区日军的溃败,在华北抗战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并州新闻 张 悦
来源:太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