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妈妈修炼记”:从“调皮丫头”到“超级妈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0 21:42 3

摘要:凌晨4点,上海野生动物园的熊猫馆里还浸在晨雾里,“芊金”蜷缩在产房的干草堆里,尾巴不安地甩了甩——这是她怀孕150天来,第一次表现出如此明显的“生产信号”。保育团队的张医生喊:“体温降到36.3℃了,马上要生了!”

凌晨4点,上海野生动物园的熊猫馆里还浸在晨雾里,“芊金”蜷缩在产房的干草堆里,尾巴不安地甩了甩——这是她怀孕150天来,第一次表现出如此明显的“生产信号”。保育团队的张医生喊:“体温降到36.3℃了,马上要生了!”

16时11分,一声细弱得像蚊子叫的“啼鸣”划破寂静。“大崽出来了!”护士小李激动得声音发抖。镜头里”立刻转过身子,用舌头轻柔地舔着那个粉嘟嘟的小肉球,把它紧紧贴在自己胸前——就像小时候妈妈舔她那样。17时17分,小崽也顺利降生,“芊金”用爪子把小崽拨到身边,低头闻了又闻,然后把两个宝宝都护在怀里,像守护着全世界最珍贵的宝藏。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一幕,让守了整整一夜的保育员们红了眼眶。这不仅是上海野生第二对龙凤胎,更是上海首次迎来“本土熊猫子二代”——“芊金”是2017年在上海出生的“本地娃”,今年8岁,第一次当妈妈,就给上海人带来了“双份惊喜”。

8年“妈妈修炼记”:从“调皮丫头”到“超级妈妈”

“芊金”的孕期,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细节”。

为了让她顺利怀孕,保育团队从今年3月就开始“定制计划”:给她的房间加了一层隔音棉,避免游客的噪音影响情绪;每天清晨6点,准时给她喂新鲜的箭竹(熊猫最爱吃的竹子品种),还加了一小块苹果——“这是她的‘快乐零食’,能缓解孕期焦虑”;每周两次,让她去户外“散步”,沿着熊猫馆的小路走一圈,晒晒太阳,增强体质。

生产前一周,保育团队更是开启了“24小时陪护”:监控画面连到保育室的电脑5分钟记录一次、体温;产房里备好了止血药、消毒棉,还有“应急奶粉”(怕她产后奶水不足);甚至把她从小玩到大的毛绒熊猫放在产房里,“熟悉的味道能让她更安心””的“母性”比所有人想象的都强。生产后,她立刻学会了“抱娃”——用前爪托着宝宝,不让它碰到冰冷的地面;每次喂奶时,会调整姿势,让两个宝宝都能吃到奶水;晚上睡觉的时候,会把宝宝放在自己的肚子上,用身子挡住风。“昨天我去给她送食物,她抬头看了我一眼,然后用爪子把宝宝往怀里带了带,像在说‘别碰我的孩子’。”保育员突然觉得,她不再是以前那个调皮的‘丫头’,而是一个‘超级妈妈’。”

熊猫宝宝的“成长日记”:从“小肉球”到“黑白萌物”

现在,两个宝宝已经13天了(截至9月4日),变化大得让人心疼:

大崽(雌性):出生时200克,现在快500克了,像个“小包子”;

小崽(雄性):出生时160克,现在快400克了,比哥哥瘦一点,但更爱动。

它们的粉色皮肤已经长出了细细的白色绒毛,眼圈、耳朵、肩带开始变黑,像两个“小煤球”。昨天,保育员第一次摸到了小崽的爪子——软软的,像棉花糖,“芊金”立刻转过身子,用舌头舔了舔小崽的爪子,眼神里全是温柔。

图片来源网络

接下来,等一场“满月之约”

9月22日,是两个宝宝的满月日。园方说,会选择“合适的方式”让它们亮相,比如线上直播“满月仪式”,或者邀请市民投票给宝宝起名字。“我们想让更多人看到上海的‘本土熊猫’,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上海野生其实,“芊金”的故事,也是上海“生态城市”的缩影。从2017年“芊金”出生,到2025年她成为妈妈,上海野生动物园用了8年时间,建立了完善的熊猫繁育体系——从“优生优育”的基因匹配(“芊金”的配偶是从四川来的优秀种公熊猫),到“精细化”的孕期护理,再到“24小时”的育幼陪护,每一步都藏着对对龙凤胎的诞生,不仅是给建园30周年的“珍贵礼物”,更是上海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好回应——在这座繁华的大都市里,依然有一片“熊猫的家园”,依然有一群人,在用心守护着“国宝”的未来。

互动话题:你想给熊猫宝宝起什么名字?评论区留下你的建议,说不定会被园方采纳哦!如果想第一时间看到宝宝亮相,评论区扣“想看”,我们帮你蹲守)

来源:家庭育儿小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