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郝鹏锴:吉林省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吉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做客吉林新闻综合广播《健康大讲堂》栏目,专题讲解“孤独症(自闭症)儿童的健康守护”。
吉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副主任 郝鹏锴
郝鹏锴:吉林省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吉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做客吉林新闻综合广播《健康大讲堂》栏目,专题讲解“孤独症(自闭症)儿童的健康守护”。孤独症,也叫自闭症。自闭症儿童也被称为“星星的孩子”。早期干预和科学的康复训练对自闭症儿童尤为重要,帮助他们融入社会,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自闭症儿童的康复问题。
1、为什么感觉孤独症越来越多?
(1)诊断标准更新:2013年起,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将广泛性发育障碍(如阿斯伯格综合征)纳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范畴,扩大了诊断范围。
(2)筛查技术提升:我国已建立0-6岁儿童发育筛查体系,吉林省妇幼保健院等机构采用M-CHAT等国际标准量表,使早期识别率显著提高。
(3)公众认知增强:家长对语言障碍、社交障碍、重复行为等核心症状的警觉性提升,主动就诊意愿增强。
(4)国家对于孤独症筛查推广力度加大:2023年吉林省孤独症筛查覆盖率已达95%。
2、为什么会有孤独症?
医学界正在探索孕期感染、营养状态、父母年龄、家庭养育环境等潜在影响因素,但目前尚无明确结论,目前共识是遗传因素仍占主导(遗传度约83%),有明显遗传倾向,且大脑神经结构发育和普通儿童有区别,但父母可能没有明显孤独症表现。
3、医生是根据什么诊断孤独症的?
孤独症儿童是在多个情境中持续存在的社交沟通和社交互动障碍,同时伴有重复而受限的行为与兴趣或者活动模式。医生会通过儿童的异常行为结合某些量表评估进行诊断的。
(1)社交障碍。往往对他人的存在缺乏关注,不主动与他人进行眼神交流,很少对他人的呼唤做出回应。例如在集体活动中,他们可能独自玩耍,不理会其他孩子。
(2)语言发展迟缓。许多孤独症儿童在语言发展方面明显落后于同龄人,可能说话较晚,或者在语言表达和理解上存在问题。比如往往只能从字面上理解话语的意思,难以理解隐喻、幽默等较复杂的语言形式。经常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或者反复说一些无意义的词语或句子。
(3)重复刻板行为、兴趣狭窄。经常会出现重复性的动作,如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而且这些行为通常是无目的的;对某些物品或活动表现出过度的专注和强烈的兴趣,如只喜欢玩某一种玩具、关注某个特定的物品或反复观看同一部动画片等;对大多数儿童感兴趣的事物缺乏兴趣,而对一些特定的领域或物品表现出独特的、过度的专注。例如,只喜欢研究地图、时刻表、天文知识等,对其他方面的内容则很少关注。
(4)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对生活环境中的微小变化非常敏感,例如家具的摆放位置改变、日常活动顺序的调整等,都可能引发他们的强烈情绪反应,如哭闹、发脾气等。
4、孤独症是不是神经多样性的表现而不需要治疗?
一些人认为每个人神经发育都是不一样的,孤独症儿童也有获得巨大成就的,孤独症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之一,不需要干预和治疗。但很多孤独症儿童不治疗可能成人期无法或者难以生活自理,即使轻度孤独症儿童成人期会出现更多的身心问题和适应问题,仍需要积极干预。所以,对于大多数孤独症儿童而言仍然需要积极治疗。
5、儿童家长应该做什么
(1)积极参加儿童常规体检,吉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对于所有参加常规体检儿童都进行孤独症常规筛查,可以早期发现孤独症早期治疗。
(2)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孤独症筛查。很多孤独症不是用眼睛健康看一下就能确诊的,不要存在侥幸心理拒绝筛查。
(3)积极康复治疗。已经确诊孤独症的儿童必须尽快进行康复治疗,不要期望找到什么灵丹妙药或者某种手术。
(4)给与孤独症儿童关爱、尊重、理解,而不是斥责、抱怨、排斥。
6、如何在家里教孤独症儿童说话?
(1)建立基础沟通模仿互动:模仿孩子的声音、动作或表情,建立双向交流意识。例如,孩子拍手时你也拍手并微笑。用夸张的语调和表情吸引注意力,如“哇!球滚走了!”
(2)以兴趣为引导:建议家长观察孩子的兴趣点,观察孩子喜欢的物品或活动(如玩具车、音乐),围绕这些主题展开互动。例如,滚动玩具车时说“车车跑!呜——”。
(3)创造沟通需求:将喜欢的物品放在透明容器中或高处,鼓励孩子用眼神、手势或声音表达需求,再逐步引导语言表达。
(4)简化语言:使用短句(1-3个词)并强调关键词:“要饼干?”→“饼干!”结合实物或动作,如指着苹果说“苹果”。每次拿出汽车时重复说“车”或“汽车”,让孩子慢慢模仿。用简短的指令,比如“拿球”而不是“你能把那个红色的球拿给我吗?”。
(5)视觉辅助工具:制作图片卡片(如食物、玩具),教孩子通过指认或交换卡片表达需求。用手机拍摄日常活动照片制成“沟通相册”,帮助孩子理解事件顺序。
(6)回应所有交流尝试:即使孩子发出无意义音节,也积极回应:“你在说话呀!想玩积木吗?”逐渐将非语言交流转化为语言,如孩子伸手要水时示范说“水”。鼓励任何发声尝试,即使不准确,也要积极回应,增强他们的信心。
(7)扩展语言能力:当孩子能说单个词时,逐步扩展为短语。例如孩子说“车”,回应“红色的车”或“车快跑”。
(8)社交故事教学:用简单绘本或自制故事,模拟日常场景(如打招呼、洗手),边说边演示动作。
(9)保持积极态度:用笑容、拥抱回应任何尝试,避免纠正发音错误。
(10)结合多感官输入:搭配触觉(触摸物品)、听觉(拟声词)、视觉(手势)多维度教学。考虑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比如手势、表情,这些都可以辅助语言发展。
示例日常活动:早餐时间:拿出麦片盒等待孩子眼神接触→问“要麦片?”→孩子指盒子时回应“麦片!倒进碗里”→示范倒麦片动作并说“哗啦啦”。
(11)每个孩子的发展节奏不同,重点是通过愉快的互动建立沟通意愿。持续鼓励微小进步,必要时联系当地残联或妇幼保健机构获取专业支持。
播出频率:吉林新闻综合广播FM91.6\AM738
栏目:《健康大讲堂》
播出时间:周六、周日17:00-17:30
节目热线:0431-85815111、85815999、85815199
文章来源:原创·吉林新闻综合广播
图片来源:转载·吉林省妇幼保健院
编辑:月佳、子欣
初审:郝滋丽
复审:钟晓
终审:赵敏
戳右下角小花分享给更多人
来源:吉林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