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村中九旬老者曹洪元老先生回忆,下王各庄的原始居民仅有曹、李两姓,如今居住在下王各庄的姓氏已达十余个,包括曹、李、张、徐、刘、王、赵、董、孟、白、高、孙、田、魏等,皆是后来从外地迁居而来。其中魏姓人家的渊源颇具温情:上世纪四十年代,魏家母子三人从原东郊区(现东
北大寺:藏金传说与岁月遗痕
据村中九旬老者曹洪元老先生回忆,下王各庄的原始居民仅有曹、李两姓,如今居住在下王各庄的姓氏已达十余个,包括曹、李、张、徐、刘、王、赵、董、孟、白、高、孙、田、魏等,皆是后来从外地迁居而来。其中魏姓人家的渊源颇具温情:上世纪四十年代,魏家母子三人从原东郊区(现东丽区)辗转至此,初到之时无处栖身,只得暂居北大寺,这方古刹也成了他们在异乡的第一个“家”。时光流转,当年暂居北大寺的魏家母子,早已在这片土地扎根生长。如今魏姓一家人在下王各庄已繁衍五代,从初来乍到的异乡人,蜕变为参与村庄建设、见证发展变迁的中坚力量,用代代相传的勤恳,融入了村子的血脉与记忆。
魏家母子栖身的北大寺,当地村民简称为“北寺”,曾坐落于村子北侧,与永济桥毗邻而居,如今却已湮没在时光里,原址沦为一处废弃水坑。关于它的正式名称,村里老人大多记忆模糊,唯有一段与永济桥的渊源可供推测——当年永济桥重修,所需资金多由北大寺僧人四处募化筹集,二者联系紧密,因此有村民猜测,北大寺的正式名称或许是“永济寺”。
虽无确切史料记载北大寺的始建年代与建制规格,但在曹洪元老先生的记忆中,这座寺院当年气势恢宏:光是寺院门前的台阶就有二十多级,足见规模不凡。他还清晰记得,“1944年时寺里还有和尚居住,和尚是大口屯的”,这一细节印证了寺院在近代仍有香火延续。此外,村内李源老先生整理的资料中提及,北大寺正殿曾供奉一尊风磨铜铸造的弥勒佛,质感厚重,佛像周围还配祀着十八罗汉与托塔天王像,整套造像庄严肃穆,尽显寺院当年的肃穆气象。
关于北大寺,当地还流传着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趣闻:曾有富商牵头捐资重修庙宇,款项刚凑齐,战乱便骤然降临。情急之下,寺中僧人将修庙款分装成“九缸十八窖”,悄悄深埋地下。可待时局平定后,众人再去寻觅,那些藏金之处早已没了踪迹。久而久之,“九缸十八窖,不在南庙在北庙”的俗语便在民间流传开来,为这座消失的寺院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北大寺遗址
关帝庙:金脸关公与烟火日常
关帝庙坐落于下王各庄老村委会旧址,根据村中老先生们的讲述,这座庙宇实际是两座庙宇,分为东西两部分,西侧是关帝庙,东侧为“碎佛殿”。
关帝庙遗址
关帝庙在当地俗称“老爷庙”,殿内景象独具特色。关公塑像端坐正中,与众不同的是,“下王各庄的关公却是金脸”,曹洪元老先生特意提及这一罕见细节。关公东侧塑有关平手牵赤兔马像,西侧则是周仓手牵赤兔马像,姿态凛然,仿佛随时准备随关公征战。塑像前横放着一把混铁铸就的青龙偃月刀,重达二三百斤,尽显威风。殿墙之上,彩色壁画生动再现了关公一生的传奇事迹,从单刀赴会到刮骨疗毒,一幕幕跃然墙上。大殿檐檩上挂一匾额,白底蓝字,书“亘古一人”,乃本乡前张司马庄王文忠所题。抗美援朝时期被人翻过来在背面用毛笔写上“抗美援朝”四字,成了特殊年代的印记;大殿的第二条檩上还悬一匾额,黑底金字,题“汉盛清佛”,落款为李迟;据了解,李迟为村里李源老先生的先辈。殿外廊下立着两口铁铸大钟与两只铁鼎,院内设有凉亭,还有一根高16米的旗杆,顶端镶着1米多高的合金帽,整体建筑尽显庄严大气。
曹洪元老先生回忆,关公殿前还有两间屋子,“每间屋子里各有一个马僮,一个牵白马,一个牵红马,马和真马一样大”,细节栩栩如生。
曹洪元老先生讲述村庄掌故
关帝庙的日常充满了烟火气息与民俗风情。据李源老先生考据,每年这里都会举行“扶乩”仪式:庙中僧人在沙床上写字,称是关公附体,写下的七言“扶乩词”会被整理出来,用以占卜当年收成。村里还有许愿、还愿的习俗,若家中生了男孩,家长觉得孩子娇弱难养活,便会在孩子满月时抱去庙中,祈求关老爷庇佑。不少家长还会给孩子取乳名“和尚”,寓意“出家”侍奉关老爷,同时许愿日后唱几天戏,日后定会兑现。待孩子七岁要上学时,需在庙中举行还俗仪式——跳过一条大板凳,剃个“锅盔头”,从此不再叫“乳名”,另起大名入学堂。
看守关帝庙的是本村老人赵元良,每年除夕,他会为关公像披上金袍,到正月十五后再换上红袍。后来关帝庙被改为学堂,曹洪元记得,当时上学买不起书本,大家都用青石板和石笔写字,“我家里条件好,有两块石板,一般的孩子只有一块”。庙中供桌下藏着许多写有布施者姓名的宣纸折子,成了孩子们眼中写字的好材料,常有人偷偷去拿,每次都被赵元良嬉骂。
曹洪元提起赵元良,眼中满是温情。由于赵元良是笔者曾祖父,听到他的故事,笔者也倍感亲切。他记得赵元良特别爱干净,“当年家里都穷,但他常年穿的跟客(音且)似的”。并且爱拿持一把拂尘,随时拍打身上的灰尘;性格还十分诙谐,总爱和孩子们开玩笑。有一年夜里,十几岁的曹洪元和同伴要去林亭口送鸡毛信,赵元良得知后,故意吓唬他们:“路上小心点,别碰上压葫芦子,被压上可就起不来了。”两人好奇追问“压葫芦子”是什么,赵元良笑着说是死掉的婴儿变的,逗得两人哈哈大笑,夜晚赶路的紧张感也消散了大半。
来源:爱书的老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