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光初染星城,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一系列独具匠心的活动,为今年的教师节赋予了更深厚的文化意蕴。当非遗走进校园、大师踏入高校、教师体验传习,一场关于传承、技艺与师道的对话精彩展开。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10日讯(全媒体记者 郑湘平 通讯员 杨熙)秋光初染星城,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一系列独具匠心的活动,为今年的教师节赋予了更深厚的文化意蕴。当非遗走进校园、大师踏入高校、教师体验传习,一场关于传承、技艺与师道的对话精彩展开。
非遗在校园,在孩子心中播下文化种子
新学期伊始,湘绣、面人(长沙面塑)、传统钩针编织技艺、染缬技艺、剪纸等非遗课程走进国防科技大学附属小学,成为社团常态化课程。孩子们在针线与色彩间触摸历史,用稚嫩的双手创作饱含深意的作品,在传承启蒙中感知文化的温度。
面塑社团的孩子们捏制出一幅幅寓意“柿柿(事事)如意”的作品与一件件象征希望的“多肉植物”;钩针编织课堂上传出阵阵欢声笑语,五彩毛线在孩子们的指尖流转成漂亮的小帽子、小花朵等饰品;染缬技艺体验中,孩子们亲手扎染的方巾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纹样……这些凝聚童心的非遗作品,成为孩子们送给老师最特别的节日礼物。
大师进高校,以针线绣出师道传承
教师节当日,“星城时序 非遗万象—大师进大学”系列活动以“丝线绣秋光 金针铸梦长”为主题,在国防科技大学拉开了序幕。本场活动现场,湘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江再红在高校讲台上穿针引线,讲述湘绣千年源流,展示技艺魅力。
“教育与非遗传承受益相通,都需要耐心、专注和传承的精神。”江再红在讲座中表示,“看到这么多年轻学子对传统技艺感兴趣,让我对非遗传承充满了信心。”
教师学非遗,在传习中反哺教育本源
在长沙非遗馆陶瓷艺术分馆,一场非遗提灯人“师韵流芳·香传桃李”传习活动,则让教育者成为学习者。他们暂时放下教案,成为认真听课的学生,在传统和香制作技艺的学习中,教师们亲手调制香料,制作专属非遗礼物。
“作为一名教师,今天体验做学生,让我更理解学生们的学习感受。”参与活动的李老师表示,“这种跨界的体验不仅让我们收获了独特的节日礼物,更启发了我们的教学思路。教育者亦需持续学习,而非遗传承的口传、心授、身教,正是对现代教育的有益补充。”
将非遗技艺带进校园、带给教师,让他们体验从知识传授者到文化实践者的身份转换,也让他们成为非遗之光在年轻一代中接力传递的“提灯人”。
针线穿梭间,是千年技艺与童真目光的相遇;香料融合时,是师者身份与学者心态的重叠;面团塑形中,是传统智慧与现代教育的深度对话。师者与匠人互为镜像,课堂与工坊彼此照亮,而文化传承的星火,正以一种更温暖、更鲜活的方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照亮讲台、温暖师心,也让教育在传承中生长出更深远的力量。
来源:长沙晚报掌上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