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照着这家媒体的口径,真要和一个导弹储备远超伊朗的对手硬扛,几轮密集拦截就能把仓库清空。更刺眼的还有那笔账——2010年起每年只买四十来枚,单价1550万美元。伊以“12日战争”里,萨德据称打掉150枚,差不多是一刀切走了四分之一库存。补回来,要三年多。
9月5日,美国《国家利益》抛出一组数字:萨德导弹全球库存大约600枚。
照着这家媒体的口径,真要和一个导弹储备远超伊朗的对手硬扛,几轮密集拦截就能把仓库清空。更刺眼的还有那笔账——2010年起每年只买四十来枚,单价1550万美元。伊以“12日战争”里,萨德据称打掉150枚,差不多是一刀切走了四分之一库存。补回来,要三年多。
6月13日,第一波火光撕开德黑兰上空。以色列突然出手,连续打掉伊朗中西部的防空设施、军用机场、导弹发射阵地,连洞库都被“点名”。无人机在首都上空打转,战机来回穿梭,想点哪点哪。那一晚,以军掌握了天上的主动。不到24小时,反击来了。伊朗扛着伤开始还手。导弹和无人机起飞,但一开始量上不去,基础设施被砸,发射节奏断断续续。到6月15日,节奏明显变了。发射车修好了,洞库抢通了,补给接上了,以色列的防空网忙到冒烟。
拐点出现在6月17日。方向一调,火力不只冲军事目标去了,港口、发电站、商业区都被纳入清单。那些地方加固少,防护薄,一挨打就见血。股市跳水,资金外逃,电视台不停播警报声。以色列国内的呼声变了味,“让美国下场”的声音冲上热搜。这已经不是谁敢不敢的问题,而是有没有扛得住的问题。
6月21日,美国B-2亮相。目标锁定纳坦兹、伊斯法罕、福尔多三处核设施。事后评估,有说法称伊朗提前转移了浓缩铀,福尔多的实际损失有限,恢复节奏不会太慢。以色列要的“摧毁”二字有了,伊朗保住了最关键的“里子”。25日,停火。中东的夜晚重新安静下来,大家暂时都保住了体面。
这12天,留给外界的不是爽剧式的“赢麻了”,是扎扎实实的几道考题。
考题一,空军再强,也不意味着能按下对手的“关机”键。以色列打到天上没对手,但要让一个165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就范,难度直线上升。对面地盘够大,弹性够强,修复、转移、伪装,招招都耗你时间。想一闷棍打死?不现实。以色列国土2.2万平方公里,双方差了近80倍,打法天然不同。
考题二,拦得住,拦得起吗?铁穹、大卫投石索、箭-3,后面还有美国的爱国者、萨德、标准-3,层层叠叠。初期拦截效果挺好,可随着伊朗换弹型、提发射量,让拦截系统开始吞刀片。末端拦截弹天生“看地方”,部署地离打击目标远了就够不着。高空长程的箭-3、萨德、标准-3范围大点,对以色列这样南北四百来公里的国家更友好,几处部署就能罩住全境。真刀真枪一上,麻烦是库存见底太快。
《国家利益》给出的一串数字,让人捏汗。萨德150枚,标准-3八十枚。只算这两项,账面接近47亿美元。以色列自己的拦截弹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铁穹一发5万美元,大卫投石索70到110万美元一发,箭-3要四百万美元。按防守强度粗算,12天费用是天文数字,背后是沉甸甸的财政压力。
这还只是面对伊朗。那篇美媒文章把问题问得更直白:对手要是换成导弹产能和库存更大的国家呢?如果密集突击延长,萨德这种每年几十枚的补产速度,扛得住吗?它给出了一个刺耳的句式——“最多只能坚持几个小时”。听着夸张,可把生产曲线和消耗曲线放在一张图上,焦虑值就上来了。
一段时间前,央视对外展示了PL-15空空导弹的自动化产线。镜头里,机械臂来回摆动,流程一气呵成。据介绍,日产100枚。对照一下雷神的AIM-120D,年产约500枚。一边是“按天计”,一边是“按年算”。不是谁强谁弱的问题,是节奏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这里还得说回拦截技术本身。伊朗这次用的很多还是末端速度不算极限的弹型,铁穹、大卫投石索还能顶住一阵。到高超音速滑翔、末段变轨,轨迹开始“甩尾”,中段还会改线,传统拦截算法吃力。你拦它的概率,不再是简单的“加一发提升多少个百分点”,是被它的机动性拉着走。拦截一边的成本曲线往上窜,打击一边的成本曲线往下走,态势就变了。
更扎心的,是产业带来的“雪球效应”。美国本土的导弹生产线这几年确实在扩能,可不少环节还是老设备、老工艺,原材料、供应链的卡点一旦出现,人是到位的,货出不来。《国家利益》的话很直,叫“不能继续处在生产曲线的下风”。怎么补?砸钱、扩产、重建工厂,时间也得要。可战场不会等你调试。
来源:卢麒元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