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8月28日,扫地机器人公司追觅科技(Dreame)正式官宣造车,据称首款车对标布加迪威龙。这家在智能清洁市场拼杀的公司,正准备带着近千人的团队和100亿的注册资本,在2027年交出第一份造车答卷。
2025年了,哪家车企跑路都正常,但你要说谁再宣布造车,那确实是行业奇观。
就在8月28日,扫地机器人公司追觅科技(Dreame)正式官宣造车,据称首款车对标布加迪威龙。这家在智能清洁市场拼杀的公司,正准备带着近千人的团队和100亿的注册资本,在2027年交出第一份造车答卷。
从扫家到准备造车扫街,跨度大得让人有点恍惚。不禁让人想起2016年的贾跃亭,在乐视电视如日中天时高喊“为梦想窒息”,开启了近十年的造车人生。不同的是,贾老板只留给散户一首苍凉的《野子》,而追觅创始人俞浩,手里握着的却是能飙到20万转/分钟的高速马达和6000多项实打实的技术专利。
在追觅的视角里,造车更重要的是资金效率而不是资金规模,“每一款产品都能精准匹配市场需求,200 亿到 500 亿足够支撑。”
2024全球智能扫地机器人出货量排名
在扫地机器人市场,年销售额达到200亿的追觅,仍激进得仍像一家创业公司。
当年李书福一句“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造就了如今的吉利帝国。现在,智能硬件厂商,都能把巴掌大的机器人做成准自动驾驶了,为什么不能把它做大,真正开到马路上去研究自动驾驶?
业界想象的追觅造车VS网友想象的追觅造车
这个逻辑其实不无道理。当理想汽车披露,其MEGA用户超过60%的时间只是在车里“待着”;当蔚来把衣帽间、化妆台统统塞进全新ES8的行政中岛;当某品牌宣传多年的“人车家”互联生态,正在一步到位地演变化成“人家”。
既然可以用车控制家电,那不如直接把车做成家电。那么反过来,把一个智能的家电逆向成一台车,听起来也就没那么疯狂了。
高合破产了,创始人还能直播卖牛排。如果你已经接受了卖货的公司可以去造车,那么卖扫地机的公司去造超跑,似乎也只是换了个赛道而已。
对热衷于互挖墙脚甚至跨行挖人的科技硬件公司来说,人才总是在流动。 而造车,也许只是这种弥漫在行业里的集体焦虑下,最激进的一面。
追觅创始人俞浩在内部信中强调:“这不是一时的风口追逐,而是经过十二年的等待和准备。”与其说这是一场跨界冒险,不如说是一次对市场空白的精准卡位。
为什么要造电动超跑?追觅还真有几点显著优势:
首先,技术原理存在共通之处。扫地机器人所依赖的建图、导航与避障技术,例如激光雷达和路径规划算法,与自动驾驶汽车所需的底层能力高度相似。从本质上看,它们都属于“能够感知环境、自主移动的带轮智能设备”。
对扫地机器人来说,每天都在执行精确的自动驾驶
其次,扫地机器人市场规模仅达百亿级别,而智能汽车却是万亿赛道,两者根本不在一个量级。资本市场向来青睐更具想象空间的叙事,造车无疑更符合这一逻辑。
虽然2024年中国扫地机器人市场预计将有9%的增速,且AI技术不断融入产品,但市场渗透率却未能实现有效突破。根据Statista的统计,其在中国的渗透率依然停留在6%的低位。
最关键的是,传统豪华电动车市场目前仍是一片蓝海,尚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领军者。追觅的核心技术——每分钟20万转的超高速电机,应用于吸尘器甚至显得有些“性能过剩”,但若将其专利技术延伸至电动车电机领域,潜力巨大。值得一提的是,创始人俞浩出身清华大学航空航天系,曾是中国最早一批四旋翼开发者,他创立的“天空工场”在航模和无人机界声誉卓著。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一个吸尘器企业想造车,而是一位航空技术专家做过吸尘器,如今又将目光投向了造车。
2015年,受戴森V6启发,俞浩决定将流体力学技术“降维”应用于吸尘器电机。从无人机到吸尘器,贯穿始终的是他对极致电机技术的追求。至今,追觅已积累超过6300项专利,其中近半为发明专利,展现出强大的技术迁移与迭代能力。
小小的吸尘器,技术背景来自航空
国内品牌的技术内卷从未停止,另一边的传统豪华品牌如BBA却在电动化转型中步履蹒跚。以奔驰EQS为例,其在国内的销量甚至不及燃油版S级的十分之一,成为尴尬的写照。与此同时,国内新势力品牌在30-50万元的中端市场激烈竞争,依靠“堆配置”的方式,以中产价位提供“豪华”体验。
懂车帝2025年7月25万售价以上销量榜,宝马i3排名31
这导致了一个奇特的市场真空:大家都选择在50万以内的区间团战,百万级别以上的超豪华电动车市场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尚未有品牌真正立足。
追觅并未选择加入“蔚小理”的性价比之战,而是直接瞄准顶级市场,对标布加迪威龙,显然是看中了这片蓝海。
追觅和领克的营销联动
智能化一方面正在“弑神”,瓦解传统豪华品牌的光环;另一方面也在“造神”,为新兴企业提供跨界超车的机遇。
往前倒十年,风口在手机,格力、乐视、360等一窝蜂去做手机;而如今,风向已悄然转向汽车,只是这一次,牌桌上的玩家比以往更多、更复杂。
几年前动辄上百家“新势力”,如今每隔几个月就能刷到有车企关停的消息。据统计,过去三年已有超过24家车企申请破产,75个汽车品牌悄然消失。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多次在访谈中直言:“如果你恨一个人,就劝他去造车。”
卖车有风险,买车也有,哪吒停服后,车机成了板砖
然而,即便行业整体承压、淘汰赛加剧,仍有一批“跨界者”勇敢入局,试图在市场的夹缝中寻找新机会。
比如,小牛电动创始人李一男转身创立自游家,虽首款车型未能如愿量产,但其造车梦并未止步;无人机巨头大疆孵化的“大疆车载”,已逐步成长为自动驾驶领域的重要技术供应商,另一家无人机企业极飞科技也开始布局农业机械的自动驾驶;而从手机跨入汽车的代表中,小米SU7一经发布便引爆关注,华为则凭借全栈技术赋能,打造出问界、智界等一系列合作车型。
自游家NV,已成形却未正式上市的遗憾之作
这些看似天马行空的跨界尝试,实则折射出整个科技硬件行业的共同焦虑: 主营业务增速放缓、产品陷入同质化竞争,下一个增长点究竟在何方?
扫地机器人行业正是这一困境的缩影。2024年,行业整体陷入“价升量跌”的怪圈:产品越卖越贵,总销量却不增反降。即便是头部企业如追觅,毛利率也下滑了6个百分点。
其老对手石头科技创始人昌敬,早已另起炉灶创立极石汽车进军造车,然而出师不利,7月份仅交付1316台,未达市场预期。
极石汽车刚推出时也曾备受关注
科沃斯、云鲸表面上按兵不动,但技术储备早已开始。
27年的技术积累,科沃斯是第一个把视觉模型导入到扫地机器人上的厂商
根据IDC的报告,2024年第三季度,石头科技以16.4%的全球市场份额位居行业首位,科沃斯、小米和iRobot紧随其后。同期,追觅的市场份额为7.6%。市场格局的快速变化,也为追觅维持增长带来了持续的压力。
与此同时,追觅与影石,大疆等也正上演一场围绕人才的攻防战。为快速切入对方优势领域,三家企业频频互挖核心人才,甚至采取“破坏性招聘”等策略。例如,追觅被曝在拓展无人机业务时,大量挖角大疆的技术骨干;而影石为布局无人机,也早已注册多项相关专利,组建团队。这种以人才为突破口的“偷家”行为,不仅加速了技术迁移,也进一步激化了原本就已白热化的跨界竞争。
挖到九号CEO了
当短期市场见顶,技术创新也似乎触及天花板,问题并不在于算力不足,反而因为应用场景有限,出现了“算力过剩”的局面。如今的旗舰扫地机器人已经能够在复杂家居环境中实现接近L4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力,但整个品类的市场渗透率已经见顶,且始终难以突破“地面清洁”的单一功能边界。强劲的马达、高精度的SLAM算法虽强,却苦于没有更广阔的舞台。
这些溢出的算法算力,亟需更大规模的场景来承载和变现。 与此同时,资本永远在等待新故事来维系估值曲线,内外压力共同驱动着科技企业主动寻找“星辰大海”。
最终,它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造车”这座看似资源丰沛、生态完善的岛屿。
只不过,它们往往忽略了自己是否真的具备在那片荒野中生存的能力。
51信用卡宣布ALL IN 自己的新品牌VALA旅居车
从技术迁移的角度看,扫地机器人与造车在底层逻辑上确有相似,但实际跨界中所面临的挑战,远超想象。
激光雷达、视觉感知和多传感器融合等底层技术,虽然在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通用性,但其应用场景的要求却有天壤之别。例如,扫地机器人的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就已足够,而自动驾驶则需要毫米级的精确度;工作环境更是从相对稳定、结构化的室内,骤然转向复杂多变、温差大、充满不确定性的开放道路,系统复杂程度呈指数级上升。
最根本的差异在于安全标准。家电所遵循的安全规范,与汽车行业最高等级的功能安全标准完全不可相提并论:前者发生故障可能只是撞到桌腿,后者一旦失控则可能造成伤亡事故。
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过程中,责权分配也是巨大的论题
跨界造车远不止是技术攀登,更是品牌与生态的攻坚战。 消费者投诉居高不下、生态合作推进困难,品牌高端化似乎仍必须借助生态之力,复制“小米模式”。
用户吐槽追觅应用首页像拼多多
然而,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硬件厂商,曾热衷“生态化反”故事的,多数最终只造出了依赖主业输血的业务包袱,直至项目关停。
可商业世界最微妙之处就在于,即使前路坎坷,总有人坚信自己将是例外。如果说乐视败于资本扩张过快,那么苹果投入百亿美元、历时十年探索仍终止造车,无疑为所有跨界者敲响了警钟。
传统家电企业巨头涉足造车的历史,更像是一部屡战屡败的挣扎史。美的曾两度尝试,均以巨亏告终;董明珠倾力支持的银隆汽车,至今未能突破商用车的困局;创维汽车2023年销量仅1.86万辆,且严重依赖B端市场,在消费者领域几无声量。
手机还没出清,车又流入了闲鱼
造车对任何科技公司而言,也都是堪称一场“九死一生”的豪赌。它考验的早已不仅是技术本身,而是涵盖供应链、制造、品牌、渠道与服务等一系列能力的综合商业体系。当大疆做车载、石头造越野、追觅瞄准超跑,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举动,或许追求的答案并不在“造出一台车”本身,而在于如何为技术寻找更具想象力的应用场景。
从这一角度来看,追觅造车更像是一场对自身技术能力的终极压力测试。 假如能攻克汽车这类最复杂的消费级工业品,那还有什么做不到?只不过,这一次的赌注是百亿资金,开奖在2027年。
毕竟说到底,靠造车挣到钱或许不难,但靠卖车挣钱,才是最难的。
来源:财富智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