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永信被查才明白:奔驰可以开,但油钱不能来自功德箱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0 08:37 3

摘要:看到这里,许多人非常吃惊。少林寺是几百年历史的地方,在中国的名气很大,一直电视剧、电影用到它的名字,大家对它印象好。但这次它成了焦点,很多人看不懂。

怎么偏偏是这样?少林寺出现在热搜,方丈释永信被人们议论,都因“六根不净”这四个字带来的震动。

看到这里,许多人非常吃惊。少林寺是几百年历史的地方,在中国的名气很大,一直电视剧、电影用到它的名字,大家对它印象好。但这次它成了焦点,很多人看不懂。

回到2010年,那时少林寺很热闹,刚过1500周年。一些领导和不少外宾都来,大殿里很亮,释永信方丈的地位很高,大家拍照,气氛非同一般。寺庙门前摆着对联,有的人觉得就是文化装饰,没人太在意。

但现在看来,那些话像是提前说出了结局。

到了2024年变了。审计团队进入少林寺,账本出现了问题。流水账是十多亿元,门票、学费、文化产品、甚至影视。钱进来不少,可支出的地方没写好,很多空白,仿佛消失了。

还有个问题——海外账户里停着一大笔钱,名字叫“无形资产维护费”,具体去了哪里没有人知道。这些钱就像是一直没人能找到的宝藏图一样,让许多人怀疑。

再看“禅修高阶班”,收费三千多万,开的发票抬头却不是少林寺,是一家文化交流公司。这一转变,寺里的钱和公司的钱,用在一起分不清。

后来,调查小组不看这些说法,直接在2025年初立案。消息出来,少林寺的网络账号赶紧把和销售相关的视频都删了。有人在评论区留言说买了寺庙的手串,问能不能退货。

其实,大家关心的是钱去了哪里。

确实有很多人替释永信解释。他们觉得时代不同了,寺庙也要想办法生活。要养活那么多僧人,还有武校,不做生意怎么办?可是核心在于这些钱怎么赚,又用到什么地方。不是说不能挣钱,而是用钱要让大家明白。

灵隐寺也有商品卖,可那里把钱花在哪里都写在公告上,大家都能看到,见得明白。很多信众觉得,只要为弘扬佛法坐好车没问题。但要是车费用的是功德箱的钱,很多人肯定接受不了。

有的人把寺庙信仰和生意混在一起了。

释永信做法的最大问题是错把自己当成公司的老板,把整个寺庙资产当成是自己的生意和投资。他利用这份信任,把事情做成了生意渠道,忘了寺庙的本质。缺乏明确的规则就容易出乱象。财务混乱带来的后果,不只是商业信誉的损坏,还影响了大家对寺庙的信仰。

调查组已经冻结了少林寺相关公司的股份。武校招生简章也做了变化,不再用方丈的名头做卖点。大殿门前游客不少,有人模仿武僧拍视频,“永信大师”这个名字很少有人讲了。

风雨里还挂着老对联,已经有些褪色。身边的人越来越多转移了关注点。信仰的守护远远比生意本身要重要。

少林寺并不是简单的旅游景点,它承载着历史,也是全国的“文化符号”。一直以来,国家也想通过它传播中国功夫、展示文化。少林寺开海外分寺,很多外国政要也点赞。这说明它不仅属于寺里人,也属于社会大众。

但规矩很明确——搞生意可以,但不能破坏大家的信仰。国家希望少林寺能做好商人也能做好方丈,可不能把功德箱、信众的钱当成自己的私人用途,这就是根本要求。

社会对寺庙变成公司很敏感。

大家对于这样历史长、影响大的寺庙,如果和普通公司一样经营,就觉得变味了。如果掌握寺庙的人失去了自我约束,最后只会让原本清净的地方变成小圈子的逐利场所。

莲花还在淤泥里生长,但如果忘记了根的存在,把整个池塘都变成自己的,迟早会被群众失望。几年过去,有些寺庙的信众还在等待事情结果。

如今调查没完,少林寺的商业模式已经暂停。寺庙大殿前,游客继续参观,有的学武僧动作留影。但背后发生的事,已经影响到很多人对寺庙的信任。

人们慢慢发现,少林寺是否还能保留原来的样子?寺庙如何平衡信仰和商业?这些都不是轻松能解决的事。每一个文化符号都可能在大浪里受到冲击。

一些老字号和文化象征,过去非常珍贵,有的走上商业道路后让很多人感到陌生。要保住信仰,管好账目,才是大家最大的期望。

少林寺的故事说明了信仰本身比商业更需要守护。

来源:郎国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