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出来”到“引回去”,解码临沂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密码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3 20:14 1

摘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浪潮下,临沂市以“跳出临沂发展临沂”的开放思维,在上海杨浦区布局临沂(上海)离岸协同创新中心。依托“孵化在沪、产业在临”的独特模式,搭建管理协同工作专班,孵化招引优质企业,一粒粒科创种子就此种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主余凤

创新发展离不开科创资源的培育和集聚。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浪潮下,临沂市以“跳出临沂发展临沂”的开放思维,在上海杨浦区布局临沂(上海)离岸协同创新中心。依托“孵化在沪、产业在临”的独特模式,搭建管理协同工作专班,孵化招引优质企业,一粒粒科创种子就此种下。

走出来,在黄浦江畔筑巢引凤

“在这里,我们离核心的技术团队更近,离核心的技术更近。同时,中心的运行模式也吸引了我们。”临工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临工集团上海研究院)相关负责人的话语,道出了众多入驻企业的心声。

临沂(上海)离岸协同创新中心位于杨浦区,是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大等重点高校集聚区,被誉为“上海学府中央区”,高层次人才集聚,科研院所众多,科创企业数量居上海中心城区第一,创新创业氛围浓厚,而临工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一开始之所以选择落户临沂(上海)离岸协同创新中心,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高校、科研机构、人才集聚的地方肯定是项目集聚的地方。”临沂(上海)离岸协同创新中心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深刻意识到这一优势,采取“孵化在沪、产业在临”的模式,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招商、服务的触角伸到项目和人才身边,实现服务企业发展与区域产业协同升级。

据了解,协同创新中心自投入使用以来,已有极客湾、极赫、临工智科、泺谷、氢港新能源、天焓、驭钛等七个项目成功落地,总计引进各类人才46人。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市驻沪办完成自主招引落地开工项目2个,总投资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28亿元,签约项目9个,签约额45.2亿元;重点在谈项目8个,意向投资额90.25亿元。

引回去,让科创资源反哺沂蒙大地

“我们致力于人工智能研究方面,注重人工智能产品硬件化,其中H-box全息影仓项目为代表性产品之一,在直播、教育、广告等方面存在广泛应用,同时极客湾为线上孵化器,可为临沂引进更多的人工智能科技产品。”上海极客湾科技公司的创始人林沂蒙告诉记者。这家实现了技术突破的企业,在临沂(上海)离岸协同创新中心孵化的基础上,生产基地不久将落地临沂。

“通过科创飞地,我们可以精准对接符合临沂产业生态圈的项目,大幅提升招引项目的效率。”临沂(上海)离岸协同创新中心工作专班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心围绕临沂市“8+1”产业规划,靶向招引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成果和产业转化在临沂的链主企业、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团队入驻,积极引进上海本地的优质项目和高端人才,远程孵化临沂战新产业新的增长点。

同时,依托科创飞地在创新资源深度整合、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科技项目孵化与培育、金融资本引入与赋能等核心环节的关键作用,为企业的培育与壮大实现物理空间与创新资源的几何式优化升级,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搭平台,构建双向奔赴创新共同体

飞地建起来后,如何发挥更大的功效?这是临沂正在思考的新课题。据了解,临沂(上海)离岸协同创新中心在招引优质项目和企业的同时,也在为中心内企业提供跨区域整合科创力量和投资资源等服务,助力其实现“借梯登高”。

“我们在招商过程中,会基于飞地开展推介会、项目路演、学会活动、商会活动等,也会根据项目需要对接基金资源,链接上海资本金融项目资源同步开展基金合作,市内各支基金发挥产业引导基金作用满足企业基金需求,实现‘基金+基地+飞地’的招引模式闭环。”临沂(上海)离岸协同创新中心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心将以上海为桥头堡,担起全市长三角高校、金融投资机构、产业企业、第三方招商服务机构等各类资源的信息、资源流转的整合平台,打造各类资源库,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外延作用。

“今年临沂在全市范围首先制定出台《临沂(上海)离岸协同创新中心工作推进方案》《临沂(上海)离岸协同创新中心入驻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两项文件,进一步细化明确入驻标准、考核与退出机制、支持政策、入驻办理流程。”临沂(上海)离岸协同创新中心工作专班负责人表示,通过细化项目对接,考核通报等管理细则,确保产业项目孵化在飞地,成熟后落地在临沂。

除此之外,临沂还将通过“飞地+团队”管理协同工作专班,制定入驻企业、落地项目、活动开展等情况定期反馈机制,围绕“建链、补链、强链、延链”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加强“外地研发、本地承接”的成果转化。

当上海的科创“蒲公英”飘向沂蒙大地,当临沂的产业根基滋养前沿技术生长,这种跨越600公里的创新共振,正在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全新解题思路。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命题下,临沂的“飞地实践”昭示着,打破空间界限的协同创新,正是打开高质量发展之门的金钥匙。

来源:齐鲁壹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