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春暖花开的时节,又是鸿雁北归的的季节,雁阵掠过衡山七十二峰,在石鼓书院檐角投下春花的剪影,这座位于湘水与蒸水交汇处的古城,正以其独特的文化肌理,书写着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壮丽篇章。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衡阳以石鼓书院为圆心,将石鼓文的金石之韵、篆书的演变轨
聞鍾記郵(5261)衡阳雁去无留意
当春暖花开的时节,又是鸿雁北归的的季节,雁阵掠过衡山七十二峰,在石鼓书院檐角投下春花的剪影,这座位于湘水与蒸水交汇处的古城,正以其独特的文化肌理,书写着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壮丽篇章。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衡阳以石鼓书院为圆心,将石鼓文的金石之韵、篆书的演变轨迹与潇湘山水的人文精神熔铸为一体,在时光长河中构筑起一座永不褪色的文化地标。
在春暖花开的时候,陈雁大姐如同大雁一般离开驻地,只不过她的行程正好与北归的大雁相反。每到闲暇的时候,陈大姐就会带着集邮册中的邮票,游走于各省之间,用脚步丈量邮票上的事物。此次的行程是直奔湖南衡阳,寻访石鼓书院的陈迹,寻找山水形胜处的文明坐标。衡阳地处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的交汇地带,湘江自南向北穿城而过,蒸水与耒水在此汇流成"衡阳三绝"。这种独特的地理格局,使其成为中原文化南传的重要枢纽。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放逐沅湘时,曾在《九歌》中描绘"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的潇湘意境,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浪漫主义的文化基因。
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衡阳在唐宋时期迎来文化鼎盛。唐开元年间,衡州刺史齐映在石鼓山创建书院,至宋代成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朱熹、张栻等理学大师在此设坛讲学,使书院成为传播儒家思想的重镇。这种文化积淀,为石鼓文的传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2009年中国邮政发行的《古代书院(二)》特种邮票中,石鼓书院以"潇湘洙泗"的文化意象荣登方寸之间。邮票以水墨丹青勾勒出书院"三面环水,一面连城"的地理格局,飞檐斗拱间可见朱熹、张栻论道的身影,讲堂案头陈列着石鼓文拓片与《石鼓书院记》手卷,连廊石柱上镌刻着左宗棠"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的楹联。
陈姐在游走石鼓书院的时候,还不忘用实寄封和邮戳,记录下自己的到此一游。于是我也就有机会得到了一枚陈姐游走潇湘的纪念封。潇湘就是湖南的代称,此刻出现在衡阳的邮戳上,并加盖在“石鼓书院”邮票上,,正合适啊。说到石鼓书院,不能不提在中国书界鼎鼎大名篆书法帖《石鼓文》。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十面石鼓,其文字内容记载了先秦时期秦国贵族的狩猎活动。这些刻于战国时期的大篆文字,以"车同轨,书同文"的雏形,展现了汉字从甲骨文向篆书演变的关键阶段。郭沫若曾评价:"石鼓文是中国最早的刻石文字,其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均堪称国宝"。
石鼓文的书法艺术独具特色,其线条如青铜铸造般凝练厚重,结构布局严谨中见灵动。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将其列为"神品第一",认为其"如金钿委地,芝草团云"。这种艺术特质,对后世篆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唐代开始,石鼓文就受到文人学者的重视。杜甫、韩愈等诗人都曾为其赋诗,苏轼更在《石鼓歌》中写道:"细观初以指画肚,欲读嗟如箝在口。"历代学者对石鼓文的考释研究,形成了专门的"石鼓学",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字演变的重要学科。石鼓文作为大篆的代表,与后来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小篆有着直接渊源。这种演变过程,在衡阳留下了清晰的历史脉络。
西汉时期,耒阳人蔡伦改进造纸术,为文字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唐代书法名家欧阳询在衡州任职期间,将北碑风格融入篆书创作,形成独特的"欧体篆书"。清代碑学复兴时期,衡阳书家群体异军突起。曾熙、李瑞清等书法家以石鼓文为根基,融合青铜器铭文,开创了"南宗北碑"的艺术风格。这种创新实践,使篆书艺术在近代中国重焕生机。现代书法教育在衡阳的传承发展,延续了这一文化脉络。石鼓书院设立的书法研习中心,定期举办篆书临摹与创作活动,培养了大批青年书法家。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使篆书艺术在当代社会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
以前只注意过北雁南飞,并未想过大雁会去哪里过冬。曾经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其中有"衡阳雁去无留意"的词句,当时还在想,范仲淹在北部边境驻守,衡阳在南方,难道这两地会有所关联?后来才知道,南去的大雁到了衡山就不再往南飞了,直接留在这里过冬。恰好衡阳就在衡山之阳,衡阳有个石鼓书院,自唐代开元年间创建书院,让这里成为衡阳的文脉之地。石鼓山形如覆釜,雄峙三江之汇,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曾在此驻军,留下"光泉"题刻;文天祥抗元时亦在此挥毫写下《正气歌》。这些历史印记,与石鼓文的金石之韵共同构成了衡阳的文化象征。
站在石鼓书院的观景台上,远眺三江汇流的壮阔景象,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在山间回荡。从石鼓文的原始刻痕到现代汉字的数码呈现,从儒家书院的朗朗书声到网络时代的文化传播,衡阳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守护着中华文明的文字根脉。当北雁再次掠过古城上空,它们承载的不仅是季节的更替,更是千年文脉的永恒传承。这种传承,既是对历史的敬畏,也是对未来的期许,让衡阳这座城市在时光长河中始终闪耀着文明的光芒。
来源:闻锺集邮